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爸爸媽媽:我不想去學校,他們每天都打我……

爸爸媽媽:我不想去學校,他們每天都打我……

每晚十點,讓溫暖而有態度的文字陪伴你

微博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曝出校園霸凌的事件,一些孩子,因為種種原因在學校里被其他孩子欺負。看著這些新聞,相信不少父母都充滿了憤怒和心疼,同時也對自己的孩子多了一份擔心。校園霸凌這件事,沒有人是旁觀者,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會脫離開父母的庇護,走入校園這個由孩子們組成的「江湖」。

一、真實案例

1、北京名校上演「校園霸凌」

2016年12月8日晚,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開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刷屏。

文章作者自稱是北京中關村二小四年級一名10歲男孩的媽媽。她在文中表示,孩子在學校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後,出現失眠、厭食、恐懼上學等癥狀,後被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據稱,這名男孩在學校長期遭到同學欺凌,從三年級開始就被罵「侮辱性外號」。

文章作者還表示,她向學校及海淀區教委反映此事,惡作劇的兩個孩子供認不諱。但一名對方家長覺得「就是孩子淘氣」,拒絕道歉。老師定性此事為「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並讓她放棄「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等四點訴求。

這位母親還表示,在與校領導、班主任等的面談中,一位校領導對其態度粗暴,認為「孩子在學校受傷就該學校管,家長不可以有意見」。

「我們明明是受害者,只要求學校處理和道歉,為什麼要被如此對待?」她在文中發問。

12日晚,海淀區教委就此事予以回應:近期,中關村第二小學發生學生受傷害事件,給當事學生及家長造成了傷害,對此感同身受,深表痛心。並表示下一步將與專業部門合作研究制定海淀區中小學生校園欺凌和暴力防範工作方案,加強學校教職員工的培訓與指導。

2、靖西市一女學生被多名同學掌摑、毆打

2017年12月9日晚上,一些微信群傳發一段一女生被多名女生扇耳光、毆打的視頻。獲悉該視頻後,靖西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市府辦、公安局、教育局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連夜調查處理。(網友爆料,這個視頻很過分,一個女生被一群女生圍著邊打邊扒光了衣服,拍攝者還給了私密部位特寫。出於對被害者隱私保護考慮,網路已刪除相關視頻資料)

經查,網傳視頻拍攝的是2017年12月9日下午發生在靖西市新靖鎮賓山一小區附近的一起事件,該事件由靖西市第三小學六年級學生楊某和李某在學校日常生活中小矛盾引發,參與打人的均為在校學生。調查組連夜找到涉事雙方當事人及其家長,並安排受害者楊某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組織雙方協商調解。

3、層出不窮的新聞報道

二、來自「受害者」的網路調查

在保護者缺失的童年,被施暴的孩子逃避痛苦的方法有兩種:在幻想中打敗他們,或者沉默以待。他們手足無措,不得不變成懦夫。

網路上曾經有一份關於校園霸凌的調查報告顯示:女性佔60.23%男性佔39.77%。

關於校園暴力的原因也呈現出複雜性:

其中佔比例最多是使出原因是:同學關係不合。

網路調查受害者的處理方式:

三、校園霸凌是什麼

1、法律的定義

針對目前實際工作中學生欺凌缺乏明確定義的問題,《治理方案》提出,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各地各校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區分學生欺凌與學生間打鬧嬉戲的界定,正確合理處理。

2、五大主要行為

四、為何校園霸凌事件屢禁不止,原因有三

1.相關的法律體系尚未建立

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只是個孩子,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經常背著未成年人的身份「為所欲為」。目前,雖然我國已經出台了一些如《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書和法規,但距離法律「體系化」差得還很遠,在與別國在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方面還有一定差距。

2.家長的教育疏失

重點不是教育的方式,而是目的。想教出一個思想光明、善良正直的孩子,就必須在他犯錯的當下讓他牢記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自我催眠樂觀的相信他下一次一定會改。與其相信明天他會改變,告訴他一百次尊重別人很重要,他同樣不會有任何感覺,但是你只要讓他親自體會一次犯錯的代價,他就會明白痛是什麼,並永遠記住痛的感覺。只有當欺凌者尊重別人,受害者不再怯弱,所有的孩子不再冷眼旁觀明辨是非,校園欺凌才能真正有效遏制。

3.校方的處理方式

據《南方周末》的數據表明,學校在面對校園霸凌時,常常以批評教育、記過處分為主,儘管會有很嚴重的後果,但也常常從輕處罰。可見,學校對校園霸凌的重視度和處理能力仍存在欠缺。

五、面對校園霸凌,教育機構、家長、學生應該怎麼辦

六、人民日報:暴虐行為與冷血動物無區別


行為失控的背後,是家長、學校、社會道道關卡的多重失守。

據兒童安全專家張永將介紹,調查表明,在一些校園暴力事件中,施暴對象和被施暴對象總是相對固定。愛欺負人的「小霸王」往往來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受欺負的「小可憐」,家庭的行事風格往往也喜歡隱忍、沉默,容易形成受害人人格。

校園暴力源於愛的缺失。缺愛的孩子難愛人,甚至形成了漠視他人、冷酷對待他人的行事方式。同時,也有資源匱乏的原因。生活處境較差,缺乏足夠的社會尊重,往往也不尊重他人。

校園暴力有學校的管理責任。片面強調分數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溫床。當一些孩子難以從學習中獲得快感,對前途沒有美好期待,往往會拉幫結夥,在欺負弱小和從同夥的崇拜中獲得成就感。此外,學校對於學生之間的交往失范,很難細緻察覺,也難有清晰有效的處罰法則,只要大錯不犯,縱使小錯不斷,校方往往是默許,駭人聽聞的暴力事件,往往是從失去制約的微暴力發展而來。

校園暴力是社會問題的縮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紹,校園暴力在留守兒童居多的地方尤為嚴重。被打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聲,助長了暴力的蔓延。

化解校園暴力,預防是捷徑。家長應更多地關注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成為孩子遇到困難時最可靠的支點,也應鼓勵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建立穩定的夥伴群體。借鑒國外經驗,學校應加強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只有明白別人的痛有多痛,才能真正意識到暴力的危害。另外,要明確責任主體,發生嚴重校園暴力,要追究校方責任。要靠嚴格的管理抬高校園暴力發生的成本,一旦越過法律紅線,必須依法懲處,並依法追究監護人的責任。

文章素材整合自人民網、人民日報、都市時報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不得私標原創

你的點贊是小編前進的動力

晚安

好夢

『深夜壹讀』,你的枕邊書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夜壹讀 的精彩文章:

TAG:深夜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