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欄目解決大問題,老人說:謝謝北京晚報,讓我們成了親人
晚報一甲子,請您講故事。
自本報徵集紀念創刊60周年線索活動以來,收到了眾多讀者來電、來函。然紙短而情長,報紙上能夠登載的內容雖然有限,但每晚燈下讀報是很多老讀者的多年習慣,他們每個人也都與北京晚報有著一段難解的情緣。
「古城縱橫」解了我家燃眉之急
前不久,一通電話打進了本報編輯部。
「晚報即將迎來創刊60周年,作為老讀者,我為你們感到高興!看到晚報在徵集讀者故事的消息後,我有一個和晚報有關、不得不說的故事。」
打來電話的老人叫劉寶元,今年77歲,家住西城區建學衚衕。
劉老先生是位「老北京」,就出生在建學衚衕。北京晚報1980年復刊,他記得復刊後不久,一個夏日的午後,他正在家小憩,突然「咚」的一聲巨響,緊接著就聽到「稀里嘩啦」的聲音。
劉寶元家是個臨街的獨門獨戶小院,臨街的那一間房是廚房,巨響也正是來自那個方向。「當時一骨碌爬起來我就往廚房跑,還沒到跟前,就看到廚房裡一片暴土揚煙,我當時一下就蒙了。」
GIF
廚房南牆被一輛車撞開了一個一米多寬的大窟窿,磚頭、碎石撒了一屋。最可氣的是,肇事司機車都沒停下,一溜煙似地逃跑了。「別提當時有多無助了,腦袋裡一片空白,我心裡只想著,這可怎麼辦啊。等我稍微冷靜下來,就覺得特別生氣。咱北京人辦事講究有里兒有面兒,撞了,如果有困難,不修也行,您倒是說一聲,解釋一下啊。跑了算怎麼回事?」
劉寶元說,周圍的很多街坊也都聽到了巨響,紛紛走出家門,一位街坊眼疾手快,看到了肇事車的最後身影,闖禍的是一輛淺米色的麵包車,車號也記下來了,「31-43479」,車身上還噴有一個公司的名字。
長期看晚報,針砭時弊的「古城縱橫」是劉寶元很喜歡的一個欄目。家裡出了這麼大事,他突然有個想法,要把這件事跟「古城縱橫」欄目說一說。
GIF
隨後,劉寶元寫了一篇小短文,郵寄到《北京晚報》。3天後,這則消息刊發在「古城縱橫」欄目。5天後,劉寶元家門口開來了一輛帶著建築材料的貨車。一位男子一進門就向劉寶元一家連連道歉。
他說,他來自某大型公司,肇事車輛是公司的業務車。司機闖禍後並未第一時間報告,公司領導是看到晚報的報道後才知道了這件事。
我沒想到
晚報會關心這樣的小事
「當時這個人說,晚報可信度高,這件事給整個公司的觸動非常大,他們得重視,而且要嚴肅處理。責成這位同志來現場修復,直到我家滿意為止。最後,修補了兩個多鐘頭,牆終於補好了。」
GIF
說到這裡,劉寶元特別感慨:對晚報來說,這是一件小事,但對他們一家來說,卻是一件犯愁的大事。
報紙上要關心的事太多了,
我沒想到晚報會關心這樣的小事。
它不愧是老百姓自己的報紙、
身邊的報紙。
我心裡特別安慰。
後來,
我家的房子重新裝修過,
這段故事也讓家裡人一直念念不忘。
她把晚報畫在手絹上
住在東城區和平里七區的曲慶娟老人,是一位退休多年的生物老師,她默默幫助社區寫了20多年的黑板報,祖國的發展變遷,被她用獨特的方式呈現在公共走廊里供居民們欣賞,也讓社區文化多彩起來。
2017年10月30日,晚報曾以「寫黑板報的曲老師」為題整版報道了曲慶娟的個人事迹。報道刊出後,很多和平里社區的居民們為有這樣一位「老能手」鄰居感到自豪。曲慶娟老人還是一位忠實的晚報迷。她說,這輩子她堅持了兩件事,一個是教了一輩子的書,另一個就是看了一輩子的晚報。
從北京晚報1958年創刊時,曲慶娟就追隨晚報。在電視和網路不發達的時代,讀報成為她了解和學習社會知識的有效途徑。曲慶娟說,那時,她家住在新街口,過去的晚報一份賣2分錢,她記得自己剛從報攤兒上買了一份晚報,隨後,身邊的小夥伴們一擁而上,都爭著搶著要頭一個看。
1994年,曲慶娟即將退休,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幫社區里寫黑板報,從此就與黑板報結下不解之緣。而板報的內容大多都是摘抄於當時的《北京晚報》。
曲慶娟喜歡畫畫,每次看到晚報上有自己喜歡的圖片,就會把它畫在手絹上,從花草鳥獸到雄偉建築,每幅作品她都標明時間,就連圖片說明都會一字不落地寫上,而且,所有的作品上都有「京晚」兩字,表明作品出自北京晚報。目前,繪畫作品已經達到上百件,最早的作品繪畫於上世紀90年代。
曲慶娟說,從寫板報到繪畫,這些功底都源於北京晚報。晚報伴隨了她一生,雖然現在網路很發達,每個人每天都被大量的資訊包圍,但對她來說,每天讀報,已經不僅僅是種習慣了,晚報上的資訊豐富、及時,令人大開眼界,更有文化底蘊,值得她每天細細品讀。
晚報讓我們結成了親人
72歲的高忠玉是《北京晚報》的老讀者。因為這張報紙,讓她和住在昌平的小劉成為了忘年交。今年1月6日,33歲的小劉給孩子過滿月,還特意邀請了高忠玉來參加。在小劉心中,這位高阿姨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2003年8月18日,《北京晚報》上刊發了一篇名為《渴望上學》的報道,高忠玉得知了小劉的故事,她被這個家境貧寒卻勤奮好學的小姑娘所打動。
GIF
高忠玉的經歷也很坎坷,兄弟姊妹六個中,她的學習是最好的,但是小學畢業時,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她報考了技校。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學校停辦,她分配到了公交系統。「上學讀書成了我心中的痛,所以,看到那些因為貧困而失學的孩子,我就想著能不能幫他們一把。」第二天,高忠玉和愛人拿著報紙,找到了小劉家。
看到小劉家裡一貧如洗,高忠玉很心疼,她給小劉撂下了1000元錢,還給小劉的家人送去衣服和布料。在小劉讀大學的四年里,只要有時間,高忠玉就去看望她,給她送去生活用品。「其實,還有一位老爺子也在默默地幫助小劉,給她解決了學費問題,但是直到去世,老人也不肯把自己幫助小劉的事兒說出來。」
讀書期間,小劉也很爭氣,本科畢業後,她被保送讀了研究生。畢業時,小劉特意請高大姐作為家人來學校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
研究生畢業後,小劉去了一家銀行工作。高忠玉說,小劉把她當成自己的親姨一樣,這麼多年彼此一直走動,保持著聯繫。
在她心中,《北京晚報》這四個字不僅僅代表著權威聲音和公信力,更是架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樑,這份親情也是晚報帶給她們的。
文圖 |劉琳 李環宇 張林
海報設計 | 邵小芸
編輯| 邵小芸
※三九天皇帝和娘娘們如何過冬,這些清宮冬日趣聞您聽說過么?
※一箭六星!我國固體運載火箭首向國際用戶提供發射服務
TAG: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