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父母:只要別嫌我老,你漂,我就漂
獨自在山東老家照顧親人的張大爺,每天最期待的事情是在23:25接到北京老伴兒打來的電話,貌似這個時間已經成為老兩口之間約定成俗的動作,他通常會說一句「我......沒事兒,你別擔心我!」
他的老伴兒張阿姨已經隨兒子兒媳在北京漂了三年,專程來帶孫子,她日復一日,像陀螺一樣為子女的家庭勞碌,幾乎沒有時間來為自己的生活停駐。她目前最大的期盼就是等孫子漸漸長大,兒子工作穩定以後可以回老家多陪陪老伴,一起在家裡幫忙照顧老人。漂在北京這三年雖然沒有時間結交朋友,但她已經摸清了離家最近而且最划算的菜市場。忙碌了一整天,通常她會在23:25分通過電話跟老伴張大爺分享每天的心情。現實的分離和電波的距離很近又很遠,張阿姨沒有怨言,她認為幸福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
這是昨天淘票票發布的一個關於「北漂」阿姨的故事,這段視頻戳中了生活在都市中無數青年人的心窩。像張阿姨一樣的人,被稱為「老漂族」。隨著城市人口流動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帶著對子女的愛和牽掛,從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來到了子女所打拚的城市,成為「老漂」。
老漂族源自於中國的家庭組建方式,小孩需要人照顧,老人也想和孫輩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於是便形成了一種老年人遷徙生活的現象。子女剛生孩子或者孩子還小,工作處於不進則退的打拚期,急需有人幫忙照顧家庭,而貼心的保姆難找且開資巨大,於是他們便成了最佳選擇。
在北上廣深,這些美好夢想與殘酷現實並存的城市中,有太多這樣的老漂故事。
他們,為了照顧在大都市工作的子女,背井離鄉同子女一起生活;
他們,在家鄉人眼裡,跟著子女去城市「享福」,但在陌生的城市,卻成了一家人的「保姆」;
他們,日夜勞碌,既要照顧第三代的孫輩,還要照顧第二代的子女;
每天下午四五點,北京市的各大幼兒園和小學校門外,就會聚集著一群又一群60歲左右的叔叔阿姨在嘮家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祖輩帶著孫輩。每天的這個時候,算得上是這些奶奶和外婆們最輕鬆的時刻。
林阿姨隨兒子兒媳一起漂在北京5年了。兒媳婦懷孕後,她就開始幫忙照看,原本以為安逸的退休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愉快。一家三代人一起租住在五環外的老舊小區,在這裡,她不會同陌生人打招呼或聊天,不像老家的單元房裡住的都是老同事,相互之間親切熟悉。
林阿姨說,在老家的時候,自己的朋友同事都退休了,老朋友們經常一起約著出去旅遊,而現在在大城市忙著帶孩子,並沒有時間結交新朋友,只能在忙完一天的家務活後自己一個人出去溜溜彎,或去附近超市的特價區逛一圈,有時別人聽不懂她說的方言。結賬時營業員經常讓老人手機掃碼領紅包,林阿姨便讓兒子給她的那台媳婦淘汰下來的舊手機上裝了支付寶,她說:「連菜市場的小攤位都有二維碼,我也像小年輕一樣學著不帶錢包,但也總怕付錯錢」。
林阿姨去年剛學會使用微信,這是她聯絡兒子和兒媳的方式,「他們上班忙,也不太方便給他們打電話。」她前一陣剛學會發語音,相比之前的拼音打字,溝通起來方便多了。
林阿姨也想過,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自己或許可以多一些自由的時間,結果去年,第二個小孫女又出生了,因為對子女深深的愛,她決定接著帶。對林阿姨來說,這樣的生活雖然辛苦,但她也無怨無悔的快樂著。
沒有朋友,想家,是老漂族最大的煩惱。生活單調,就醫不便,晚年生活的諸多不便也讓人黯然。有心理學專家指出,老漂族的情感需求往往比較強烈,後輩的關心不能僅停留在衣食住行,而老人也要多接觸新事物。
每每想到這個問題,林阿姨的兒子總是在愧疚中透著無奈,城市的快節奏讓這個小家庭只有晚飯的時間才能相聚,而他在互聯網公司的工作壓力很大,忙時經常加班到深夜,有時候每天和母親說的話一隻手就能數完,他甚至無暇考慮多要一個孩子可能讓父母增加多少辛勞。「這種愧疚有的時候真的不好表達,因為工作一忙起來什麼都顧不上。現在我和妻子就想努力工作,能在北京買房,給父母和孩子一種家的感覺。」林阿姨的兒子說。
他們,不敢生病,由於沒有本地醫保,小病忍著不肯檢查……
他們,站在城市的背影之中,用辛勞托舉起了新生代的明天;
他們,被捲入這樣的生活或許是無奈的選擇,亦或是心甘情願地默默奉獻;
來自四川的王阿姨已經60出頭了,如今在北京幫助忙於工作的女兒和女婿照看生活。沒有親戚朋友,幹家務、帶孩子,這就是王阿姨每天的生活,她也經常會念叨起曾經在老家的小日子。王阿姨最懷念的是四川麻將,「以前每天閑下來的時候還可以和鄰居、朋友一起打打麻將,來了北京之後一次也沒打過了。」她說。
王阿姨的女兒小曼也曾想過要不要讓自己的婆婆來幫忙帶孩子,但是想到自己的性格比較急躁,而媽媽對自己的包容性更強,母女沒有隔夜仇,小曼便讓自己的媽媽一直留在北京。
小曼還記得去年年末,母親語重心長地對她說,身體前年是一個樣,去年是一個樣,今年又是一個樣。早先孩子不管怎麼鬧,還能撐得住,去年樓爬得太高已經吃力了。
生完二胎後,小曼也辭職在家,給媽媽搭把手,但是她發現,媽媽平時的生活範圍只有周邊三公里——超市、菜市場、家裡。
小曼說,雖然周末也會帶媽媽和小孩去北京周邊郊遊,但老人也是忙著照看孩子,並不能真正放開自己去享受閑暇時光。
老年人的落寞,更多是沒有自己的生活。除了精神生活匱乏,王阿姨說,對於外地來京的老年人來說,還有一個不方便就是醫保系統沒打通。
在小曼眼中,父母一直是自己在北京闖蕩的精神支柱,她不敢去想父母如果身體垮了,會給家庭帶來怎樣的災難。
兩年前,小曼的父親突然生了一場大病。那是她第一次覺得父母老了,「在我的印象里,我父親一直身體很健康,忽然有一天發現他需要住院了。」 她無法接受這種角色的切換,她覺得一直都是父母陪著她去看病,忽然有一天,父母需要她陪著看病,像個大人一樣辦理各種住院手續,簽字,付錢。她獨自坐在病房外狠狠地哭了一回。當父親身體恢復健康選擇繼續做「老漂」時,她說她倍加珍惜陪伴父母的每一天。
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小時候父母陪伴我們長大,長大以後,父母又陪伴我們漂泊,用他們的辛勞和孤獨,儘可能為子女打造更自由和舒適的天空。
有他們在身邊,迎接你的是熱菜熱飯,隱瞞你的是磕磕絆絆,陪伴你的是家長里短,躲著你的是「我很孤單」,奔波的是愛,停下的是無奈。
「老漂」常說:「爸媽不累。」
他們還說:「孩子,只要別嫌我老,你漂,我就漂。」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