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何為極樂?佛三十五次喚舍利弗

何為極樂?佛三十五次喚舍利弗

我們在《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中,可以看到佛有三十五次提醒舍利弗。這裡問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從經文上來看,好像是在問舍利弗:「你知不知道彼佛剎土為什麼稱為極樂?」我們要知道,舍利弗是阿羅漢,對於極樂世界的本質內涵是不了解的,那不是阿羅漢的境界,所以顯然釋迦牟尼佛知道他是不能回答的。

但是這裡又問舍利弗,就帶有一種「征起」,提起、引出這個問題,加以強調。雖然要問,還得自問自答,因為彼佛剎土為什麼稱為極樂,是唯有佛才能說得清楚的。

極樂剎土的眾生包含面很廣,含攝九法界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帶業往生的人民,乃至於蜎飛蝡動。

這裡就談「其國眾生」,雖然往生前的業力程度、修行功夫、智慧淺深都有差異,但一到極樂世界去,有一個大平等的特點,就是「無有眾苦」——沒有一切的痛苦,「但受諸樂」——共享諸般的快樂。

我們知道,在他方所有的剎土當中苦樂的對比是有四句的:有的剎土是苦多樂少,有的剎土是樂多苦少,有的剎土是純苦無樂,有的剎土是純樂無苦。

在這四句當中,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極樂,就是沒有一點痛苦,純粹都是安樂的、快樂的、幸福的、自在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稱為極樂。

這句經文我們草草看過去好像看不出什麼深義,但仔細去體會一下,這裡含攝著阿彌陀佛極深的大慈悲心。

他建構極樂世界的目的是什麼?是看到他方世界的眾生遭受種種的痛苦,他同體的悲心要拔九法界眾生,尤其是三惡道眾生的痛苦,這是他「悲」的一面,就是「無有眾苦」;他「慈」的一方面,是給予一切眾生樂,「但受諸樂」,這裡的「樂」不僅僅是世間人天福報的快樂,乃是給予出世間究竟大涅槃的樂。

就像阿彌陀佛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所說,一切往生者所受的快樂都要像漏盡比丘(「漏盡」就是見思惑全都斷盡),即獲得滅盡定的比丘享受的那種快樂。

從這個經文也看到,凈土法門所興起的一個源頭就是對應於一切眾生內在的生命需求,這種需求就是趨樂避苦。

一切眾生都有這個生命的需求,去趨向一切快樂、安定,而避免一切痛苦,遠離一切恐懼、災禍、不安、無常。

所以,我等眾生無論是在顯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自覺不自覺地都在遵循著「趨樂避苦」這個法則來安排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的價值取向。

阿彌陀佛因地當中就順應著眾生「趨樂避苦」的生命需求,作為建構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重要標準。

由此,就會引發九法界眾生厭離他那一道的痛苦之心,來尋求極樂世界「但受諸樂」這樣一個安穩之地,由衷地生起神往欣慕之心。

這兩句就有著凈土法門「願」的本質核心。天親菩薩也說極樂世界的往生者「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永遠離開身體的逼惱、心理的逼惱,所受的快樂是不間斷的,是不會變異的。

「舍利弗,彼土何故……」,這個「故」,就是原因。前面的經文已經標顯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的名,名字標出來了,現在就要表示極樂世界的內涵、相狀,來顯出極樂凈土值得往生的本質特點。

大佑法師在談到「彼土何故名為極樂」時,說這是一個征起。是什麼原因稱為極樂呢?「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就是總的解釋。

他方世界大都是有痛苦的,特別是穢土,而且這個苦還不是一種類型,是眾苦——眾多類型的苦。

跟這個眾苦相對應的,極樂世界也不是單一的快樂,是諸樂,是無有窮盡的安樂。從苦樂的程度推到兩極,從苦樂的類別推到兩極,正好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這裡以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作為一個參照系,來對比他方世界「苦」的現狀,就有勸九法界眾生厭苦欣樂、舍自土取極樂的特點。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安法師講凈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奘大師 的精彩文章:

佛像能清洗嗎?佛像髒了應該怎麼清洗?
什麼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的意思

TAG:玄奘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