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陶哲軒,其人其事

陶哲軒,其人其事

陶哲軒

全名:Terence Chi-Shen Tao

出生日期:1975年7月17日

星座:外柔內剛跟著感覺走的巨蟹男

背景:知二代,沒有任何特殊癖好的天才數學家。神似金城武,已婚(qwq),有一雙兒女。

陶哲軒,是個天才

所有看過他個人背景的人都會這樣說。

陶哲軒,華裔,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亞。

7歲自學微積分並出版一本關於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的書;

8歲半時參加SAT數學部分的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為滿分);

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年級最小奧賽金牌獲得者,該記錄一直保持至今;

陶哲軒與大學教授

14歲時正式進入弗林德斯大學就讀;

16歲獲得該校榮譽理科學位,僅一年後就取得了碩士學位;

17歲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

21歲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2006年夏,獲得麥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天才獎和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繼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2008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艾倫沃特曼獎(Alan T. Waterman Award);

IQ達到230,遠超愛因斯坦、牛頓、霍金。被公認應該是史上智商最高、最聰明的人物。

陶哲軒是個一點都不傳奇的天才

天才通常被認為都有點怪僻:牛頓,脾氣暴躁;納什(John Nash),妄想狂;佩雷爾曼(Grigory Perelman),喜歡留長指甲,我們上篇分享的Cédric Villani賽德里克·維拉尼是個對大領結和蜘蛛飾品具有特殊癖好的法國數學家。然而,陶哲軒卻是「超級正常」,以至於他的學生開玩笑的說,在許多方面陶哲軒違背了好萊塢的瘋狂天才定義,好萊塢不會拍任何陶的電影。

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和母親均畢業於香港大學,父親是兒科醫生,母親曾是物理,數學專業的高材生,做過中學數學老師。全家在1972年移民澳大利亞。有兩個象棋天才弟弟。2009年34歲的他娶了自己的學生,小自己兩三歲的韓裔女孩勞拉,妻子現在是美國航天總署NASA的工程師。目前有一對可愛的兒女。

陶哲軒舉止很紳士,又善於自省。他放棄了美國東海岸名校提供的職位,因為他偏好放鬆、平平淡淡的機構,在那裡他可以享受加州的天氣。而在課堂上,他能讓數學變得有趣起來。他的生活安定,家庭幸福,他總是在微笑。

陶哲軒全家福

陶哲軒是個會送孩子去上學,邀請朋友到家吃豬扒飯,工作之餘寫寫博客(博客內容為數學研究,很多博士生說跟著陶的博客學習比跟著自己的導師學到的還要多)的平凡人。

天才也掛科

陶哲軒到達普林斯頓後,這位少年天才被嚇到了。博士第一年,後來成為普林斯頓教授的安德烈·懷爾斯(Andrew Wiles)宣布他證明了傳奇般的費馬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這個定理三百多年來無人能解。陶哲軒身邊的同學總是在對他一無所知的數學領域發表高談闊論。天才兒童面對他們無法出色解決的挑戰時常常選擇逃避。陶哲軒漸漸沉迷於遊戲,他徹夜在計算機房玩《文明》——一款歷史模擬類遊戲,而他的「完美主義者傾向」讓他玩的時候根本停不下來。這樁醜事在普林斯頓人盡皆知。在陶哲軒來到普林斯頓前,他在弗林德斯大學的成績已經下滑了。在一門量子物理學的課程中,老師告訴全班期末考試包括一篇關於量子物理學歷史的論文。而當時12歲的陶哲軒完全不學習,當他坐在考場,開始答題時,他震驚地發現這篇文章要佔一半成績。「我記得當時我都哭了」,陶哲軒說,「監考老師不得不把我護送出考場」。陶哲軒掛科了。

還好,普林斯頓把這位數學天才還是引回正軌。我想,這也許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當幼年發現陶的數學天才之後,父母並沒有在媒體的催促下想把孩子培育成年齡最小的大學生或讓他在數學方向一路狂奔,而是有意識的讓他學習人文課程,希望孩子能夠慢下來,這讓陶對數學的熱愛漸漸變得成熟而熾烈。雖然慢下來,陶還是在17歲即進入普林斯頓讀PHD.後來,陶哲軒的父親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卻說:「他真正從一個短跑運動員轉變成一個長跑運動員是在普林斯頓(17歲到20歲),在那裡,他常常感到自己的基礎的不足。」

在普林斯頓,學生們才開始體驗數學家真正的工作內容——用創新的方式證明一個定理,以此來創造知識。通常他們算了一張又一張紙,算到季節變換,卻又回歸原點,一無所獲;亦或是找到了證明過程中微小的邏輯錯誤,意味著整個證明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茫然無措無所進展是數學研究的常態。但憑著對數學的熱愛,在數學研究過程中,陶感到孤獨以外的興奮。

真正熱愛數學的人,可能因為數學受挫,沉淪,但,最後也會因數學得到救贖。起碼,在普林斯頓可以。

從數學天才到數學家

陶哲軒因對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諧波分析和堆壘數論的貢獻而獲得菲爾茲獎。但其實。他個人做八個數學方向。其中包含數個重要的分支,從調和分析到偏微分方程;從解析數論(這是陳景潤的方向)到算術數論;還有一個工科:照相機的壓縮感測原理。

從一個耍小聰明的孩子一步步走到成為世界一流的大數學家,這期間需要經歷的刻苦是和勤奮才是這位天才走到今天最重要的資歷。當一個人為自己一點小小的進步而自做聰明的時候,常常就是被其他人迅速趕超並遠遠落下的時候。真正的靜下心來搞科研和由於早期教育帶來的先發優勢有著根本的差別。

事實是,真正數學家做的事和學生時期的做題技巧和公式背誦完全不沾邊。甚至那些大學時代經歷了巨大成功的人也可能缺少數學家的某些素質。陶哲軒發現,對於數學這門古老的藝術而言,速度的重要性遠遠不及耐心和狡黠,以及爵士樂大師身上那種即興發揮和合作的天賦。陶哲軒現在認為,年輕時的自己,那位震驚數學界的奇才,並不是真正地在做數學研究。「就好像你學音樂,卻只是一直在練習音階,學習樂理」,他將目光移向窗外,陽光灑在他的臉上,「我在很久之後才知道數學更深層的含義。」

你對數學的最初印象可能讓你誤會了數學。初看這門學科就是在學習規則,學習怎樣去應用老掉牙的把戲來得到答案:曲奇罐里剩下4塊曲奇;球以每秒12.5英尺運動……然而,數學家真正要做的是去開拓。數學研究本質上是一項創造性活動。據說,上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大衛吉爾伯特(David Hilbert)知道有同事改行寫小說時,打趣道:「想必是他的想像力不夠做數學」。

就像外人看來,納維葉—斯托克斯問題和孿生素數猜想僅僅是一個問題,但對於陶哲軒,以及千千萬萬個從事數學研究的人來說,它們更像是對手。它們嘲諷陶哲軒,試圖說服他忽略了最明顯的線索;亦或是回敬他,見招拆招躲開他解題的努力。但現在,這個看似不可戰勝的對手似乎露出了一些破綻。但陶哲軒之前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以為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機會,其實卻是對手設下的陷阱。陶哲軒說:「做研究要學會懷疑,要小心翼翼。」

研究數學的樂趣,大抵在此。

∑編輯 | Gemini

來源 |環球青年

演算法數學之美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涉及數學、物理、演算法、計算機、編程等相關領域

稿件一經採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演算法與數學之美 的精彩文章:

TAG:演算法與數學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