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傅斯年談「中西文明的估價」——未曾公開發表的演講記錄!

傅斯年談「中西文明的估價」——未曾公開發表的演講記錄!

所以中西文明,在性質上有簡單和複雜的不同,

中國文化簡單,向心力集中,

歐洲文化複雜,重心常變。

傅斯年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

為中國近代學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

系他人記錄稿,未曾公開發表。

主席、各位先生:

今天我所講的題目,是「文明的估價」。我們知道,每一個時代,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對於以前傳統文明的估價,得到的結果往往也不相同。在中國,漢朝人對於周秦諸子學說的估價就不同,儒家正統對戰國時代九流百家的估價也不同,宋朝人對於唐朝文明的估價不同,明朝人對宋朝文明的估價亦不同;時至今日,由於和西方文明接觸的結果,一般人對於以前中國傳統文明的估價,更加大大不同了。

歐洲的情形也是一樣,在羅馬晚年天主教最盛行的時候,對於傳統文明是一種的估價,古典文學興起以後是一種估價,人道主義發達以後是一種估價,十九世紀浪漫派思想抬頭以後又是一種估價。尼采寫過一本書,將一切價值從新估價,就是這種道理。所以說,每一個時代,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對他以前傳統文明的估價,往往是不同的。我想,如果我們現在要對中國文化前途的趨向取得一個目標,那就應該對以往的傳統文明從新來估價一番,截斷取長,然後才有準繩。

演講記錄稿複印件

近幾年來,一般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的評論,這些評論,或好或壞。我們知道,在現在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得極厲害的時候,要對某一個民族的文明加以估價,就要將他和別個民族的文明來相比較一下,然後才易得到結果。因此,要去估價中國的傳統文明,也就要將中西文明來比較一番。

說到比較,如果要說這一件東西比較另一件東西好,或者說這樣東西比較那樣東西壞,實在是很難說的。本來批評一件事物的好壞,必定要很客觀地去看,不能只根據本身主觀的看法,而不用理智,不經分析,就純用私人的感覺,隨自己的愛好去下斷語。所以我們隨便說中國的文化好,西洋的文化不好,這是很難說的。譬如我們對一首短詩特別愛好,覺得他很好,又對於某一出喜劇特別感覺興趣,也覺得他很好;如果我們要去將這一首短詩和那一出喜劇比較一下,究竟那個比那個好,那是兩者不同,沒有方法比的。又譬如我們對某一種民間情歌感覺得很好,但是要將他和一種較為偉大較有組織的一本小說去比較誰好誰壞,那也是很難說的。

我們對於一種文明的看法,如果不用理智,不經分析,而只是出於一種詩意的欣賞,神秘的感覺,或者是直接的愛好,那是談不上什麼估價的。要去論斷某種文明價值的高低,必定要用一種客觀的標準去看,我們不要說誰好誰壞,只要看誰適宜與否。今晚我要說的幾點,是我們對中西文明作比較時應有的幾個標準:並不能算是文明的估價,而只能作為估價的幫助而已。

傅斯年留歐時期留影

第一,兩個民族接觸,便發生了文化交流,如果甲民族文化受乙民族文化的影響,而乙民族文化不受甲文化的影響時,那麼能影響別人的乙文化自然較為高超,不能影響別人而反為別人所影響的甲文化自然比較低下,這是對文化估價的一個標準。

但是這個標準往往有例外的地方,一個好懶的民族,即使文化較低,也不容易受外來優秀文化的影響。像中國和印度,從周朝漢朝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了唐朝,關係更為密切。

中印文化交流的結果,印度文化影響中國文化的地方比中國文化影響印度文化的地方為多。我們看唐三藏一方面將佛經譯成中文,一方面又將《老子》譯成梵文,可是現在所看到的,只有中文的佛經而沒有看到梵文的《老子》。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根據上面的標準說中國文化不如印度。所以這個對文化估價的標準,往往有例外之處,有時因為某一個民族的民族性較懶,有時因為某一個民族較富有接受性,所得的結果往往就不盡符合這個標準。

中印文化的關係,上面已經說過,至於中國文化和西洋文化的關係,自從明朝萬曆年間西洋通商傳教的人到中國來以後,西洋大炮和天文學對中國的影響很深,清初算學,更多受西洋的影響。利馬竇來中國,中西文明開始接觸,迄今三四百年,在這一段期間,中國文明受西洋的影響,在在皆是,到現在還是如此。

至於中國文明影響西洋文明的情形,近來很有些人在研究,我想這種影響也是有的,不過主要的影響是在藝術方面。當年乾隆造圓明園時雖然仿造西洋宮,但是腓特烈大帝也曾仿造中國式的宮殿,十七十八世紀,西洋宮廷建築和城市建築,受中國影響的地方很多;他如繪畫,歐洲將植物性的東西做繪畫的題材,明明是受中國的影響,中國在藝術方面影響西洋的情形是如此。思想方面,中國對他們有提醒性,但並不能說他的根本是由中國激動出來的,中國文化對他們只有一種刺激性,對他的文化的主流卻沒有影響。

總之,中國文明受西洋文明遠甚於他所予西洋文明的影響。西洋文明影響力大,中國文明影響力小。中國文明的老套子,對於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影響很易,一套就可以將他套過來,可是這種老套子,拿來對付其他文化較有根底的民族,那就不易取勝,難有效果了。

現在中國文化,在國外比較根深蒂固的地方只有三處:一是朝鮮,二是安南,三是日本,至於在暹羅,中印兩種文化競爭,印度文化還是始終占著上風的。這一段所述,是對於文明估價的第一個標準。

1921年5月,蔡元培(中排左二)、陳源(中排右一)、徐志摩(前排左二)、傅斯年(前排右二)、張道藩(前排右一)在英國時合影。

第二,凡是一種民族文化,對於那個民族的生存幫助大的價值較高,反之,對於那個民族的生存沒有什麼幫助的價值較低。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凡是社會繁榮達到極高峰的時候,往往跟著就是受外族侵凌得最慘痛的時候,這實在不能不說是文化的一個弱點。中國自從漢朝以來,文化達到最高峰的時候是北宋,當時政治雖不盡好,但亦不盡壞,而美術與文學則至為發展,可是北宋時代,也是中國曆來受外族侵凌最慘痛的時代。

由這裡,我們想到今日法國的情形亦復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是世界各國存黃金總數最多的國家,當時極為富強,可是在這次大戰之中,一敗塗地,這種現象,他的文明自必有缺陷之處。由這種種看來,如果一個國家國破家亡受人蹂躪最遭慘痛的時候,往往就在他文明達到最高峰的時候,那麼他這種文明自然是有其缺點的。一種文明,對於那個民族的生存有幫助的價值較高,沒有什麼幫助的價值較低,這一點的標準,也可供對文化估價時的一個參考。

第三,如果單根據上述第二點的標準,往往就很容易會將專講生存專講力量的文明看得極高。自從十九世紀烏托邦思想盛行以來,有一個很大的進展,就是認為一切事物,都應該以大多數人的福利為前提。這樣說來,那麼在一個文明之中,大多數人的生活能夠有意義的,這種文明的價值就高,大多數人的生活沒有什麼意義的,這種文明的價值就低。

我們可以拿納粹國家做個例子,如果我們單根據上述第二點的標準去看納粹文明,那麼他確注重民族生存和民族力量,似乎文明很高,但是我們再去看納粹是不是能使大多數人民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就知道在納粹支配下的人民,都被一些英雄主義者所支配,完全喪失了他們的人生意義,這種情形,他的文明自然不能算得高。

一個民族的文明,如果能夠普遍使一般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有很高的享受,生活很有意義,這個民族文明的價值才高。像中國的瓷器和繪畫,許多人都稱讚他精美,但是他只有貴族富戶才能欣賞,一般百姓都沒有方法去享受,那麼請問這文明的價值在那裡?我也認為中國瓷器和繪畫很好,但如果能夠供大多數人普遍的享受或欣賞,他的價值也就較現在高得多了。

中國史學會發起人首次聚會時合影。前中為會長徐旭生,前左三為傅斯年,前右二為勞榦

上面所說的三點,是對於文明估價的幾個標準,由這幾點看來,可以知道中國傳統的文明,還有許多缺陷,非根本檢討過去,盡量參考別人不可,否則長此以往,如果外來的侵凌不能抵抗,大多數的人民都在過著艱苦的生活,文化不能影響別人的反被別人影響,這對於民族前途是有很大的危險的。

我們現在來看中國文明和西洋文明性質上不同的地方。中國民族雖然變化得很厲害,但總還是一個民族的文明,而歐洲文明,則是多民族的文明。中國文明,始終有一個中心,而西洋文明則一代一代不同,改革甚多。中國數千年來,人種始終無甚分別,其間雖經過種種變遷,但都只是時代的變遷而不能說是民族的變遷。就歷史上看來,華北人民,因為屢受北方外族的入侵,大都受外族混雜,但是這些外族,結果都被中國文明所同化。至於南方人民,則多是中原士大夫階級撤遷過去的;關於這一點,我們試看現在的廣東話和唐朝長安方言很接近,而北京話和他的相差反倒很遠,就可以知道。

大致說來,中國北方人民,常受外族的摻雜,但是我們的文明總將外族同化過來,中原則常為文化向心力的所在,而南方則以中原文化為其平地文化。所以中國民族始終是一個,文化也沒有重大的變遷,最多也只有佛教的興起,但是佛教的興起,實際上的影響遠不如他在表面上的影響那麼厲害。由此可知中國民族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文明,而且永遠維持著一個文化的中心,變動極小。

西洋文明則是多民族的文明,一個時代和一個時代文明的重心都不相同;我們知道,歐洲古代文物的重心在地中海,在最初的時候,地中海南北兩等文化,情形大致相若,但是自從回教興起以後,他們掃蕩南部,建立回教民族國家,並且全用阿剌伯文,和北方耶穌教國家分庭抗禮。可是在我們中國有史以來就絕對找不出南北語言文字有截然不同的現象來。

中國數千年來,文明雖然經過許多的進化,但是大體上還始終保持著一個文化的重心。歐洲則每一個時代變動,每一個民族做了政治的重心,文明的重心也就隨之而變,像希臘時代文化的重心在哲學,羅馬時代重心在法律,中古時代是天主教會,以後是人道主義,再以後又是科學。

所以就此看來,中國文化比較單元,歐洲文化很清楚的多元;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單層,歐洲文化是一個多層。至於說中西文化誰好誰壞,那麼一個像樂隊的大合奏,一個像笛子的清吹,兩者性質不同,是很難比的,不過客觀的說來,中國文明是單調的,而歐洲文明是多元的;中國文明的重心不變,歐洲文明的重心時常變動,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做了政治的重心,都有他特有的貢獻,希臘人是一種貢獻,羅馬人是一種貢獻,條頓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都各有他的貢獻。

所以中西文明,在性質上有簡單和複雜的不同,中國文化簡單,向心力集中,歐洲文化複雜,重心常變。當前有些人做中西文化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工作,可是他們多忽略了中西文化本質上有簡單與複雜之不同,這實在是錯誤的。

1935年,傅斯年與梁思永(右一)、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右二)在安陽第十一次發掘現場合影。

歐洲文化複雜,向心力小,中國文化單純,向心力大;我們推考他們所以有這種差別的進展的原因,一在精神一在語言方面,一在地理方面,而主要的還在地形的不同。中國土地,看起來是一塊相當整齊的大地,我們知道中國文化起源在黃河,那裡是黃土層的地帶,東面是沖積平原,西面是黃土高原,後來漸漸向南北擴張,但因北方高地難於耕種,於是一直向南拓展,直到越南;發展的結果是一塊相當整齊的大地。

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在地中海,海的周圍有島嶼,有半島,四周都是參差不齊的海岸,岸上居住著許許多多的民族。遠且不論,自從希臘以來,然後向海外發展,或則來往通商,或則爭取殖民地。

由於中西地形這樣的不同,影響到兩方的文明:中國自始就在一整塊的大地上發展,人民務農為業,在這種農業社會之下,早就有了官僚政治,形成父死子繼的嗣官制,將全國劃為一塊一塊的大地,設官分治,所以自來只形成有官僚和農民兩個大的階級。歐洲的情形不如此,他因為地形關係,人民多出外經商或以工業營生,於是除了嗣主和平民之外,還產生了一種工商業的中產階級,他們因為要去海外經商,就要應付商業競爭,應付海上競爭,於是在技術上就非精益求精力求進步不可,各種科學的研究,也在日益發展,進步亦至神速。

實際上中國古代在科學上也曾有過很大的發展,但是因為在中國這個環境之中,一方面用不著和別人從事種種競爭,科學技術沒有積極提倡之必要;另一方面在官僚政治設官分管的局面之下,老百姓要去發展科學,那對他們是有危險性非加阻止不可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所以歷來國家對於科學不但不提倡,而且阻礙他的發展。中西良方對科學倡導情形這樣的分歧,大部分是地形環境的影響。

我們再看海軍,目前中國海軍固然根本談不到力量,但是明朝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時候,可曾一度強大過,當時中國海軍力量極為雄厚,曾到達今日非洲索馬利蘭,那個時候還在歐洲人經過好望角前數十年,但是以後就一蹶不振。我們知道近代海軍的興起,大多是對付海盜而來的,明朝倭寇以後,中國沿海就沒有什麼海盜侵擾,於是海軍在政治上社會上都沒有什麼需要,也就漸漸衰微了。由上所述,地理環境之影響於政治上及傳統文化進展的情形,於此可見,中西文化性質的不同,原因也大部在此。

1946年7月29日胡適(中)回到北平時與李宗仁(右)、傅斯年(左)合影

我們對於中國傳統的文明,應該重新加以估價,我們要很客觀地去將傳統的文明深切的分析了解,檢討那些是好而有留存的必要的,那些是壞而應該加以改進的,那些是本來不應該如此而為當時環境所迫成,現在應加以糾正的。必定要這樣,然後我們的文化才能立足下去,我們的民族才能永久存續。須知現在的世界,是不容許兩種大不相同的文化同時存在的,這點大家應該特別注意。中國的文明有重新估價的必要,我剛才所講的都可以作為諸位在對文明估價時的參考。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書為心之畫,為何名利他?若是真把式,管它什麼家
林語堂:藝術家生活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