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尊重叫做規矩!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規矩,你知道多少?
文:曹默丨來源:學點厚黑學(houhei988)
春節期間,很多人都會走親戚聯絡感情,很多規矩,即使別人不在意,你也應該知道。
1.來客謹記:茶七,飯八,酒十一。
茶水要到七分滿,留得三分人情在。茶水被視為清茶淡水,倘若敬客人,太滿了反而不敬,而且茶是要趁熱喝的,倒的太滿,端起來喝茶的時候很不方便,也容易燙到嘴。
盛飯要盛八分滿,少了顯得太小氣,太滿以至於「碰鼻樑」,吃起來不雅觀。另外,吃飯要配菜,太滿了菜都沒地方放。
酒十一,酒與茶不同,「無酒不成席」。酒倒滿杯是敬意和誠意的象徵,即使灑落一些,也不以為意,席間的酒氣越濃,氣氛反而更熱烈。
還有一種說法,叫做「酒滿敬人,茶滿送人」,什麼意思相信大家都明白。
2.坐北朝南,右都為尊
小時候不管紅白喜事,每次座位的分配都要半天,那時候還覺得大人真麻煩,後來才知道,這是「禮」。
民間越是隆重的酒席,越會注意把正向朝南的位置留給酒席間輩分最高的人,其次則是正座右邊的座位。
3.告訴自家孩子,吃飯不能敲碗,筷子不能插飯
這不叫迷信,這就規矩。
吃飯敲碗是乞丐的專利,也是一種不禮貌。
筷子立插米飯中象徵香爐,不吉利,據說在古代只有死刑犯的辭陽飯才這樣插筷子。
4.家裡來客人了,一碗飯吃完,不要說:還要飯嗎?
你才要飯!一定要說「還添飯嗎?」
5.聊天中應以「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為準。
說實話,親戚朋友不一定就是和和氣氣的,有些可能平常有積怨,但春節期間一定不要提起。
要知道,春節期間走親戚基本上都是搭夥的,很少只來一家親戚,基本都是七大姑八大姨一起來的,人家過來圖的就是個和和氣氣,團團圓圓,你如果不知趣的打破這團和氣,你怕是想斷了這家親戚吧。
6.夾菜不咬筷
春節期間吃飯很少用公筷的,所以別人看到你咬筷之後再夾菜,一定會覺得一股噁心,因為筷子上沾滿了你的口水,意味著讓別人吃你的口水。
7.酒桌上有出海或者捕魚為生的人,吃魚不能說「翻」
古時候,開船出海的人忌諱很多。「翻魚」有翻船的意思,所以不能說翻魚,應該把魚從頭開始倒轉一面,叫做「掉頭」,寓意為安全回來的意思。
8.長輩不動筷,晚輩不能動。
記住管好自己的孩子,有時候你覺得那時調皮,實際上就是沒教養!
長輩為先,尊老是中國的優良傳統,你覺得酒桌上的老人都沒動筷,一個小輩先吃,好嗎?有些老人疼愛孩子,會讓孩子先吃,但是自己心裡要有個底,該管的時候還是要管一下的。
9.論輩不論歲
不一定年齡大,就輩分大,「外甥抱舅舅」的事情經常能看到,所以該叫的稱呼一定要叫!如果你不知道,就提前問下自己的爸媽長輩,別到時候失了分寸。
10.夾什麼吃什麼,即使不吃也要放到自己碗里。
不要在菜里翻來覆去,你以為一盤菜就你一個人吃?
11.吃飯不吧唧吧唧嘴,喝湯不呲溜呲溜響
這關係到個人的基本教養,不多解釋。
12.別人敬茶敬酒別忘金雞三點頭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你給別人敬酒的時候,有人會在桌子上敲三下,以前我不明白什麼道理,還以為人家的意思是,「可以了,不用倒了」,然後我就停止倒酒,結果只倒了小半杯酒。
實際上,這是一種酒桌文化,別人給您斟酒倒茶,懂禮兒的人就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擊三下,以示謝意,這叫「金雞三點頭」。要是細究的話,食指和中指應該是彎曲起來在桌面叩擊。
有人地把這些老規矩視為「陳規陋習」,誠然,有些規矩我們現在的確用不到。
隨著上一代人的老去,懂得這些規矩的人越來越少。
其實,這些規矩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禮」,充滿了古老的人文關懷與換位思考。是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總結出來的待客之道,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
它無處不體現著古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就拿「茶七,飯八,酒十一」來說:
七分八分和十一分,都是對生活的一種分寸上的把握。行事把握分寸,說話留有餘地,待人寬容之心,處世淡泊從容。
對待別人,我們要用滿腔的熱情,不能虛情假意,團結周圍的人,爭取更多的人氣。與滿相對應的是淺,而這七分八分代表了淺。為人做事一定要虛心謹慎,不驕不躁,不可鋒芒畢露,要謙和含蓄地做人處世,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
過去的規矩稱之為「禮」,體現了家教和涵養,長幼有序尊卑分明,謙恭的禮節。禮節是尊重別人的表現,更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老一輩們的規矩,你還知道多少?
歡迎留言分享!
作者曹默,學點厚黑學(houhei988)原創專欄作者,有態度的段子手。文字為馬,詩酒為鞍,一生渴望執筆流浪,又希望能與你同行。我,在這裡等著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