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愛變成控制,能得到的只有對抗

當愛變成控制,能得到的只有對抗

最近一段時間,被幾個關於家庭教育的事件刷屏了,一是多年前已被判決的湯蘭蘭在七年間被十餘個親屬和村民強姦的案件;二是北大博士12年不回家,寫萬字長信控訴父母的事件;三是一個小男孩丟了手機,被親生母親綁起來毒打致死事件;四是14歲女孩和男友開房,被父親打至尾骨骨折事件。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很多人被觸動,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變形,是導致這幾場悲劇的最主要原因,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個看法,依然還是相當有市場:湯蘭蘭案件,有人始終都不肯相信自己的父母怎麼會對孩子做出這樣的事情,說是定有隱情,說不定湯蘭蘭在說謊,是冤假錯案;北大博士事件,不少人都譴責博士不知感恩,父母把自己養那麼大,怎麼能如此冷漠?;小男孩事件有人說是小男孩的父親和母親離婚對母親的傷害太大,才導致她的心理扭曲,孩子死了之後她抱著孩子的屍體痛哭,就說明她還是愛孩子的;14歲女孩事件,很多人說她的父母已經夠開明了,是女孩不知自愛。總之一句話,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即使愛的方式不太恰當,那也是出於對孩子好,孩子怎麼就不能體諒呢?!

我在諮詢中也有幾個類似的案例:

  • 一男學生來訪,說自己非常易怒,一生氣就想打人砸東西,有幾次控制不了自己和宿舍同學起了衝突。明知不應該那麼衝動,卻難以控制。這學生是本地人,媽媽要求他每天回家。他大一住了一段時間宿舍,後來被媽媽強行拉回去了。都大學生了,他的媽媽還要每天給他把衣服準備好,如果他不穿,媽媽就一直說到到他穿上為止。媽媽要求他晚上十點前必須回家,有一次他和朋友出去吃飯聊天超過了十點,媽媽就拚命打電話催他回家,他很煩躁就關了手機,結果媽媽瘋了似的給他的同學不停地打電話問他在哪裡,通過同學找到了他並把他帶回家。

  • 一位來訪者稱,他的媽媽對他的女朋友極其不滿意,雖然親戚朋友們都認為女朋友很好,但她的媽媽就是認定女朋友的好都是裝出來的,說兒子被他騙了。為了讓他們兩個分手,媽媽和來訪者的同學聯繫,想要問到女朋友的電話號碼去親自和她攤牌理論。

  • 另一位女生在第一次來訪時已經被一所醫院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自己堅決要求想要住院(雖然醫生認為並沒有必要)。住院兩個月後情況依舊,她沒有辦法和宿舍同學相處,認為任何衝突都是別人的原因。她說媽媽告訴她要自己解決問題,卻每天都要和媽媽通一到兩個小時電話。她的媽媽來到學校為她辦理休學手續,輔導員讓她先寫休學申請,學生媽媽馬上責怪輔導員為什麼不幫學生寫好。在整個處理過程中,我看不到學生所說的媽媽說要她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反而是看到學生媽媽對女兒關懷備至,只差沒有親自替她走路吃飯了。這讓我想起了武志紅的「巨嬰」這個詞。這個來訪者,是個典型的巨嬰,但造就這個巨嬰的,無疑是她的父母。

在北大博士王猛的新聞中,有人評論說,沒有他的父母,他可能考不上北大,說不定現在當農民工,如果考上北大這也能算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標誌,那也無話可說,但顯然不是,考上北大只能證明他的智商沒問題,和人格的健全沒關係。王猛北大畢業,但在工作中無法和人處理關係,不得不辭職讀研,同時在尋求心理諮詢。

北大博士王猛事件的評論

在一個媽媽群里,有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很調皮,請教大家有什麼好的管教方法,另一位媽媽很自信的說:「打啊,不聽話就打,很有用的。之所以孩子不聽話,是因為打的不夠狠。」不少父母紛紛表示認同,小孩子犯錯,就得懲罰(包括打罵、忽視、遺棄等)。

確實,看起來打是最簡單粗暴也是最短期有效的方法,那些和孩子講道理之類的,效果來的可太慢了,孩子那麼小,半懂不懂的,要讓他懂得那些道理要費半天的口舌,還不一定能講通,就算是講通了,效果還是會有反覆,效率低下,哪有有打來的直接乾脆有效。

女兒早戀被父親打斷尾骨事件的評論

但別忘了,孩子之所以被打會聽話,是因為他太弱小了,如果不聽話就會面臨生命的危險。例如樂嘉在帶四歲的女兒穿越沙漠的時候就曾說過她不肯乖乖走路就把她一個人丟在沙漠里的話,這對於小小的孩子來說太有殺傷力了,他們怎麼敢不聽話?但孩子終有一天會長的,當他們能夠自立的時候,和父母的對抗就開始了。兒童心理學家曾經說:「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和父母爭奪權力的過程」,小時候的壓制越厲害,長大過程中尤其是青春期的反叛就越強,說謊、打架、偷竊、抑鬱、逃學、性濫交等......這些都有可能是他們不自知的和父母爭奪權力的方式,只是父母們還傻傻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只會痛心地說,「我們這是為他/她好啊」、「我們已經都都f非常開明的了」。誠然,我們要為孩子的成長把握大致的航向,但當父母的愛變成一種過度的控制,就已經是親子對抗的開始。這種「控制」會披上「為你好」的美麗外衣,愛,也變成了讓孩子處於「控制」之下的理由。

男女的婚姻,不合適了可以離婚,還有反家暴法可以保護弱勢的一方,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合適了,孩子卻只能默默忍受著,稍有異議就會被扣上不孝不懂得感恩這樣的大帽子,被親生父母毆打致死,也只能得到鄰居留著眼淚說:「這孩子可憐,現在終於解脫了」。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說:「當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已經形成,父母往往是難以改變的一方,因為他們是關係的建構者和主導方。作為子女,當你意識到無力改變時,最好的方法是遠離,不再被父母傷害,也不去傷害父母。彼此謝過,從此路人。」

北大博士王猛懂得掙脫這種控制,就還不算病入膏肓。但他的那篇萬字控訴,也說明只是空間距離上的拉開距離,心理上仍然被父母所牽絆,情緒仍受其影響。但不管怎樣,懂得發泄自己的憤怒總比死氣沉沉的逆來順受更有活力。創傷的心要獲得救贖,哪裡又只是簡單寥寥幾句話那麼容易,但至少暫時的離開,能讓傷害不再繼續。

當然,我並無意全盤否定父母,很多的傷害,也是在無意識下形成的,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我們不是完美父母,也會做錯事說錯話走彎路,所以也沒必要要求孩子是完美小孩,更沒必要為了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而失去自我,成為父母的附屬品和替代品。當有一天,父母能夠和孩子平等的對話,不再以愛的名義去控制他們,真正的溝通才能夠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玲姐談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玲姐談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