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人!我們那些丟失的年味去哪裡了?
今天是2018年2月11日,丁酉年臘月二十六。
剛從被窩裡鑽出來,身上帶著氤氳的起床氣,惺忪的眼睛、耷拉著的頭髮,一切都似乎和往常一樣,要不是床頭柜上印著紅字日期的日曆提醒著我,我還真不知道,距離大年初一僅僅只有四天。
之後的一天還是像往常一樣,關於新年的訊息也只是從手機上的春節活動、電視里的春節廣告獲取,一切都似乎失去了春節該有的味道。
「現在,春節最大的意義是放假吧。」
木木端拿著手機,百無聊賴得刷著朋友圈,然後整個人因為眼前的這句話愣住了。
還記得小的時候,剛入臘月,家裡就忙活著腌制各種腊味,臘肉、臘魚、香腸,都好似在展示著一年優厚的收穫,嘴裡還嚼著草鼓囊著肚子的本地羊被爺爺奶奶推著搡著宰了,燉煮好還不忘街坊鄰居,端一碗東家,端一份西家,然後便能閑談上半天,聊著一年收成,扯著村頭小伙的婚事,談著李家長張家短的。。。。。。臘八奶奶會親手熬制綿厚的臘八粥,臨近年關爸媽會準備隆重的祭祖,小年夜裹著慈姑青菜的蒸百葉,站在木質長凳上倒貼門上的「福」,歪歪扭扭卻又鄭重其事寫的春聯,伴著鹽沙炒制的噴香無比的花生蠶豆,裹著舊大衣捂起來清甜可口的酒釀,層疊的蒸籠里躺著一個個大白饅頭,被撒上桂花、核桃仁彈嘴粘牙的年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所謂的年味似乎越來越少,要不是春節會放一個長假,很多人都要到眼前才會想起來。身處海門,只有孤零零的商場貼著窗花、冷冰冰的新年海報才能意識到新年的臨近,哪怕是鄉下,照理來說是年味比較傳統比較重的區域,都見不到甚至春聯和燈籠,大家都好像默許著將這些列入繁瑣的事情目錄。前不久很悲哀地看到朋友興沖沖得在朋友圈展示著在新加坡第一次看到舞獅,然後隨著人群歡騰起舞,我一點也開心不起來,原本中國習以為常的年俗表演居然要到國外才看得到,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的悲哀。
當一切我們自認為熟知的、爛熟於心的年俗脫離了我們的生活,不再以場景的方式展現在我們眼前,只是教科書式地、影像資料式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那種記憶是不可能跟隨你一直成長的,我們一直嘴上提著的中國夢裡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傳統文化的頌揚,但我們現實生活中往往一些西洋文化被場景化地展現在眼前,慢慢植入我們的認知特別是我們新生的00後和10後,但是不得不提這是社會環境和文化教育必然的產物,網上會有人戲謔得說,這兩年有英語培訓班,過兩年新生的一代所掌握的年俗知識越來越少,我們得需要年俗培訓了。
其實按理說這個正月初一是過年本身就是很偶然的事情,這一天又不會是25個小時,也不會天降七色祥雲,而我們的先人們十分聰明,用一道道豐富又有特色的儀式將新年的概念深入人心,從臘月到元宵,每一天都充滿了厚重耐人尋味的儀式感,是一個複雜的春節系統,而不是單純的只有一天。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煮白肉,
二十七殺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鬧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哼著熟悉的童謠,裡面便是那些寄存在記憶深處的儀式感,儀式感的缺失導致了我們現在所謂的年味變淡。過去,老爸會因為春聯,鄭重其事地請上教書的先生,精心挑選要寫的字,漸漸的大家門上的春聯都變成了一模一樣的印刷品,再後來,春聯都幾近消失,難以再尋覓到當初那種感覺。時代的發展讓人們缺少了對春節的期待,以往過年才捨得買的新衣,現在隨時都有;以往過年才吃得上的大魚大肉,現在卻略顯膩味;以往過年才見的親戚好友,現在隨時隨地都能聯繫到。。。。。。所以我們開始懈怠,我們不願意參與打掃、抱怨吃吃喝喝沒新意沒意思、嫌給長輩拜年磕頭太麻煩、不願意接受三姑六婆對生活的關心、不情願一起包餃子、害怕去放煙花炮仗、不跟著去祭祖、不寫春聯、不掛紅燈籠、不願意參與一起製作年夜飯、不願意陪著老人聊聊家長里短、不願意陪著小孩子瘋玩。。。。。。抱著零食、刷著微博朋友圈臉書:
「唉,現在的年過得越來越沒有意思了,年味都沒有了!」
尋求著來自外界的」肯定「,然後瘋狂得認同自我,覺得找到了世界的真理一樣。
我想說,你這樣的人能感受到年味還有天理嗎?
家文化的瓦解,從農耕文明時期流傳至今的家文化逐步被存在一點點距離,更講究個體和規則的市民社會,再也見不到那種七大姑八大姨圍坐一起其樂融融的場景,那時候每個人條件都差不多,過年的團聚才擁有了和和美美的感覺,那時候哪有什麼酒桌上的明槍暗箭、明褒暗貶呢?沒有刻板的禮節,沒有尷尬的寒暄更沒有套話,一切都自然而又溫情。現在的家庭關係,或多或少涉及形形色色的利益關係,很多大家庭的中關係早已發生微妙的變化。有些人,別說過年都好不容易見一次,恐怕你是恨不得永遠不見一次吧。
的確,我們不得不承認,農耕文明時期流傳至今的春節,其根本意義在於通過一系列的儀式獲取內心的慰藉和生活的希望,而隨著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的到來,相當一部分的春節內容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留下的更多是表達久違的親情,而這種情感的需求大多來自異地工作和缺乏彈性休假制度,但是隨著交通通訊手段的日益便捷高效以及相對休假制度的完善,這一限制因素正在逐漸減弱,我們所追隨的「年味」是滯後的,為了保護環境,放鞭炮這一習俗慢慢被人們用其他方式取代、為了健康飲食,春節期間的大魚大肉被簡。。。。。。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這所謂的年味了,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東西,我們在順應時代變化,不斷傳承和豐富其內涵的同時,適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年味一直都在,只是順應著時代發生了變化,我們不能要求已成年的自己去體會到兒時的快樂,一時有一時的快樂,一時有一時的年味,兒時追求肆無忌憚的玩耍、新年壓歲的紅包、好吃的美食,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年齡的增長,我們有可能轉變成父母的健康、兒女的成長,有可能轉變為家庭的和睦,有可能是工作之外無壓力的休息,有可能是對兒時味道的記憶。。。。。。我們應當充分意識到自我角色和需求的改變,伴著對傳統文化敬畏的心、充滿希望的心投入到年味的「建設」中來,而不只是端拿著手機然後吐槽著年味的消失,不妨一起到非禁煙花區放一放煙花炮仗、一起包兩個餃子餛飩、一起恭恭敬敬拜訪下長輩老人、和爸媽好好吃頓團圓飯、好好抱抱自己的兒女。。。。。。相信你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你口中「丟失的年味」!
丁酉年
編寫:木木
審核:ALEX
有事找木木,木木來幫你!
TAG:海門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