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6.4級地震大樓坍塌,遭日本網友吐槽
2月6日23時50分
台灣大地震
2月6號晚,台灣東部發生了6.4級地震,多處房屋坍塌,造成了人員傷亡、損失慘重。截止目前,已有包括9名大陸遊客在內的17人遇難身亡,200餘人受傷。
台灣
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正好處於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了台灣的地震頻發。
△嚴重傾倒的雲門翠堤大樓
這次花蓮縣附近海域發生的6.5級地震,最大震度達到7級,加之震源深度較淺,造成近年未見的重大傷亡。
包括統帥飯店、雲門翠堤大樓(上圖)等建築嚴重傾倒坍塌。強震在深夜毫無預警地襲來,導致許多睡夢中的遊客根本來不及反應,逃生不及慘遭坍塌建築物活埋。
△台灣救援人員
台灣當局雖然隨即展開救援,但仍然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其中從北京來台旅遊的一家五口,全家在雲門翠堤大樓遇難身亡。
「為什麼台灣大樓一震就倒?」
在為兩岸遇難同胞默哀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要痛定思痛、反思自然災難背後存在的嚴重安全隱患。
很多日本網友在看到台灣地震的消息後,紛紛憤怒地吐槽台灣當局與台灣建築商「台灣的大樓怎麼一震就倒了?這不是拿人的性命開玩笑嘛?」、「過去的地震中已經發生了類似的事情,為什麼不及時改正,任由這樣的慘劇再次發生?」
什麼?已經發生過類似事件了?沒錯,2016年2月6日的高雄6.6級地震中,台灣南部多處房屋傾斜倒塌。台南市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整體坍塌,造成115人死亡。
△地震中坍塌的維冠金龍大樓
日本網友的憤怒是不難理解的,因為日本與台灣同病相憐,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多火山、多地震。
日本民眾對地震帶來的苦難最為感同身受,他們深知一個道理「地震給人類造成的傷害,很小程度取決於地震本身,更大程度商取決於建築物的質量。」
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中,9.0級的大地震引發了劇烈的晃動,東京等地五六十層的高樓雖然搖晃,但無一坍塌。
GIF
△地震中均勻晃動的東京高層建築
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日本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千年的歷史裡,遭受無數次大規模自然災害。絕大多數自然災害的根源就是頻繁的地殼運動,引發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
進入近代以後,日本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東京、大阪等大都市高層建築像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由於獨特的地理特徵,日本尤其重視建築防震、免震技術的發展與引用。
早在1916年,建築家佐野利器提出「靜力震度法」。1923年,按照該設計思想建造的日本興業銀行大樓落成。
當年9月,日本史上死傷最慘重的8.2級關東大地震就發生,許多大樓坍塌,只有興業銀行的大樓屹立不倒。從此,日本在建造建築中開始大規模地運用抗震技術。
△屹立不倒的興業銀行大樓
隨著時間的推進,日本的建築防震技術也逐漸發展,政府對建築防震的標準也不斷提升。
1950年,日本頒布了《建築設計基準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建築的防震標準。到了1981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新的日本建築耐震基準條例,由原來的可以抗5級地震,升級到了6強級別。
△不斷進步的抗震地震技術
也就是說1982年以後竣工的日本建築物遇到6強級的地震是不會倒塌的。而且在新的耐震基準中指出不僅僅要求地震中建築物不倒塌,而且還要保障建築物中的人儘可能不會受傷。
此後,日本曾又在1996、2000、2005和2006年四次修改《建築基準法》,將建築物的抗震標準一再提高。現在的法律要求,新修建築要經得住6至7級地震搖晃而不會坍塌,尤其是商務樓更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
GIF
△減震層技術
1996年日本實行「耐震改建計劃」廣泛應用了隔震技術,在房屋和地基之間加入減震層,利用建築物本身的晃動來吸收地震的能量。
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與應用,日本抗震技術逐漸成熟、應用廣泛。在全世界範圍內,提到日本的建築,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它們超強的耐震能力。
△川北地震後坍塌的建築
在經歷了汶川、玉樹、阿壩、高雄、花蓮等數次損失慘重、造成了眾多人身傷亡的大地震後,我國海峽兩岸也應該更加重視對建築防震標準的提升。
在國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方方面面都已經趕超日本的今天,在建築抗震技術、建築抗震規範等方面,我們還是有很多要向日本學習借鑒。
TAG:豐眼看霓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