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戲之王》: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馬戲之王》: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馬戲之王》的影評人與觀眾口碑的巨大差異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爛番茄上只有55%的媒體給出了好評,但卻有90%的關眾喜歡;在metacritic上影評人給出了48/100的評分,但用戶卻給出了7.7/10的評分。普通觀眾對《馬戲之王》的喜愛造就了一匹本不被人看好的票房黑馬。

《馬戲之王》的遭遇,與它所反映的傳主巴納姆當年的遭遇如出一轍。巴納姆被稱為「馬戲團鼻祖」,其馬戲給眾多觀眾帶來歡樂,但也被當年的批評家認為低俗、不入流。當然,歷史上真實的巴納姆要比電影所表現的更加低俗,欺騙、炒作都是他的常用手段。

《馬戲之王》雖然是基於真人真事,但它更像是從真人真事中提煉出自己想用的故事,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想法。這個想法被掩蓋在它華麗的歌舞之下,當然也被掩蓋在它蒼白的劇本之下。

在說這個想法之前,還是來說說華麗的歌舞和蒼白的劇本吧——這是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各自觀點的落腳點。客觀地講,兩邊的人都有道理。電影的歌舞設計奪人眼球,氣氛高潮之時令人的每一個毛孔都震悚起來;而電影的劇本也確實異常簡單且套路,尤其是其傳記元素壓縮嚴重,傳主的幾個人生關鍵點都一帶而過。

但歌舞與劇本,都不是今天我想評價的。我今天想說的,是「評價」本身。我認為這是這部電影——或許可以稱它為歌舞傳記片——的一個主題。

電影中巴納姆所創的表演藝術,是非常具有爭議,人們對它的評價兩極分化(當然,歷史上的巴納姆還要更受爭議)。比如,巴納姆深諳人們就喜歡獵奇,於是到處搜集能人異士,利用他們的一些生理缺陷賺錢,很多人為此不齒。可是,當他叩開拇指將軍湯姆緊閉的房門,說他看到了一位將軍時,湯姆的臉上並不全然是懷疑,還有憧憬。

這時我又暗自思忖:難道這些人自己在房間中封閉一輩子,就是更好的選擇嗎?

巴納姆如是說:

他們無論怎樣都會笑你,乾脆收他們點錢。

這不失為一種底層人的智慧。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評價的差異永遠存在。問題是,你要如何對待它?

《馬戲之王》中的巴納姆,出身卑微,卻娶了來自上流社會的妻子。儘管妻子非常愛他,但階級的鴻溝(具體而言,就是他與他岳父的矛盾)仍舊影響了巴納姆的藝術觀。儘管他早年以不入流的馬戲表演起家,但他心底里卻努力去追求上流社會的認同。為此,他才不惜擔著風險邀請「瑞典夜鶯」珍妮·林德來美國并力捧她。然而,巴納姆骨子裡註定與上流社會無緣,他與林德關係破裂導致破產,這次獲得上流社會認同的努力以慘敗告終。在這裡,電影做了一次非常大膽的對史實的篡改——歷史上,巴納姆因為「瑞典夜鶯」狠賺了一筆,而其破產則是因為投資了康涅狄格州某鐘錶公司卻經營不善。但電影將兩件事合二為一,是為了突出其主題。

這個主題首先是由巴納姆的妻子查芮蒂點明的,在巴納姆失敗前她就勸說道:

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而一直看不慣巴納姆馬戲的批評家詹姆斯則在博物館燒毀後進一步點撥說:

我永遠不會將你的馬戲稱為藝術……但你將這些人聚到一起,或許可以稱之為「人性的狂歡」。

我們看到,詹姆斯全片唯一一次有節制地鼓掌,是在林德的演唱會上。由此可見,他確實是一位頗為挑剔的藝術批評家;但同時,它也具備某些自詡上流人士的人所不具備的開明之心。

無論是查芮蒂還是詹姆斯,他們都表達了同樣的主題:一個創作者的作品是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而且更進一步地,即使你的作品沒有藝術價值,也不代表它沒有存在的意義。也許它不能世代流傳,但它能給當時的人們帶去快樂,這便已經足夠了。

在電影結尾,巴納姆正是被這些當初自己以賺錢目的招來的「奇人異士」的快樂所感染,看到了自己那「不入流」的馬戲存在的意義。於是明白了:

最崇高的藝術就是使人快樂。

The noblest art is to make others happy.

《馬戲之王》用巴納姆面對的爭議,乃至它自己上映後所面對的評價兩極分化,在頂級的歌舞之外,還給了我們一些關於藝術評價的小建議。

任何電影——包括那些不被人看作藝術的電影——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而每個人的心裡也都有一桿秤來衡量這些優點與缺點。

你喜歡看光影構圖,沒有問題;你喜歡看哲學思辨,沒有問題;你喜歡看古典大師,沒有問題。

另一方面,你就喜歡看血腥暴力,沒有問題;你就喜歡看唱歌跳舞,沒有問題;你就喜歡看帥哥美女,也沒有問題。

《馬戲之王》看上去是一部勵志片,因為巴納姆的妻子一直告訴他:活出自己。

每個人都想活出自己,活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所以說,活出自己的前提,是尊重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銀幕篩查機 的精彩文章:

TAG:銀幕篩查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