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什麼要重視倫理?

為什麼要重視倫理?

提起「道德倫理」,也許國人會有些逆反。的確,我們已經接受了太多的「道德教化」,而不管哪一個時代,「倫理」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讓它成為一種自覺自愿遵循的法則,而不是一句口號或僅僅強加給別人?

事實上,傳統的倫理往往基於人最自然的情感,加以一定的引導和節制。比如,「父子有親」、「父慈子孝」。誰不知道父母與孩子要相互親愛?父母的人倫就是慈愛、不斷地付出,哪怕已經沒有了付出的能力。子女的人倫首先是接受和感恩,尊重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然後回饋、報恩。這就是「天倫之樂」,對比西方社會「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中國的倫理著實更加人性化。

現代人喜歡講道理,但家庭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更不是打官司的地方。不要試著去改變別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我們只能靠愛與德行去感染人。

「父慈子孝」,各有原則,本來是對等的,然而在中國古代,常常過分強調孩子應孝順的一面。直到現在,很多家長也認為自己的話孩子必須聽;自己定下的規矩,孩子必須遵守,否則就要拳腳伺候。

西方人對親子關係的理解,似乎很不同。舉一套非常流行的家庭培訓為例,托馬斯·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中,論證了親子是平等的,暴力的管教會帶來極大的負面作用。書中給父母介紹了三種正確的做法:積極地、帶著愛去傾聽,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和情感,並和孩子交流;父母也要善於表達,坦然地展示一個真實的自己,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苦衷;通過開誠布公地、平等地討論,讓親子雙方作為一個團隊共同去解決問題。

這一套技巧非常實用,對中國傳統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中國傳統指出了一種最符合人性、對雙方都最有益處的行為軌道,正如儒家說的「存天理」——天然如此。但如果倫理中的一方離開了這個軌道,用什麼辦法能將他拉回來呢?比如孩子不聽話,或者父母不夠關心和理解孩子,該怎麼辦呢?中國傳統給不出太好的解決方法,西方教育中這套技巧則非常有效。

然而,在中國和西方的觀念之上,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家長和孩子完全平等,沒有恩威並施,孩子一些深層次的壞習慣還要不要糾正?在傳統的大家庭,長幼尊卑,多種倫理角色能幫助孩子快速成長,獲得人生智慧。現在父子成了朋友,長期處於單一的倫理關係中,一個人的情感就不豐富、全面,對他人不敏感,變得刻板、冷漠、自我。比如孩子迷戀網遊,乃至吸毒,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父母是不是容忍他去放縱?這就涉及到倫理的本質和歸趣問題,佛教對此有深入的論述。

佛教重視倫理,著眼於人倫互動的過程對人心性的培養、智慧的啟迪。人倫關係是修行的道場、生命教育的學校,其目的是成就心靈的圓滿、博大、清凈、光明,而非面子上的和諧。

在佛教看來,中國傳統的五種人倫關係都是愛與智慧的體現。「父子有親」:家庭是學會愛的場所,父母的愛、愛父母,都教會我們愛世人,將愛傳遍人間。「長幼有序」:尊重長者,就是尊重人生的智慧,虛心學習,才能讓心靈得到滋養。「夫婦有別」:家庭是一個修行的團隊,夫妻分工配合,相互增益。「君臣有義」:一個企業要做對社會民生有益的事,上級和下級以道義來相互策勉,形成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朋友有信」:「信」是信仰,要結交有共同理想的朋友,提攜共進,患難相助。一種緣分就有一種倫理,世上的緣有千萬種,因此倫理也不是僵化的,也許今日是師,明日是友,這需要我們用智慧去觀照。佛教還說,無限輪迴,一切眾生都曾作過我的父母,因此要孝順一切人,恭敬一切人,在有差別的緣起下,去實踐平等的大愛。

若有受益,隨喜點贊分享

按二維碼

添加公眾號

廣州光孝寺官方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光孝寺 的精彩文章:

放生前了知此理,讓放生功德更圓滿
人生不是偶然 因果連通前世今生

TAG:廣州光孝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