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三百多年前游歐的中國人:見過路易十四,也見過波義耳│左圖右史

三百多年前游歐的中國人:見過路易十四,也見過波義耳│左圖右史


見過波義耳和胡克的中國人│左圖右史




撰文|劉  鈍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編輯|李曉明



前  言


       中國古代,圖與書並列,均指向人文教化之根,所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唐人「左圖右史」沿襲此意,流變至今則有圖書館之謂。然而後世之「圖」,又有「圖像」、「謀劃」之意,「圖畫天地,品類群生」,「圖」與形象化的「畫」、「像」逐漸貼近而與作為文字載體的「書」分流。


       在這個方興未艾的讀圖時代,揭櫫「圖」之本意而免其被快餐文化完全吞噬,本專欄願做一點嘗試,作者關注的重點是古今中外各種圖畫中的文化信息,特別是歷史上的科學、技術與醫學,以及為之奉獻的知識英雄們。




 

 




如今出國旅行甚至在海外學習、工作和定居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可是對於三個多世紀前清代初年的中國人來說,背井離鄉遠涉重洋是難以想像的,更不要說孤身一人周旋於深眼高鼻的異邦人中間了。南京人沈福宗

(1657-1692)

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於25歲時隨傳教士出洋,在歐洲居停十年,先後訪問葡萄牙、義大利、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六個重要的西歐國家,受到羅馬教皇與法、英兩國國王的接見,結識眾多社會名流與著名學者,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可能也是最早見識科學革命後歐洲的中國人。


 

沈福宗出身於一個父母都信奉天主教的普通家庭,父親是一位草藥醫生。沈福宗受過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對中醫、煉丹術也略有所知,但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他後來與在江寧府一帶傳教的法蘭德斯

(今比利時)

籍耶穌會士柏應理

(Philippe Couplet,1622-1693)

相識,學會了拉丁文並對天主教有了初步認識。1681年,柏應理奉命向羅馬教廷報告康熙皇帝對「儀禮問題」的態度,準備攜帶沈福宗和著名詩人畫家「清初六家」之一的吳歷

(1632-1718)

一道前往歐洲。吳歷已至澳門,但因體弱染痾最終未能成行,沈福宗則於當年底隨柏應理自澳門登舟,途經南洋各地,橫渡印度洋,繞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1682年在抵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

柏應理像(1647),時年25歲  網路資料(畫家與收藏處不詳)




?

吳歷《湖天春色圖軸》(1675),紙本設色,現藏上海博物館。題圖長文提到「丙辰春從游遠西魯先生,得登君子之堂」,「魯先生」即後文要提到的柏應理的同鄉與同事魯日滿。




在柏應理的安排下,沈福宗進入耶穌會的見習修道院學習並取得良好成績。兩年後奉詔前往羅馬,在柏應理陪同下覲見教皇英諾森十一世

(Pope Innocent XI,1611-1689, 在位1676-1689)

。他們把隨身帶來的一批中國經典悉數獻給教皇,這批珍貴漢籍遂入藏梵蒂岡的教廷圖書館。


 


?

教皇英諾森十一世    網路資料(畫家與收藏處不詳)


 


1684 年,沈福宗和柏應理應邀訪問法國,法王路易十四

(Louis XIV,1638-1715,在位1643-1715)

在凡爾賽宮接見了他們,在宴席上沈福宗向「太陽王」和他的一班寵臣及宮廷命婦示範用筷子吃飯,表演用毛筆寫字,並用拉丁語得體地應答有關中國的各種問題。當時法國等西歐國家正流行「中國風」

(chinoiseries)

,這一事件頓時引起社會轟動。1684 年 9 月號的《加朗信使》雜誌上有一篇報道,稱「柏應理神父帶來一位名叫米歇爾·沈的中國青年,拉丁語講得非常好。本月25 日,他們二人來到凡爾賽宮,受到國王陛下的召見。然後他們在賽納河上遊覽。次日又蒙陛下賞賜宴。」法國畫家還為沈福宗畫了一幅小像,今存法國國家圖書館東方版畫部,編號為Estampes Oe-48-Pet.fol。據網上《每日環球展覽》

(iMuseum)

報道,目前有個名為《凡爾賽的訪客,1682-1789》的美術展覽正在凡爾賽宮舉行,展出的時間是2017年10月22日至2018年2月25日,沈福宗的肖像版畫就在展品之列。


 


?

海報《與路易十四一道遊覽凡爾賽宮》   網路資料




?

海報《凡爾賽的訪客》    網路資料


 


筆者未能獲得該畫的清晰圖像,下圖是從互聯網上拷貝下來的小樣。畫面中的沈福宗頭戴笠帽,帽檐下露出一段長辯,身著清代長袍及外罩,一手握著毛筆,一手拿著一張寫著「天主聖教」的紙,表明他的基督徒身份。畫下方有數行法文,筆者請法國詹嘉玲

(Catherine Jami)

博士代為辨識並侈譯如下:


 


?

佚名畫家《沈福宗像》(c.1684),現藏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


 


沈福宗,生於雙親均為基督徒的南京。在受洗時得教名米歇爾,接受堅信禮時稱為阿爾方索。他於1684年(按:這其實是來到法國之年)隨耶穌會使團在中國的巡視員柏應理來到歐洲。途徑法國時他有幸覲見國王並在陛下面前用中國方式進食。他在羅馬曾親吻教皇的腳。(Chin Fo Cum, Chinois né en la Province de Nankin de Parens chrestiens. Il fut nommé Michel au Baptesme, et Alphonse en la Confirmation. Il est venu en Europe l』an 1684 avec le P. Philippe Couplet Jésuite Procureur des Missions de la Chine passant par la france, il eu l』honneur de saluer sa Majesté et de manger devant elle a la maniere Chinoise. il a baisé les pieds de sa sainteté à Rome.)


 


因為沈福宗去過多個國家,不同文獻中他的名字也每每不同,上面的圖注就包括兩個教名,維基百科「沈福宗」條列出的不同叫法則有:Michael Alphonsius Shen Fu-Tsung、Michel Sin、Michel Chin-fo-tsoung、Shen Fo-tsung等,當時法國人的拼法是Chin Fo Cum,英文則是Shin Fo-Cung。


 


柏應理在羅馬的時候,找到了早期派往中國的耶穌會士們翻譯的中國儒家經典的一些拉丁文譯稿,他把這些珍貴手稿帶到巴黎,希望得到法國王室的支持而出版。1687年題為《中國哲人孔夫子》的拉丁文著作在巴黎出版了,該書副標題是「用拉丁文表述的中國學說」,還註明由殷鐸澤

(Prospero Intorcetta,1625-1696)

、恩理格

(Christian Hertrich,1625-1684)

、魯日滿

(Francois de Rougemont,1624-1676)

和柏應理譯述評註,奉路易大王敕命刊行,東方傳教團提供資助,皇家圖書館非營利出售,皇家特許印刷廠印刷等。該書對於17、18世紀的歐洲人了解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如伏爾泰、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都讀過此書。


 


此書最前面的「獻詞」實際上是柏應理致路易十四的一封信,後接一個長篇導言,對中國古代經典作了概要介紹,同時也為耶穌會在華的傳教事業作了辯護(

當時「禮儀之爭」已持續多年)

。之後是一篇由義大利籍耶穌會士殷鐸澤撰寫的《孔子傳》。再後面是該書的主體,也就是儒家「四書」中的三部即《大學》、《中庸》、《論語》的拉丁文譯本及評註。最後是《中華君主統治歷史年表》、《中華帝國大事記》和中國地圖。後三項與《論語》的一部分也是由柏應理完成的,沈福宗是他的主要助手。




?

柏應理等人編譯的《中國哲人孔夫子》(1687)插頁




上圖就是該書所附《孔子傳》的插頁:身穿儒服、手持笏板的孔子站在一個中西合璧風格的圖書館裡,兩側是排滿中國古代經典的書架,身後的條案旁有幾個著清代服飾的人正在抄寫書籍。孔子背後的拱牆上可見「仲尼」、「天下先師」等字,上端則是由雙龍圍繞的「國學」兩字。左側書架的前端從上至下依次寫著《書經》、《春秋》、《大學》、《中庸》和《論語》;右側前端從上至下依次是《禮記》、《易經》、《繫辭》、《詩經》和《孟子》。書架底層則是孔子門徒或傳人的牌位,左右各九人:左側由外向內依次可辨曾子、孟子、子貢、子張、閔子虔等;右側可辨認的依次為顏回、子思、子路、子游、仲宮等。這幅版畫上的中國字,很可能是由沈福宗書寫後刻上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沈福宗訪問法國之際,也是路易十四籌劃向中國派遣耶穌會使團的時候,沈福宗的到訪堅定了路易十四與東方接觸的決心。被稱為「國王數學家」的耶穌會士們於1685年從法國出發,兩年後抵達中國內陸,其中有些人後來成為康熙皇帝學習西方科學的老師。他們行前或許也會從沈福宗那裡了解一些中國的情況。


 


1685年,沈福宗和柏應理前往英國,獲得當時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

(James II,1633-1701,在位1685-1688)

的接見。國王還請沈福宗出席宮廷宴會,席間沈福宗結識了擔任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館長的著名東方學家海德

(Thomas Hyde,1636-1703)

。後者對中國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但不通漢語,結識沈福宗後拜其為師學習漢語。




?

勒內《詹姆斯二世像》(c.1685),現藏倫敦切爾西皇家醫院


 


不久海德就把沈福宗請到牛津大學,讓他幫助整理有關中國的書籍文獻,成果之一就是海德於1688年出版的拉丁文專著《中國度量衡考》。海德去世後,在其遺物中發現有漢文與拉丁文對照的語彙、沈福宗用拉丁文給他寫的信、《棋譜》、《樂官圖》和度量衡等方面的資料。他在1687年的一份文件中專門談到沈福宗,下面是潘吉星先生的譯文:


 


中國南京人沈福宗使我懂得很多中國知識,他由柏應理神父從中國帶來。而近年來與同一耶穌會士在歐洲停留,並編譯巴黎版的中國哲學著作。這個年青人現年三十歲,性情善良,學習極其勤奮。他為人禮貌、熱情,有中國文化和哲學方面的良好教養,讀過用漢文寫的各種各樣的書,而他在中國時就早已是懂得拉丁文的少數人之一。


 


海德還給大科學家波義耳

(Robert Boyle,1627-1691)

寫信,向他介紹沈福宗。信中寫道:「持信者是一位中國人,在牛津大學跟我一道為中文藏書編寫目錄,並告訴我們這些書籍的主題。在我們的中文收藏中,有一些是孔子的書,但大多數是醫學方面的書籍。他精通自己本國的語言,曾研究漢語和儒家學說多年,但他並不盲從孔子。他是一位溫厚、熱心、勤奮、樸實而莊重的人。」

(曾敬民譯,略有修飾)

由此可知沈福宗與波義耳有過交往。實際上,波義耳著作中有許多關於中國的內容,包括氣候、人口、宗教、語言、思維方式等,涉及自然與技藝的則有醫藥、農業、陶瓷、油漆、釀酒、煉丹等。


 


沈福宗接觸的英國科學家還有曾經當過波義耳助手、後來成為皇家學會首席實驗員的物理學家胡克

(Robert Hooke,1635-1703)

。他們兩人曾在倫敦、牛津多次會面,就中國的語言文字、歷史、哲學和科學技術展開長談。李約瑟推測胡克有關波動說的思想曾受惠於沈福宗介紹的中國古代自然觀。


 


?

John Kerseboom《波義耳像》(c.1689)現存Gawthorpe Hall




?

Rita Greer《胡克像》(2004)




在英國逗留兩年之後,沈福宗回到法國與柏應理會合,然後一道前往後者的故鄉法蘭德斯,隨後又到荷蘭等待搭乘商船回國。1692年,沈福宗登舟啟航,不幸中途染病。9月2日在非洲東南海岸

(今莫三比克)

附近去世,年僅35歲。


 


宗教人士以外,最早對沈福宗的學術貢獻給與全面介紹的是潘吉星,本文的許多內容就引自他的文章。被稱為歷史學家中「故事大王」的美國人史景遷

(Jonathan Spence)

對沈福宗的事迹也大加讚賞,他在2001年的文章中稱沈福宗是第一位前往法國的中國人,2014年在北大演講中稱「沈福宗的故事是我寫作的典範」,從七個方面肯定研究沈福宗這個人物的意義:一、歐洲王室對他的興趣;二、他與歐洲學術界的交流;三、從柏、沈譯《論語》看當時歐洲的出版業;四、當時西方學術界對東方語言的興趣;五、當時歐洲書籍流通的情況;六、海德通過沈福宗了解中國象棋的經過;七、沈福宗與歐洲科學界的交往。


 


另一位知名漢學家、加拿大人卜正民

(Timothy Brook)

,近年來對牛津博德利圖書館收藏的一幅「塞爾登地圖」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得到不少驚人的發現。約翰?塞爾登

(John Selden, 1584-1654)

是一位博學的英國法官,他於1654年將自己收藏的這幅地圖贈給母校圖書館,然而無論是他還是牛津的東方學家都無法辨認地圖上的中國字。正是在海德的請求下,沈福宗對地圖進行了首次整理。這幅超大的壁掛地圖(

160 x 96.5 cm)

以航海者的視角,準確地呈現出中國曲折的海岸線,其中心不是中國本土而是東海與南海,上面還標出了若干重要的航線,說它是地圖還不如說是一幅實際應用的商業航海路線圖。值得注意的是,地圖上日本海岸某些地名所標漢字,既非日文漢字也不是日語的音譯,而是根據當地葡語發音轉寫成漢字的,這也意味著航海製圖者與使用者與來到東方的葡萄牙人有所交往。沿著這幅航海圖提供的蛛絲馬跡,卜正民還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所有這些,在他的新書《塞爾登的中國地圖》中都有論述。


 


?

卜正民著《塞爾登的中國地圖》(中信,2015)


 


沈福宗羈旅英國期間,詹姆斯二世請宮廷畫師內勒

(Godfrey Kneller,1646-1723)

為他畫了一幅肖像,這幅題名為《中國皈依者》

(The Chinese Convert)

的作品現在懸掛在英國王室的溫莎行宮裡。畫中的沈福宗身上完全是清代普通讀書人的裝飾,露出了髮辮,不過他的左手握著一個帶有耶穌受難形象的十字架,身邊的桌上放著西式裝訂的書籍,其人面容清朗、神情淡定,唇上可見稀疏鬍鬚,這一年他只有30歲。




?

內勒《中國皈依者》(即《沈福宗像》,1687),現藏溫莎城堡


 


內勒是英國當時最好的肖像畫家,為其同時代的許多名人畫過肖像,包括從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代、光榮革命時代及至漢諾威王朝開始的六位國王或王后: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威廉三世、瑪麗二世、安妮女王和喬治一世。當時英國上流社會的許多重要貴族,如二戰時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先人、著名哲學家羅素的先人,以及著名科學家卡文迪什的先人等,也都請他作像留影。內勒的主顧還有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1632-1704)

、天文學家哈雷

(Edmond Halley,1656-1742)

、擔任過皇家學會會長的建築大師雷恩(

Christopher Wren,1632-1723)

,以及大名鼎鼎的牛頓。


 


?

內勒《自畫像》(1685),現藏英國國家肖像館




?

內勒《洛克像》(1697),現藏聖彼得堡冬宮




?

內勒《哈雷像》,現藏英國航海博物館




?

內勒《雷恩像》(1711),現藏英國國家肖像館




內勒至少為牛頓畫過四幅肖像,其中世人最熟悉的是下面這兩幅。左面那幅作於1689年,當時牛頓已在數學、光學和力學三個領域完成了最重要的創造,又在兩年前出版了劃時代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

左圖,

內勒《牛頓像》(1689),現屬牛頓後人,右圖,

內勒《牛頓像》(1702),現藏英國國家肖像館




《原理》出版的那年,也是內勒為沈福宗作畫的年份。沈福宗是否知道這位在英國家喻戶曉的英雄呢?見過波義耳與胡克並與他們暢談的沈福宗是否也見過牛頓呢?答案是很有可能,但是現在還無法確證。


 


參考資料


潘吉星.2007.沈福宗在17世紀歐洲的學術活動.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卷.第3期.1-8頁.


Needham,J.& Robinson,K.1959. Ondes et particules dans la pensée scientifoque chinoise.Sciences.4:65.


張西平.2014.儒學西傳的奠基之作.光明日報.3月18日16版.


史景遷. 2001.有歷史記載的最早赴法國的中國人.樂黛雲/李比雄主編.跨文化對話.第7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史景遷.2014.沈福宗和他的十七世紀跨文化之夢.東方歷史評論.2014-03-04.


曾敬民.1990.波義耳與中國.中國科技史料.第11卷.第3期.22-30頁.


卜正民.2015.塞爾登的中國地圖.劉麗潔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維舟.2016.一幅沉睡400年的中國地圖——《塞爾登的中國地圖》. 三聯生活周刊. 1月11日.


夢隱.2017.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沈福宗.科學文化評論. 第14卷.第6期.






 




延伸閱讀:


認識你自己:從人體解剖開始│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2-25)


伽利略、望遠鏡與日心說│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3-18)


到頭方信鬼無皮 (《賽先生》│左圖右史2017-04-15)


望遠鏡視野中的戰爭與和平│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5-13)


《大使們》及其幕後的三國演義(《知識分子》2017-08-04)


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1)│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7-09-29)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點滴專欄

|我所旁觀的撤稿|北大建農學院|天問專欄


學術不端

|克隆猴|轉基因大米|李紅良

|安金鵬


健康飲食

|丘成桐

|傑夫·霍爾

|基因治療|

Physics World


NSR專欄

|

繆斯夫人

|中國物理2017

|

林徽因與林瓔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新的里程碑」:諾獎得主評中國克隆猴研究
投入短缺之惑: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之一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