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亂燉魏晉南北朝(17):師父識琴未識人,徒弟成文難成事(上)

亂燉魏晉南北朝(17):師父識琴未識人,徒弟成文難成事(上)

原標題:亂燉魏晉南北朝(17):師父識琴未識人,徒弟成文難成事(上)


第四節 師父識琴未識人 徒弟成文難成事


講完了孔融,請大家繼續順著建安互擼娃的口訣:榮 譽 真 干 慘 楊 林,來聽澤然君講講阮瑀。



阮瑀師從蔡邕(音如庸),在講阮瑀前,咱們先聊聊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因為他與建安七子和三曹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對東漢末年的時局都有不小的影響。


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音如宇,今河南開封圉鎮)人,少時飽讀詩書,在文學、書法、天文和音樂方面都很有造詣。


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司徒橋玄徵辟蔡邕為掾屬。沒錯,就是後來推進曹操上知名脫口秀「月旦評」的那位,話說老爺子看人的眼光真是准啊,擱現在妥妥的大腕級星探。



騷年,我看你骨骼驚奇,是萬中無一的奇才


在橋玄的提攜下,蔡邕先後出任河平縣長、郎中,後升任議郎。從政期間,蔡邕積極為漢靈帝建言獻策,針砭時弊、仗義執言的蔡邕缺少了官場的圓滑,他在給靈帝的奏章中直言不諱的指出外戚、宦官干政是造成當時政局混亂的根源,並在奏章中點名彈劾貪贓枉法的官員。蔡邕超高的才情已然招人嫉妒,再加上他耿直的性格,讓他在官場上樹敵頗多。



蔡邕受到司徒劉郃、將作大匠(皇家建委主任,掌管皇宮、宗廟、陵寢等土木建設的官員)陽球等人的匿名信誣告,被漢靈帝收入洛陽獄,最終在念及舊情下,舉家被流放至朔方(今黃河河套西北部)。


流放路上,陽球派刺客暗殺蔡邕,刺客反而被蔡邕的正義感動,「倒戈」了。陽球又賄賂沿途的關員毒害蔡邕,受賄賂的人不但沒有毒害蔡邕,反而提醒蔡邕提高警惕。


殺了我還是愛上我?


蔡邕還沒到達流放第,就趕上靈帝大赦天下,於是有機會返回原籍,經過五原時,五原太守王智宴請蔡邕。席間,王智邀請蔡邕共舞一曲,蔡邕卻並不搭理他(起舞屬邕,邕不為報),王智覺得在賓客前丟了面子,於是罵道:「你這戴罪之人竟然還敢瞧不起我!」蔡邕也拂袖而去,自知得罪了中常侍王甫的弟弟王智,原籍是回不去了,於是向南逃往,來到了吳地,而且一呆就是十二年。


在吳地的十二年,蔡邕遠離政治,研究文學、習練書法、醉心音律、會訪名士等等。有一次,蔡邕路過一戶人家時,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燃燒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塊做琴的好料。於是他向那人討來了這塊木材,將它做成了一把古琴,果不其然音色非常優美動聽,但由於琴尾已經燒焦,所以當時的人稱它為 「焦尾琴」。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不僅精通音律,蔡邕在詩文和書法上的造詣也頗高,他從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得到靈感,創造了「飛白書」這種字體,自成一派。唐代張懷瓘評價其飛白書是「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說道蔡邕的書法造詣不得不提中國古代三大石經之一的《熹平石經》,熹平石經是蔡邕書法作品的代表作。當年,蔡邕覺得經籍距離誕生的年代已經很久了,流傳中多有謬誤,於是決定與其他幾位大人聯手修訂《六經》,並親自書寫,令工匠鐫刻後,立於洛陽太學門外。碑文既立,前來觀看臨摹的人不可勝數,每天都有幾千輛車,將太學附近的路都堵塞了(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漢代隸書《熹平石經》傳為蔡邕書


此石書法字體嚴整勻稱、寬嚴得體、法度森嚴,是漢代標準書法

如今,《熹平石經》共出土四十六塊殘石,合計8800多字,分別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和北京圖書館,都是鎮館之寶一級的藏品。


待在吳地的蔡邕,直到漢靈帝駕崩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才有機會東山再起,因為他遇到了一位「貴人」。之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蔡邕比不太想為這位「貴人」賣命。這位「貴人」咱們都比較熟,正是東漢掘墓人董卓



受到董卓的徵召,蔡邕的第一反應是裝病推辭,畢竟董卓的名聲實在太差,蔡邕作為文化界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對其還是敬而遠之的。但文人終歸是文人,在受到董卓誅三族的死亡威脅後,也只能無奈應命。


董卓對蔡邕還是很敬重的,《後漢書?蔡邕傳》記載:「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單說官職就是坐火箭式的升遷,再說三日之內,歷遍三台(三台是對尚書、御史、謁者三台的總稱),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個有錢人捨得給你花錢,不算什麼;一個有權人捨得給你當官,也不算什麼。董卓給蔡邕高官厚祿並不能說明什麼,但這樣一個閻王脾氣的人,對蔡邕的建議能聽得進去甚至有些惟命是從,又叫人嘖嘖稱奇了。


《獻帝紀》記載:董卓自封為太師之後,又想做皇帝爸爸(尚父),於是和蔡邕商量。蔡邕回答說:「以前,姜太公輔佐周室,幫助武王伐紂,天下人尊敬他,才稱他為尚父。如今,您雖然功德很大,但是關東還亂著呢,啥時候他們消停了,咱回到洛陽了再說吧。(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今公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東悉定,車駕東還,然後議之。)」董卓聽完一句廢話沒說,同意了。


後來京城地震,董卓覺得不祥,便去請教蔡邕,蔡邕說:「地震是因為陰氣過重,是由大臣逾越禮製造成的。您乘坐青蓋車出行是不合禮制的(地動陰盛,大臣逾制之所致也。公乘青蓋車,遠近以為非宜)。」這次董卓還是一句廢話也沒有,便將自己的出行工具啊換為符合禮制的華皁蓋車了。


中國公車改革歷史裡程碑人物——董卓


看了這兩則故事,我差點以為董卓就是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的人了,可事實我們都清楚,董卓的這點氣量可能都留給蔡邕了,換做他人您再瞧瞧。


當初,董卓要廢了劉辯,立劉協為帝。尚書盧植以伊尹霍光為例,以不符合當下國情為由提出反對意見,結果董卓大怒,當即要殺了盧植,最後還是蔡邕說情才作罷。《三國志》給董卓的評價是:「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人不自保。


董卓對蔡邕那是真愛,蔡邕的心也是肉長的,雖然看不慣董卓的種種,但是十二年遠離政治中心的邊緣生活與如今「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對比實在太強烈,不知不覺間感激的種子卻在心底埋下了,也正是這顆種子,最終生出了引火燒身的禍根。



蔡邕與女兒蔡琰(蔡文姬)


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聯手除掉後,蔡邕在王允的座位上輕輕嘆息了一下。王允見到此舉後勃然大怒,吼道:「董卓這個大賊,幾乎亡了漢室,你作為漢臣,不但沒有同仇敵愾,反而由於董卓對你有知遇之恩而忘了家國大義。如今殺了董賊,你卻惋惜傷痛,難道你也要造反嗎(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說罷,便將蔡邕打入獄中。


在獄中,蔡邕向王允請求照司馬遷的舊例,接受肉刑代替死罪,以便繼續修著漢史,眾多朝中大夫也附和求情。王允拒絕了蔡邕的請求,並說:「之前就是漢武帝不殺司馬遷,才使得《史記》這本謗議朝廷的流傳至今的(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蔡邕鬱郁死於獄中,享年六十一。

蔡邕死後社會名士、鄉紳鴻儒無不扼腕嘆息,兗州、陳留的百姓甚至掛起蔡邕的畫像來紀念他(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就連王允也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由於思念蔡邕,孔融見到有一個虎賁衛士面容與蔡邕有幾分相似,便每次喝酒都把衛士叫上,同坐同飲。


後人有詩讚之曰:


琴遇知音始可調,卓非善聽亦徒勞。


早知應聘終罹禍,罪死何如節死高。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澤然史觀 的精彩文章:

亂燉魏晉南北朝(16):噴子嘴炮先驅者,大V公知祖師爺(下)
詩詞 | 十首詩詞,漫步雪白的冬天!

TAG:澤然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