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雞有魚,還有寶塔盤龍柱,你正在打開一份糖供製作指南

有雞有魚,還有寶塔盤龍柱,你正在打開一份糖供製作指南

在魯西南的農村,有一種叫做「糖供」的古老製糖工藝,傳承了300多年,至今還在延續。糖供,也叫糖人子,一些地區也叫「饗糖」,在民間的喜慶事和白事上廣泛應用。濟寧金鄉縣雞黍鎮馬集村的劉玉彬,就是一位製作糖供的手藝人。

一門手藝傳5代 曾是民間搶手貨

臨近過年,是糖供的銷售旺季。一大早,劉玉彬和兒媳婦尚丹丹就在院子里支上了小灶,不一會,院子里就圍滿了鄰居,現場觀摩糖供的製作。

劉玉彬在當地是遠近有名的糖供師傅,他做糖供的手藝是從曾祖父那一代傳下來的,祖祖輩輩都是幹了一輩子。現在,他也把這門手藝也傳給了下一代,但手藝之所以叫手藝,那就說明沒那麼好學。跟著劉玉彬學了半年多,兒媳尚丹丹現在也不能完全上手。

「我現在自己做不成,看俺爸爸倒得很輕鬆,咱一拿就費勁了。就像咱說的,會的不難,難的不會。做糖供真不簡單!」手藝還沒學到家的尚丹丹,現在也只能給劉玉彬打打下手。

劉玉彬回憶說,自己15歲時就跟著父親學做糖供,那時候也是打下手,學了好幾年才成功。而且,那時候的糖供在農村,可是一種暢銷品。「誰家老人過壽得買,過事的時候也買。尤其是過事的時候你就看吧,小孩子們都在院子里圍著,儀式一結束,全都哄上去搶了,搶糖牌坊、糖人,太受歡迎了。」村民竇常明今年50多歲了,聊起來糖供滿滿的都是回憶。

爭分奪秒做糖供 看著容易做著難

製作糖供一共4個步驟:浸泡模具、熬糖、倒模、起模。模具是純梨木的,提前浸泡24小時,吃透了水,糖稀倒進去能恰到好處地黏在壁上,也好起模;倒模和起模是把熬好的糖稀倒進去、塑形、再取出來的兩個過程。這裡頭最要花心思學習的,就是熬糖了。

白砂糖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調和後,要在小鋁鍋里熬制20分鐘左右,這20分鐘里,前18分鐘很簡單,後2分鐘最關鍵。

「糖熬了沒勁,所以得下力氣攪,這個力度跟糖稀一樣,越攪越硬,這個過程叫上勁。上了勁容易倒,倒在裡頭不容易爛,你要是不會上這點勁就不行。」劉玉彬介紹說,上勁是個分寸活,只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才能掌握好糖稀的稠度,打出來的糖稀色澤明亮、進了模具好塑形。

糖上勁後,就是倒模了,這個過程雖然不難,但卻是個眼疾手快的活兒。寒冷的天氣里,糖稀很容易凝固,因此,要爭分奪秒地倒進模具里。倒進去之後,還要均勻的搖晃,讓模具內壁都掛滿糖稀,多餘的糖稀還要倒出來,不能少掛,更不能掛厚了。前後不過幾秒鐘。

倒模後再等待幾十秒,輕輕打開模具,一個糖供就做好了。

一年賣出1000桌 糖供「過氣」不過時

根據記載,金鄉的糖供藝術在清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以前農村條件差,遇到祭祀、賀壽這樣的大事,只能使用糖供表彰禮節。這種說法,在糖供的造型中也能看出端倪——祭祀用的糖供有雞有魚還有肉,象徵著祭品;而賀壽的有八仙、盤龍柱和蟠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祈福意義的符號。但伴隨經濟水平的提高,糖供在農村的市場也在漸漸流失。

「以前流行的上壽的糖供,現在很少有用的了,基本被淘汰了,但祭奠的糖供農村基本上還在用,我一年能賣到一千多桌,一天三四桌這樣賣。」儘管現在的糖供不流行了,但劉玉彬對經營的情況還算滿意。劉玉彬所說的祭奠用的一桌糖供,就是雞魚豬三個造型,是為一套。

近年來,市場的不景氣導致製作糖供的手藝人老去的老去、轉行的轉行,製作經營的人越來越少。但劉玉彬仍然堅持著這門營生,從事製作糖供40多年來,該有的行頭他一件也沒丟,光是模具就收藏了100多個。「我現在擔心刻模具的越來越少了,俺爺爺他們能刻,現在手藝已經失傳很少有人能刻這個模具了,我現在就極力地把這些模具保存好。」劉玉彬說。

劉玉彬還堅持說,這門祖輩相傳的手藝決不能在他手裡斷了。這不僅是門手藝,更是他的一種情結。「我們家做了幾代的人了,不是我自己做,父親、祖父他們都在做這個東西,我得把他們的手藝傳承下去,不能叫它失傳了。」

閃電新聞記者 韓盼盼

[編輯:韓薇、韓盼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無人機干擾俄駐敘基地 美國難逃干係?
跨年大戰驚險拿下!山東高速128-126賽季雙殺北京首鋼

TAG:山東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