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事務協調局 建美麗中國 展園藝魅力
2018年1月10日上午11點08分,隨著最後一斗混凝土的澆築,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工程順利實現封頂。中國館工程外觀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如意,如意造型,祝福國泰民安,圓滿輪廓,祈盼中華圓夢。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北京世園會)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是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契機。目前,園區工程建設進展順利,2018年初,幾大核心場館將陸續結構性封頂;國際招展工作順利推進,已有7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書面確認參展,3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明確表態將參加北京世園會;省區市展園方案基本穩定,將於今年4月份陸續進場施工。
2019北京世園會將為海內外遊客獻上一場絢麗多姿的國際園藝盛宴。
中國館 唯美恢弘盡顯大國風範
作為北京世園會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中國館備受世人矚目。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和「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思想。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館承載了彰顯中國國家形象、與園區山水格局相協調、使用最新的綠色技術、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表達園藝主題、兼顧會後利用等內涵和理念。
為了使中國館以海納百川的氣度、謙和包容的姿態迎接全世界的訪客,盡顯大國風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領銜的世園會中國館設計團隊提出「本土設計」理念,主張建築要與環境、場地、文脈相結合,因地制宜地創造出符合地域特點的建築。中國館的大部分展廳覆蓋在梯田之下,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鋼結構屋蓋,屋蓋下展示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奇花異草,像一個花團錦簇的巨型溫室。遠看,廣場貫通南北,納海坨聖境,映遠山近水,中國館彷彿水間一柄精美的如意,傳遞美好的祝福。
這項優雅的設計始於對園藝、農耕和自然的理解——園藝脫胎於農耕,梯田是農耕文明的獨特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在自然懷抱中,築一座山,營一片田,育一方錦繡」,表達著設計者設計中國館的初心。
「如鳥斯革,如翚斯飛。」《詩經》中的這句詩形容古建築屋頂微微翹起,像鳥兒展翅一樣輕盈。中國館的設計從中得到啟發,借鑒中國傳統斗栱、榫卯工法,使用傳統工藝,為中國館的主體建築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金頂,以歡迎之態、包容之勢,向世界徐徐展開一幅恢弘的錦繡畫卷。夜間,在高清投影的映照下,金頂又幻化為一塊美輪美奐的璀璨銀幕,引人久久駐足,流連忘返。
除了主體建築之外,中國館的室外景觀設計,如梯田、石籠、馬蹄石、彩色谷、中央水景等也處處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借鑒了人類早期「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師法自然,打造一座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築。
梯田本身是一個大型覆土建築,土壤的保溫隔熱性能使建築內部冬暖夏涼。鋼結構屋蓋根據「呼吸式幕牆」原理進行設計,在適當位置開有通風口,夏季形成「煙囪效應」,冬季產生「溫室效應」,過渡季實現自然通風。屋頂設雨水收集系統,場地採用透水鋪裝,地下設雨水調蓄池。經過處理的雨水用於梯田滴灌,形成生態微循環,改善區域微氣候。採用地道風的設計實現冬暖夏涼,它的原理是讓進入空調系統的新鮮空氣先通過一段地道,與土壤發生充分的熱交換,起到夏季預冷、冬季預熱的作用,從而降低空調能耗。
國際館 瑰麗多姿展示園藝魅力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國際館前,將綻放一片花的海洋,同樣令人心馳神往。
國際館建築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胡越領銜設計,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總建築面積為22000平方米,與臨近的中國館、演藝中心一同環媯水湖而立,共同組成園區的核心建築群。
在2019年4月至10月的辦會期間,國際館將承擔起「以植物和園藝,會八方之友」的重要任務,在一系列室內外展覽空間中,舉辦多場次、多層次、多彩的高水平植物和園藝展覽,向世界各地的觀眾們展示來自全球的植物生長的動人故事和園藝藝術的獨特魅力。
北京世園會國際館效果圖
國際館林立的花傘柱如同一株株大樹,頂端向六個方向伸展,組成一片富有吸引力的森林,點點陽光透過空隙投射下來,使森林具有了溫暖而又神秘的色彩。其實,每支「花傘」都是一個單元式結構,組成國際館的基本元素。94朵花傘在頂部花瓣處相互連接,形成了國際館造型的輪廓。總體上,簇擁在一起的花傘既是整體支撐結構,又是屋面的圍護結構。在室內,花傘作為展廳的屋頂,局部設有玻璃天窗;在室外,花傘化身為遮陽屋面,結合LED照明等技術營造了豐富的視覺景觀。
不僅如此,從單元角度上看,每一朵花傘都「融和」著多樣的科技和藝術,不僅「好看」,而且其中整合了多種物理功能,是一朵「美」而「妙」的花傘。
花傘擁有獨特的幾何結構,每片花瓣均呈等邊六邊形,且關於三條對角線中的任意一條都對稱。花傘同時也是支撐結構,每朵花傘由鋼柱和懸挑的鋼樑形成一個樹狀的穩定結構,而花傘相互連接之後,穩定性得到進一步增強。
此外,每朵花傘撐起一片約350平方米的天空,其中約280平方米由花傘直接覆蓋,形成遮陽效果。花傘的空隙可以自由通風,當屋面受到陽光照射、溫度上升時,花傘下空氣由於熱對流效應更增加了流動,對花傘下的自然通風和溫度控制均非常有利。
花傘還擁有光伏發電功能。大面積展開的花瓣接受陽光照射,可以有效利用太陽輻射,採用高反射金屬屋面,可將大部分多餘光熱反射回去,相比傳統屋面材料的建築得熱更少,有利於建築節能。
雨水收集利用功能也是獨特設計,每朵花傘頂部都有意設置了坡向圓心和花傘柱的排水坡度,並在花傘柱內設置雨水管。在這裡,雨水被涵養並加以利用。到了夜晚,建築內的展覽結束後,採用可變色LED投影技術的夜景照明,為花傘的底面和頂面鍍上了一道美妙的色彩。
國際館的設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設計策略。國際館通過可靠、適宜的被動式可持續綠色技術和高效的節能節水措施,成為一座綠色環保的低能耗建築。綜合利用的可持續技術包括建築遮陽、自然通風、太陽能光伏發電、蒸發冷卻降溫、滴灌技術和雨水回收利用等。同時建築設計具有巨大靈活性,可以應對會時、會後各種變化,為會時、會後使用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植物館 設計前瞻講述植物智慧
植物館是2019北京世園會四大核心場館之一,由萬科集團與北京世園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建設。
植物館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設計理念為「升起的地平」,建築表面肌理以植物根係為靈感,龐大的垂墜根系向下不斷蔓延,將植物原本隱藏於地下的強大生命力直觀呈現給參觀者,不僅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更帶領參觀者踏上一場以感受植物根系力量為起點的奇妙植物世界之旅。
植物館建築分為三層,一層設有熱帶植物溫室,佔地約3000平方米,匯聚著600多種珍貴植物。通過紅樹林、熱帶雨林、蕨類、棕櫚、多漿植物、食蟲植物、苔蘚等展現植物王國的多樣性以及植物生存和適應環境的智慧,設有5大展區12個景點。熱帶雨林著力展現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動物之間競爭、協同的關係,如空中花園、獨木成林、老莖生花、滴水葉尖、巨葉現象、絞殺現象等;棕櫚科植物和蕨類植物展示其卓越的傳播繁衍智慧;多漿植物通過莖葉的變態進化出適應乾旱環境的能力;食蟲植物靠食肉來攝取營養;植物王國的小矮人苔蘚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展館通過一系列高科技創意手法,向參觀者充分展示「植物的智慧」,呼喚人類保護植物,關愛地球,關注人類的未來。
建築二層為綠色多功能報告廳,在會期,這裡將陸續舉行紅樹林、植物科學畫等分主題展覽。從一層沿著展廳東部的垂直交通路徑向二、三層攀爬時,能夠享受到從高空俯視紅樹林植物冠部的極致美景。
紅樹林生態體系的展示是植物館的一大特色。展館一層主題展廳將通過高科技數字影像裝置打造虛擬紅樹林,並在溫室主入口區域種植展示真實紅樹林植物群落風貌,以虛實結合的方式展現紅樹植物的智慧。
紅樹林作為近海唯一的木本植物群落,能夠適應潮間帶土壤缺氧、含鹽量高以及潮水沖刷等艱難且特殊的生存環境,在根、莖、葉和種子上演化出各種各樣適應環境的機制,在一般植物難以生長的灘涂上成林。同時,紅樹植物又回饋塑造它生長的環境,使潮間帶成為更多植物生活的理想環境。
北京世園會植物館效果圖
2019北京世園會植物館別稱「萬花筒」,秉承北京世園會綠色生態的設計理念。為降低植物館能耗,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通過預先制定環境定位計劃和提升建築智能化,做到被動和主動雙向節能,始終堅持低碳、低水、低排放三原則,採用超常規的種植方式提高景觀植物的種植標準。
2019北京世園會將努力把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化到世園會的總體規劃、園區建設、園藝展示、活動策劃、綜合服務等各個環節,積極傳播和發展中國園藝文化,讓世界感知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推動中國由世界園藝生產大國向世界園藝產業強國邁進,為世界園藝事業發展做出中國應有的貢獻。2019年,國際園藝盛宴將在這些場館中展現最具生機的魅力。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聞的立場挖掘和詮釋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視角聚焦和解讀北京新聞」的理念,
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劃選題,
並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國表述,
傳遞北京聲音,講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TAG:北京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