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科學界值得關注的十大紀念日,你知道幾個?
在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科學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科學研究的歷史也因此和人類歷史一樣波瀾壯闊,豐富多彩。那麼剛剛到來的2018年又有哪些科學界的紀念日值得我們關注呢?下面就讓我們為您盤點一下。
從左至右:埃米·諾特、理查德費曼、詹姆斯·焦耳
10.量子隱形傳態(25周年)
量子遙傳(quantum teleportation),又稱量子隱形傳輸、量子隱形傳送、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利用量子糾纏來傳送量子態至任意距離的技術,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在量子糾纏的幫助下,待傳輸的量子態如同經歷了科幻小說中描寫的「超時空傳輸」,在一個地方神秘地消失,不需要任何載體,又在另一個地方神秘出現,就像柯克船長在《星際迷航》中所做的那樣。
《星際迷航》中的量子傳輸技術
這個概念最早在1993年3月西雅圖的一場物理會談上,由IBM的Charles Bennett首次提出,他的相關理論在幾天後發表在了 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其理論幾年後也在實驗室中被證實。
9.阿諾德·索末菲(誕辰150周年)
阿諾德·索末菲 (德語:Arnold Sommerfeld, 1868年12月5日-1951年4月26日),是一名德國物理學家,也是量子力學與原子物理學的開山始祖之一。他發現了精細結構常數,一個關於電磁相互作用的很重要的常數。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老師,是目前為止教導過最多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人,他首先提出第二量子數(角量子數)和第四量子數(自旋量子數),並且提出精細結構常數,還開創了X射線波動理論。
雖然索末菲沒有得到過諾貝爾獎,但他曾經被提名 81 次之多,多過任何其它物理學家。2004年,為了紀念索末菲對於理論物理的貢獻,慕尼黑大學新成立的理論物理中心命名為索末菲理論物理中心。
8.讓·傅里葉(誕辰250周年)
讓·巴普蒂斯·約瑟夫·傅里葉男爵(法語: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年3月21日-1830年5月16日),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提出傅里葉級數,並將其應用於熱傳導理論與振動理論,對19世紀的數學和物理學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傅里葉變換也以他命名。同時他還被歸功為溫室效應的發現者。
1820年,傅里葉計算出,一個物體,如果有地球那樣的大小,以及到太陽的距離和地球一樣,如果只考慮太陽輻射的加熱效應,那這物體應該比地球實際的溫度更冷。他考慮到一種可能性:地球大氣層可能是一種隔熱體。這種看法被公認為是有關現在廣為人知的「溫室效應」的首次被提出。
7.詹姆斯·焦耳(誕辰200周年)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英語:James Prescott 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國物理學家。他發現了熱和功之間的轉換關係,並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恆定律,最終發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中,能量的單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和開爾文合作發展了溫度的絕對尺度。還發現了導體電阻、通過導體電流及其產生熱能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焦耳定律。
6.亨麗愛塔·斯萬·勒維特(誕辰150周年)
亨麗愛塔·斯萬·勒維特(英語:Henrietta Swan Leavitt,1868年7月4日-1921年12月12日)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1893年起,她在哈佛大學天文台擔任計算員,負責監視感光片,計算和記錄各種星體的亮度。
勒維特最著名的成就是發現了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在天文學上具有重要意義,它使之後的天文學家能夠計算地球與遙遠星系間的距離。勒維特逝世後,天文學家哈勃利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連同在洛厄爾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維斯托·斯里弗首先測量的光譜變化,發現銀河系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並且宇宙一直處在膨脹之中,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船尾座RS是銀河系中最亮的造父變星之一,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
5.否定自然發生論(350周年)
自然發生論(spontaneous generation)亦稱偶然發生,指生物無父母而產生的概念,是一套關於物種起源的思想,比如蛆蟲可以在腐爛的肉里自然產生。這一說法目前普遍不被科學界所接受,但在古代卻十分流行。
弗朗切斯科·雷迪對此提出了質疑,他是一位專業研究蛇毒作用的義大利生物學家。雷迪最有名的貢獻是1668年在發表《昆蟲誕生實驗》中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證明了只有蒼蠅在肉里產卵才能勝出蛆蟲,這本書是否定自然發生說的第一步,也被認為是現代科學歷史上的里程,因為他的成果讓人們意識到,科學研究不能被固有的教條所束縛,而是應該進行科學的實驗和理性的思考。
4.氦元素的發現(150周年)
氦原子
1868年8月18日,法國天文學家皮埃爾·讓森在印度的貢土爾觀測日全食時,發現了一條波長為587.49 nm的譜線。起初人們推測這條譜線來自鈉。同年10月20日,英國天文學家約瑟夫·諾曼·洛克耶在太陽光譜中發現了一條黃線。由於這條譜線的波長和夫朗和斐譜線中鈉產生的D1線和D2的波長相似,洛克耶將其命名為D3線。他還提出這條譜線來自太陽上的一種尚未在地球上發現的元素。洛克耶和英國化學家愛德華·弗蘭克蘭以希臘語中的?λιο?(helios,意為「太陽」)一詞,將這一元素命名為Helium(氦)。
1882年,義大利物理學家路易吉·帕爾米耶里在分析維蘇威火山的岩漿時發現了氦的D3線,這是氦在地球上的首次發現記錄。
3.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誕辰200周年)
伊格納茲·菲利普·塞麥爾維斯(Ignatius Philipp Semmelweis,1818年7月1日-1865年8月13日),匈牙利產科醫師,現代產科消毒法倡導者之一。
他在維也納(1847-1849年)和布達佩斯(1850年)醫院產科工作時,經過細緻觀察,證實了產褥熱是由於接生人員的手或器械受到污染傳染產婦引起的敗血症;於是他提倡使用漂白粉溶液消毒接生人員的手和器械;後來採用這種方法的醫院產褥熱死亡率顯著減少。
2.理查德·費曼(誕辰100周年)
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英語: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參與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由費曼提出或完善的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整化計算方法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的重要工具。在1999年英國雜誌《物理世界》對全球130名領先物理學家的民意調查中,他被評為有史以來十位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費曼任職加州理工學院期間,因其風格幽默生動、不拘一格,深受學生歡迎。1964年,他出版了《費曼物理學講義》,這本教材至今仍活躍於全球大學的物理課堂。
1.諾特定理(百年紀念)
諾特定理是理論物理的中心結果之一,它得名於20世紀初的數學家埃米·諾特。諾特定理和量子力學深刻相關,因為它僅用經典力學的原理就可以認出和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相關的物理量(譬如位置和動量)。
埃米·諾特(德語:Emmy Noether,1882年3月23日-1935年4月14日)是20世紀初一個才華洋溢的德國數學家,研究領域為抽象代數和理論物理學。她善於藉透徹的洞察建立優雅的抽象概念,再將之漂亮地形式化。被帕維爾·亞歷山德羅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讓·迪厄多內,赫爾曼·外爾和諾伯特·維納形容為數學史上最重要的女人。在數學歷史的長河之中,不必考慮女性或者其他條件,埃米·諾特都是一個極具分量的名字。
部分內容資料轉自維基百科
TAG:中國科普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