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石友康熙大帝
康熙死後留下了一部奇書《康熙幾暇格物編》。書中有一條,記載了康熙在西部蒙古(疑似阿拉善) 撿戈壁石的故事。
這是康熙即位的第三十五年,這一年他四十三歲。也和常人一樣,處在一個內憂外患的年紀。
從這年的春節開始,康熙每一天都在籌備御駕親征的事情。因西北距京城約3000 公里,所以秣馬 厲兵、整軍運餉,乃至告祭天地、宗廟、社稷……樁樁件件都需要曲盡籌劃。這期間,也不能誤了家庭 大小事務,譬如每日要給皇太后請安,並時不時陪著逛一逛暢春園,雖然這位皇太后並非他的生母。但 康熙還是像上班打卡一樣細緻又認真履行義務……
這趟兵出得十分急!據史書記載,出了關口後,康熙就規定,為了提高行軍效率,凌晨三點就要拔 寨上路,每天只吃一頓飯。並且他自己也嚴格執行這個紀律。有時走到半路上雨雪交加,他要一直等到 所有的小兵的都安營紮寨煮上飯了,自己才開始用膳。
出兵路上仍然不停收到大臣們的退兵諫言。康熙一面要力排眾議,一面要謀兵布陣,一面仍然堅持 用那種「通徹冷靜」的筆鋒給太子寫信,教育其如何行事為人,以便將來成為一個帝國合格的繼承人, 一面還調查沿路的水草,並不時派人送些植物標本回京……
就這樣,走了兩個月左右才迫近噶爾丹所在的地方。
可是等到那裡一看,噶爾丹的部隊早已經人去樓空。而因為跋涉數千公里,此時康熙大軍也幾近糧絕。 一時間進退維谷。想要再尋找敵人,不知道敵人去了哪裡;想要全面撤退,可連區區幾天的糧草也供應不上, 況且軍心潰散下冒然撤軍,只會比前進的風險還大……
對啊,四十來歲就是這樣一個年紀。因為逼近目標而激動,可又不知道明天命運又要拋給你什麼難題。你是這樣,康熙也是一樣。
和你一樣,康熙也非常懂得安靜的快樂。在行軍的日子裡,他喜歡在野外散步,或者安靜地坐一會兒。
戈壁被稱為「瀚海」,千里枯瀉,砂磧滿目。然而對於康熙來說, 這是他一生中非常快樂的回憶。沙中有海螺,讓他幻想這裡從前是不是一片海?沙里還有特殊的瑪瑙石子。他在後來的筆記中仔細寫道: 「這沙中產一種瑪瑙的石子,顏色非常漂亮,而質地又晶瑩通透。 有的像石榴殼裂開一樣,綻出鮮紅的顆粒;有的像荔枝殼半開,潔白 如玉。形狀更加出奇,有的像海螺,或者蛤蜊,像蝴蝶,或者像知了。 而且細緻入微,栩栩如生,就是再厲害的雕工都不能刻出來。還有白 底黑紋的石頭,像天然圖畫一樣,如寒林秋月、霧嶺煙溪,以至於拄 杖山橋,放牛夕照等金色。真是天造神奇」。
這些描述太真實了,簡直就是平常石友的遊記一般。
這篇小文章還讓我們看到了當年戈壁石的資源盛況:石榴殼露 出鮮紅的、一顆一顆的顆粒,這簡直就是石友們口中的馬牙石。荔枝 殼半開潔白如玉?那恐怕是漂亮的戈壁白瑪瑙或是蛋白石了。而且大 漠中既有栩栩如生的造型石,又有天然成圖的畫面石。放眼望去,處 處都是精品。令人不禁想到當年的地表石資源多麼豐富,而現在卻早 已被採掘一空……
康熙在戈壁中流連忘返。他並非偶然興起撿了一兩塊,或一二十塊,而是陸續撿了上百塊戈壁石。 同時,這件事情留下的震撼也終生難滅,以至於康熙將其事仔細寫進了筆記,後又被編入《康熙幾暇格 物編》,放在《康熙御制文》的最後一部。
這是古代皇帝玩賞戈壁石的明確記錄。
用今天的話來說,康熙是個事業型的人。他出征的時候一心向前,絕不允許自己退縮一步。就是挪 個位置紮營,都只許前進不需稍退。在丁點小事上提振志氣,可見他對於事業用心之堅。
這樣兢兢業業的人哪裡有時間嬉戲遊樂?然而他迷上了石頭,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用各種神奇的辭彙 描摹,語氣里充滿純粹的驚喜。
從古至今,有錢又有閑,能把玩石頭當畢生事業的人,畢竟屈指可數。絕大多數人還就像康熙一樣,處在遠大抱負與艱難現實的夾縫中。石頭是什麼?石頭就是老天爺送給這些成年人的玩具,不顯幼稚, 也不失格調的玩具。
與其說是玩石頭,不如說是借石頭內憂外患中安靜一下,喘口氣。
康熙是這樣,今天的你我也是這樣。
圖片來源:《寶藏》雜誌
重要啟示:因雜誌社遷址,暫時無法安裝固定電話,電話變更如下:
雜誌訂閱:188 1056 5129 (王博燕)
圖片廣告:136 9124 2225 (鄒璐萍)
文字投稿:133 8127 3093 (孫永鳳)
新址:北京市丰台區育仁南路3號院諾德中心12號樓金誠信大廈3層。
鏈接1:購買2018年雜誌
鏈接2:購買《中國石譜》,而且還送2017年全套雜誌~:
TAG: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