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仁德與智慧才是真正的得「福」之法

仁德與智慧才是真正的得「福」之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除夕

16

春節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戰國末期,七雄逐鹿中原,均想問鼎天下。人民生活在離亂之中,死亡的威脅時時包裹著恐懼中的人們。裹攜在時代亂流之中的荀子深刻地認識到,時代的改易途轍才意味著人民命運的徹底改變。

統一的歷史時局與穩定的社會秩序才是人民的真正之福。荀子登高一呼,呼喚「不蔽之福」,期待具有仁智合一大智慧的賢君明臣拯民於水火之中。「禍」來有章,得「福」亦有法。

荀子創造性的提出了「不蔽之福」。荀子曾三次提到「不蔽之福」。「不蔽之福」是與「蔽塞之禍」相對而言的。如果通俗地講,「不蔽之福」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荀子將福與人的仁德、智慧聯繫起來,只有充分顯發德性、發揮聰明才智,才能得到「福」。

荀子敏銳地觀察到,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福總是與時代背景、政治統治與德性才智等聯繫在一起的。「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能使自己的同類順從自己叫做福,使自己的同類反對自己叫做禍,這是天然的政治原則。

第一,君主的「蔽塞之禍」與「不蔽之福」。

「暗君者,必將急逐樂而緩治國,故憂患不可勝校也,……將以為福,乃得死亡焉,豈不哀哉!於乎!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昏庸的君主,必然急於追求享樂而疏於治理國家,那麼他就會憂患纏身,一直到身死國亡才可罷休,這不是非常可悲嗎?本來要得到幸福,卻招致了滅亡。這難道不可悲嗎?夏桀被妺喜、斯觀所蒙蔽,商紂被妲己、飛廉所蒙蔽,導致了思想惑亂、行為荒唐。最後,夏桀死在鬲山,商紂的頭被懸掛在紅色的旗幟飄帶上。後世言惡必稽。這就是「蔽塞之禍」。

以夏桀、商紂為前車之鑒的商湯和周文王得到天下之後,遠方的國家無不送上自己的珍貴物品,所以他們的眼睛能觀賞天下美色,耳朵能聽聞到世間最美妙的音樂,舌頭能嘗到山珍海味,身居豪華的宮殿,名字上被加上各種美好的稱號。他們活著的時候天下人都歌功頌德,死了以後天下人都痛哭流涕。這就是「不蔽之福」。

第二,人臣的「蔽塞之禍」與「不蔽之福」。

唐鞅蒙蔽於追求權勢而驅逐了戴驩,奚齊蒙蔽於爭奪政權而加罪於申生。結果,唐鞅在宋國被殺,奚齊在晉國被殺。唐鞅驅逐有德才的國相而奚齊加罪於孝順的兄長,結果等到自己被殺之時,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貪婪鄙陋而違背正道爭權奪利必然遭到危險屈辱滅亡。這就是「蔽塞之禍」。

反觀鮑叔、寧戚、隰朋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能夠扶助管仲,而他們享有的名聲、財利、福祿也和管仲相等。召公、姜子牙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能夠扶助周公,而他們享有的名聲、財利、福祿也和周公相等。這就是「知賢之為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這就是「不蔽之福」。

其三,諸子百家的「蔽塞之禍」與「不蔽之福」。

墨子只重實用而不知文飾,宋子只見人寡慾的一面而不知人貪得的一面,慎子只求法治而不知任用賢人,申子只知權勢的作用而不知才智的作用,惠子只務名辯而不知實際,莊子只知自然的作用而不知人的力量。這就是「蔽塞之禍」。

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學習,集其大成,提出了足以用來輔助古代聖王的政治原則。他的德行與周公相等同,名聲和夏商周三代開國之王相併列。這就是「不蔽之福」。

此外,荀子還看到了「俞(愈)疾之福」。「故傷於濕而痹,痹而擊鼓烹豚,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一年三百六十日不是愁中即病中。佛家也說,人生有七種苦難——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可見,福對於人們有著巨大的生命感召。所以「俞(愈)疾之福」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普遍意義。

荀子還看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有時並不一定一一應驗。康德所謂的「德福一致」情況並非穩定地聯繫在一起。現實中也會出現「為惡得福,善者有殃」的情況。德福與個人的認知有關。荀子強調個人可以掌控的福,認為「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君子學習並不是為了聲明顯赫,而是當身處貧窮時不感到困窘,內心憂患時志意依舊昂揚,知道禍福生死的道理而不迷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詩經·南山有台》:壽比南山的祝禱詞
張載:你的言行里 藏著最真實的人品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