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平之戰,冤屈了趙括2000多年,事實真相卻是另有隱情

長平之戰,冤屈了趙括2000多年,事實真相卻是另有隱情

中國有一成語,叫紙上談兵。講述的就是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括,只會夸夸其談,實際上一打仗就一敗塗地,損兵折將。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秦國坑殺,就是趙括的傑作。他也因此遺臭萬年,後人給它取綽號:紙上談兵將軍。

但是史書一翻,研究研究,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就光說紙上談兵這一成語,其實與趙括沒半毛錢關係。司馬遷的《史記》沒有紙上談兵一詞,原來這個詞是出現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間。

怎麼說沒關係呢?你想想我們的造紙術是西漢有個苗頭,東漢才出現在人間。距離戰國都好幾百年呢? 戰國用的啥,用的都是竹簡,哪裡來什麼紙呢?要我說,也得是簡上談兵才合適。紙上談兵完全是清朝文人們對趙括的誤解。

熟悉長平之戰的人都知道,長平之戰起初是秦國大將王齕對陣趙國大將廉頗,這一對陣就是三年。王齕是攻也不行,退也不行;至於廉頗呢,進攻好幾次,沒成功,所以就轉攻為守,準備跟王齕打消耗戰,想耗死秦軍。

這一耗就是三年,王齕和廉頗,誰也沒佔到誰的便宜,結果雙方的軍糧都快吃完了,只能幹著急。別說你王齕和廉頗著急,你們各自的主子秦王、趙王,我想比你們更著急。這一著急,鬼點子就來了。

秦昭襄王在范睢的出謀劃策下,決定使用反間計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最終達到換掉廉頗的目的。於是秦王就派姦細到趙國國都邯鄲散布謠言:你們的廉頗將軍年老體衰,快撐不住了,秦軍必勝。另外我們秦軍最怕的將軍其實不是廉頗,而是你們名將趙奢之子趙括。

這一下,邯鄲百姓炸開了鍋,民心開始渙散。趙王也是心急如焚,加上平原君趙勝在後面添油加醋,一致堅持換將,要撤掉廉頗,換趙括上場拒敵。趙括本人以為是逮住了機會,終於可以繼承父親遺志,光宗耀祖了。所以他毫不推辭,糊裡糊塗地就上了前線。

秦王非常狡猾,反間計成功後,秘密派秦國最能打的將軍白起去長平前線當主帥,並對內部宣旨,誰敢泄露,定斬不饒。傻不拉幾的趙王還以為王齕還是主帥,沒想到對手秦王給他來了這麼一招瞞天過海。

白起鬼使神差般地出現在前線,那趙括自然不是白起的對手,趙括被秦軍圍困的時候,才知道自己被騙。結果是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圍困長達四十多天,缺糧兵敗。趙括也被亂箭射殺。

反觀整個過程,秦王的反間計為何可以成功? 趙王為何又那麼容易相信呢? 難道趙王真是個無能昏君?就算趙王是昏君,那平原君趙勝也不是吃素的。其實癥結就在糧食上。

長平之戰開始,王齕和廉頗已經耗了三年,軍糧雙方都快沒了,要是再打下去,雙方的士兵估計都得吃土,啃樹皮了。

秦軍遠道而來,糧食吃完了,秦王肯定會派人運來。而且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鼓勵農桑,國庫糧食還是很充裕的。可是秦地處陝西,要把糧食送到如今的河北地區,一是路途遙遠,二是糧食太多,運輸是個大工程,所以短時間內送達前線著實困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渴」。無奈之下,只能實行反間計,爭取速戰速決。

而趙國呢,就比較慘咯,沒有什麼變法,農業經濟一直比較落後,國庫糧食不足。加上這長平之戰一耗三年,要是再打下去,估計趙王自己的口糧都快不夠了,所以早就按捺不住了,也想速戰速決。他對廉頗的死守,是極其不滿的。因此面對秦國姦細的謠言,加上平原君趙勝的唆使,也就無奈地答應了。

但趙王答應換趙括為帥,並不是頭腦發熱,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趙括父親趙奢是趙國名將,此前與秦國的交戰中,經常以少勝多,趙括呢也是隨父親出征,或多或少也是有戰功的,所謂「虎父無犬子」。

事實也說明趙括並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將軍。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從數字上就可以看出趙軍只是被坑殺,並不是戰死的,只因缺糧,在趙括死後,他手下的將軍選擇投降。如果趙括打仗太垃圾的話,不用白起坑殺,在戰爭中肯定都死光了。白起也不會落個「人屠」的罵名。

在《白起 . 王翦列傳》裡面,有記載: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秦昭襄王派白起伺機進攻邯鄲,企圖一舉滅亡趙國。而白起說:秦軍經長平之戰死傷過半,不太合適出兵。從這話就可以看出,趙括不是個窩囊廢,還是有真材實料的,沒點能力,如何能摧毀虎狼之師的一半軍力。

總而言之,長平之戰的根本在於糧食。趙國若有類似的「商鞅變法」,或者商鞅托生在趙國,我想趙國國庫糧食一定很充足。那麼趙括也就不用上戰場,因為趙國耗得起。

就算趙王一時糊塗,換了趙括上前線,趙括也被白起給圍了,趙軍也不會因為糧食缺乏而選擇投降。長平之戰,誰勝誰負,還未可知。趙括又如何會背紙上談兵的罵名,長達2000多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觀史 的精彩文章:

街亭失守,馬謖是作死,而諸葛亮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TAG:百姓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