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薩特《噁心》15分鐘講解稿

薩特《噁心》15分鐘講解稿

薩特在我的印象中,首先是思想家、哲學家,然後他是一個曾經獲過諾貝爾文學獎,卻又拒絕領獎的作家,其次是教師、記者、編輯、政治活動家等社會身份。

在薩特這麼多身份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他以一個作家的身份出現。《噁心》是薩特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寫於一九三一年。那時的薩特正如我現在的年紀,二十六歲。二十六歲至三十四歲是薩特的精神和身份危機期,孤獨彷徨,無所適從,圍繞著人生的困惑,苦思冥想,坐立不安。在這七年創作過程中,薩特對存在、本質、孤獨、自由等命題思考的同時也完成第一部小說《噁心》。

薩特並不是純粹意義的作家,他的一切寫作都是為了尋找更好的載體表達他的思想,文學便是薩特思想其中一個載體,並介入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薩特的小說與他的思想密切相關。

關於對薩特的介紹,我在這裡不詳細展開,下面我們步如正題解讀小說《噁心》:

一、小說內容:

《噁心》是一部日記體小說,小說內容很簡單,幾乎沒有什麼情節。講述了一個叫羅岡丹的男人重複而無聊的生活。羅岡丹在外遊歷多年,最終選擇在一個叫「布維爾」的小鎮住下,生活在循規蹈矩的市民中間,他準備寫一部歷史論著,論述十八世紀冒險家羅爾邦。除了白天去圖書館寫關於羅爾邦的論文,晚上他就去咖啡館,有時和咖啡館老闆娘尋歡做愛。一次咖啡館裡,他發現有個髒東西,噁心,襲擊了他,似乎空氣、光線、路人都散發著腐臭。他自己悟出了噁心的意義就是存在的揭示。一切都赤裸裸地存在,當羅岡丹看到生活的真實後,噁心隨之而來。而他的周圍都是道貌岸然的資產者,他們逢人便舉帽致意,卻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最後,羅岡丹決定離開小鎮,臨行前他又去咖啡館聽了一遍《這些日子裡》,就在唱片轉動的時刻,他隱約看見了一絲生活的希望。

二、對「噁心」的解讀

羅岡丹第一次確切描寫噁心的感覺在馬布利咖啡館:

我感覺到那個髒東西,噁心!這一次它在咖啡館裡襲擊了我,這是從未有過的,因為迄今為止咖啡館是我唯一的避難所,這裡有許多人,又有明亮的燈光,然而以後連這都沒有了。我在房間走投無路時,我再無無處可去。

這裡提到的噁心和我們平常所說的噁心有所不同。噁心在這裡作為一個事件而出現,是某個物質作用於我,「襲擊了我!」。而不是我們平常意義上的感覺。

由於時間的關係,在具體分析中,我通過兩組關鍵詞進行解讀:

三、第一組關鍵詞:關於存在與虛無

羅丹岡的噁心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問題:既然他是一個人生活,他的噁心從何而來?是對自身所產生的厭惡嗎?

我們需要用《存在與虛無》來為《噁心》做一個解釋。

(1)、第一個問題:存在是什麼?

薩特的回答是: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存在主義,那就是存在先於本質。

而此前西方的主流哲學認為本質先於存在,並用剪紙刀做了一個比喻:

製造剪紙刀的工匠先有關於剪紙刀的概念,然後才會按照這個概念去製作剪紙刀,這是普遍存在的本質——「也就是使剪紙刀可能被製造出來以及具有意義的這種定則與性質之總和」先於存在的情況。

因此,薩特之前的西方主流哲學將上帝放在剪紙刀工匠的位置,認為上帝按照某種觀念創造了人。這種觀念,就是所謂的「人性」。薩特的問題在於如果上帝不存在呢?

薩特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基於這一前提進行思考,薩特認為不應當有任何先驗的東西位於存在本身之前。

(2)、小說人物對存在的思考

我們回到羅岡丹身上。羅岡丹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他自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自己,他所看到的世界,他所看到的其他人?一上來就確立了自己的概念和原則。《噁心》一開始就提到了裝墨水瓶的紙盒:

譬如說,這裡有一個裝墨水瓶的紙盒。我應該努力說出從前我如何看它,現在又如何、、、、它。那麼這是一個直角平行六邊形,它突出在——蠢話,這有什麼可說的呢。別將空無吹成神奇,這一點可要注意。我想這正是寫日記的危險:誇大一切,時時窺探,不斷歪曲真實。另一方面,當然我能隨時找到前天的感覺——對這個墨水瓶盒或其他任何物體的感覺。我必須時刻準備好,不然這個感覺會再次從我指縫間溜走。

(三)、薩特的解構:

薩特在這段描述中,解構了兩種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

第一個是墨水瓶盒,通過羅岡丹的思考瓦解了所謂的墨水瓶盒,告訴我們物質從來都不是客觀的。在任何時候,我們想要做到客觀,都是我們的臆想;

第二個是日記,我們通過寫日記繼續生活中所謂的美好,所謂的真相。有了網路後,開始寫博客,現在又流行微博。我們用微博記錄生活,且稱之為感言。我們用文字、用照片用表情描述我們的狀態。自以為可以在裡面不受約束,流露真情。其實我們一直沒有走出自己設計的陷阱。

薩特告訴我們,所謂日記里的真話都是胡說,感覺和語言都是轉瞬即逝的東西,會從「指縫間溜走」。時間一旦改變,客體必然隨著主體目光的改變而改變。

羅岡丹每天經歷的事情和我們沒有太大的區別。他不是特別的善,也沒有特別的惡,他雖然是個小說里的人物,但卻是真實的,可以在我們身上找到他的影子。

羅丹岡日復一日的生活,但噁心的感覺不斷加劇。生活在表面流淌著,其實質是潛伏在生活表層之下的噁心感覺:對存在的噁心感覺。

四、第二組關鍵詞:孤獨與自由

薩特在小說里為羅岡丹創造了一個孤獨的環境。羅岡丹在小說中作為一個孤獨者出現。薩特筆下的孤獨絕不是抒情意義上的孤獨,他之所以要瓦解這個詞的抒情含義,目的在於要講孤獨推到另一個關鍵詞「自由」那邊去。

(1)、薩特在小說中提出的問題是:人在孤獨的境遇中就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嗎?在這裡,我用薩特的一句名言「他人即是地獄」來解釋。

為什麼說「他人即是地獄」?因為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人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我取決於他人,他人也取決於我,他人是我的地獄,我也是他人的地獄。薩特發現即使做一個無神論者,即使沒有上帝,還有他人。沒有上帝這個至高無上的判斷者,還有他人的眼光。我永遠是他人眼中的一個客體,就像他人是我眼裡的一個客體一樣。羅岡丹自以為逃出了社會,逃出了他人,但仍然擺脫不了他人的目光。

(2)、薩特式的自由:

既然他人的地獄無處不在,如何獲得自由?薩特所謂的自由,並不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選擇的自由。

薩特認為無論人的處境多麼惡劣,意識總是自由的,思想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行為走向。你被敵人俘虜,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要成為寧死不屈的英雄還是卑怯可恥的叛徒,全憑自己判斷。一個殘疾人,受到生理的局限,他可以怨天尤人,也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找到自救的途徑,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做出選擇。

羅岡丹在離開小鎮前在咖啡館裡連續聽了兩遍《這些日子裡》,突然有了觸動:

多年以來我這是頭一次為別人激動。我想知道他的事,我想知道他有過什麼樣的煩惱,他有妻子還是獨身。絕不是出於人道主義,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寫了這個。

羅岡丹聽著這首曲子的時候,彷彿一個在雪地行走,完全凍僵的旅行者,突然進入一個暖和的房間。

最後,羅岡丹做出的選擇是寫作。當然不是像以前一樣寫歷史書,因為歷史講的是已存在過的事,而任何一個存在物都不能證明另一個存在物存在的價值。他要想的書,不清楚具體是哪一種,但在文字後面會有某個東西,它不存在,但超越了存在。它必須美麗,像鋼鐵一樣堅硬,使人們為自己的存在而羞愧。

我想這樣的書正是薩特所寫的《噁心》。薩特寫《噁心》時,正處於二十六歲至三十四歲經歷的精神危機時期,每天苦思冥想,坐立不安。最後,他選擇寫作,在寫作中擺脫存在的噁心,找到了一種接近自由的方式。

五、《噁心》推薦理由:

關於理想、自由、信仰、真實、幸福,我們的眼睛看不到。或許只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是孤獨、痛苦還是自由、快樂,只有我們內心知道,當然也有人已經失去了對痛苦和快樂的感知。

每天帶著微笑的人或許只是雨果筆下的笑面人,永遠面帶微笑,內心卻充滿痛苦和掙扎。在種種信息化表象的當下,我們的生活如幻如泡影,在朋友圈秀幸福秀恩愛的人也未必過得幸福。而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可以為我們展現了豐富的內心世界,引導我們走向真實、走向生活的本源。

《噁心》比起其他小說顯得晦澀難懂,但相對於薩特的哲學著作,《噁心》讀起來更輕鬆。如果你想了解薩特的思想,又不想讀枯燥的哲學書,不妨可以讀讀薩特的小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妖鯨百科」正式推出
都是插畫惹的禍!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