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荷蘭的東北老區,如何變成荷蘭矽谷?

荷蘭的東北老區,如何變成荷蘭矽谷?

埃因霍溫(Eindhoven)在哪?為何全球工業計算機龍頭研華,要將歐洲運營總部設在這裡?位於荷蘭南部的埃因霍溫市,名氣大不如首都阿姆斯特丹,為什麼能谷底翻身,躍升為世界最聰明的區域呢?

荷蘭的成功經驗是不是也可以為東北老區的轉型,帶來新的靈感呢?

▋全球最聰明的城市

1月24日,全球工業計算機龍頭研華,在荷蘭埃因霍溫的寒風中剪綵開張,歐洲運營中心正式成立。這是研華在歐洲最重要的軸心,究竟這座人口僅24萬的荷蘭小城,有何特別之處呢?

距離荷蘭首都1.5小時車程的埃因霍溫市中心,簇立著一棟高高的白色大樓,樓頂上都印著藍色的「Philips」。埃因霍溫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飛利浦城」。百年前,荷蘭國寶品牌飛利浦(Philips),就從這座小城市發跡。從此,埃因霍溫的命運,便和飛利浦的興衰緊緊捆綁在一起。

上世紀90年代,飛利浦工廠外移大裁員,埃因霍溫約有1/3的居民失業。這還沒過30年,埃因霍溫就重新從谷底爬起來,改頭換面,被國際智慧城市論壇(ICF)譽為「全球最聰明的城市」(world smartest region)。

埃因霍溫是擁有專利最多的城市之一,每1萬人就擁有22.6個專利,專利密度位列世界第一。距離市中心約15分鐘的高科技園區內,聚集著全球知名半導體、太陽能光電技術、智能交通、醫療器材等方面的公司。這個高科技園區就像荷蘭的「矽谷」。

圖片說明:埃因霍溫市夜景

荷蘭36%的私人企業研究開銷,也都砸在埃因霍溫,埃因霍溫也因此為荷蘭貢獻了240億歐元(約1865億元人民幣)的GDP產值、550億歐元(約4300億元人民幣)的出口量。光是埃因霍溫一個市的經濟,就佔到荷蘭總體經濟的近25%。

埃因霍溫這樣一座小城市,從衰敗之中絕地重生,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

▋一人10塊錢,搶救埃因霍溫!

讓時間回溯至126年前,那時,有兩個兄弟在埃因霍溫創辦了自己的燈泡工廠,這兩個人就是飛利浦最初的創辦人。將近百年間,飛利浦一步步擴張。在埃因霍溫市,到處都是飛利浦的廠房、上下游供貨商、員工宿舍,以及飛利浦辦的學校、足球場。

繁榮的景象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受到全球化的衝擊,埃因霍溫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為飛利浦將工廠陸續轉移到南非、中國等地,這意味著也轉走了一大批的工作機會。埃因霍溫依靠飛利浦創造的11.5萬個工作崗位,在2年內迅速消失超過3萬個,埃因霍溫的經濟就此開始走向下坡路。

這等於說有超過1/3的埃因霍溫人失業,情況十分嚴峻。同時,供應飛利浦卡車的卡車製造大廠DAF(達富),也大裁員約5000名員工,這對於埃因霍溫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圖片說明:埃因霍溫市長鳩次瑪

許多埃因霍溫年輕人,甚至忘了這段其實不算久遠的歷史,因為這座小城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創造了一套「三螺旋模式」方案,意思就是向埃因霍溫市民集資,自己的城市自己救。

當時,地方政府立即找到了埃因霍溫科技大學(Technology University Einhoven)和商會(The Chamber ofCommerce),成立了獨立委員會,並向每位埃因霍溫市民募資10荷盾。同時,還邀請企業及民眾發表對改善埃因霍溫經濟的提案,只要提出的提案被審核通過,就可以獲得政府的補助。

這套「三螺旋」拯救計劃,集結了企業、政府與學術單位三方力量,讓埃因霍溫只花費2年多時間,就快速恢復元氣,這也為其日後躍身科技大城奠定了基礎。

圖片說明:許多飛利浦留下來的老廠房,最後都被改建,成了創新園區

▋飛利浦留下的舊資源,成了創新的養分

「三螺旋模式」,說穿了,就是一種當地企業互相幫助的生態系統。

首先,埃因霍溫市善用了飛利浦留下的「資產」。他們把半廢棄的老廠房,改造成城市創意中心,使其成為埃因霍溫創新的新動力。

走進由污染老廠Strijp-S改造成的文創區,就會看見眾多新創公司,這裡也是舉辦「荷蘭設計周」的場所。當年,Strijp-S所在地的廠房受到嚴重污染,產線外移後工廠廢棄了很久,直到埃因霍溫市政府持有並開發後,才重新煥發出生機。

位於園區創業大樓一樓的,是Additive Industries的辦公室。落地玻璃窗旁,放著一台自家設計的3D印表機「MetalFab1」。這家在2012年創立的公司,致力於研發工業用3D印表機。不過短短3年,這家公司就在埃因霍溫,開發出了工業界知名的3D印表機,甚至波音、空中巴士、F1賽車,都用過MetalFab1列印出的零件。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開發出新產品,就是因為埃因霍溫這裡有著健康的企業生態系統。

圖片說明:Manus VR創辦人范雷米斯,向人們展示VR手套

新創公司Manus VR的創辦人范雷米斯(Bob Vlemmix),其辦公室也在這座辦公樓內。在他辦公室外的桌上,放著一個個手套,但是這不是普通的手套,而是內建感測器的虛擬現實(VR)手套。

「和傳統VR控制桿相比,手套的操作更加無死角,也更加無限制」,30歲的范雷米斯興奮地說。這家創立超過2年,活力十足的16人小公司,與同棟樓的遊戲公司Pillow Willow,以及專作多人同步體驗VR的平台公司VREE,都有著密切的合作。

這3家規模不大的新創公司,彼此互助合作,分別開發出獨樹一格的產品和使用經驗。像Manus VR設計出的VR手套,就已被美國NASA、德國BMW,拿去做產品研發模擬時使用;而Pillow Willow的遊戲,則吸引了台灣HTCVR產品Vive的注意,準備打入Vive生態圈。

圖片說明:Pillow Willow團隊

▋一天產生4個專利

2003年,飛利浦開放了原本封閉神秘的研發專區,拆掉了籬笆牆,重新改頭換面成為了「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High Tech Campus Eindhoven)。

這座高科技園區里有湖泊,整體綠意盎然,這裡是埃因霍溫成為「最智能區域」城市的核心。從2003年到現在,園區已經聚集了超過140家,來自超過85國的企業,總共約有1.1萬名研發人員,全荷蘭四成的專利,都從這裡產生,平均下來,大概一天可以產生4個專利。

園區產業聚焦在高科技、能源與光電等類別,像一些科技大廠比如恩智浦半導體(NXP)、英特爾(Intel)、飛利浦、佳能(Canon),還有著名研究中心Holst Center就進駐在此。

Holst Center曾主導過開發太陽能薄膜技術,並邀集國內外企業加入。在此過程中,各家企業分享資源信息,包括共享中心的無塵室、設備與IP,最終促成技術的成熟應用。

荷蘭著名半導體設備大廠艾斯摩爾(ASML),在研發新一代極紫外線(EUV)微影技術時,就和科技園區內荷蘭國家級研究機構TNO、埃因霍溫科技大學,以及鄰近的比利時研究機構校際微電子中心(imec)一起合作過。最終,這項微影技術一舉拿下了全球八成以上的高市場佔有率。

圖片說明:Sorama創辦人修特

▋小城躍上國際,全靠在地生態系統

這個開放創新,不只存在於大企業之間,大企業和在地中小企業,也能通過這一系統攜手合作。

「像ASML的,就不只和大企業、研發機構合作,也會協助我們這樣的小企業,」Sorama創辦人修特說。修特原本在飛利浦擔任研發工程師,後來到埃因霍溫科技大學攻讀博士,2010年他把博士研究的聲音影像技術拿來創業,做成了產品——聲音相機(sound camera)。

聲音相機有小到64個麥克風、大到1000多個麥克風組成的,專用在做精密儀器測試上。「像飛利浦做一些安靜產品測試,就會主動找我們,AMSL讓我們一起用它們的昂貴儀器。這些大企業對我們小企業最大的投資,就是願意使用我們的產品服務。」修特坦言。

埃因霍溫市政府也使用了Sorama的技術。將聲音偵測鏈接警政治安系統,警察可以靠著聲音相機,偵測街頭音波的變化,快速解決市中心街頭鬧事的問題。

靠著在地生態系統的協助,Sorama去年的規模翻了一翻。名聲也開始大噪,從埃因霍溫走向了海外,更多的公司希望能了解應用這個聲音影像技術,提升自家產品的質量。

小城翻轉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和東北老工業園區一樣,都以製造業起家,面臨著轉型的陣痛。但是,埃因霍溫善用原有的資源,鼓勵新舊整合、開放創新,才是城市絕處逢生的關鍵。東北老工業園區不妨借鑒對方的經驗,或許能平安渡過轉型期。

編輯:Joy 格式:黃牛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欄目設置:周一到周四為「歐洲政治經濟評論」,周五到周日為「周末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