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一曲 小提琴經典音樂

每日一曲 小提琴經典音樂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因為專註,所以金典。

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Ilyich·Tchaikovsky)又譯為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者。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廣大知識階層的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衝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主要音樂作品有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劇《天鵝湖》 、《胡桃夾子》、《睡美人》及六部交響曲、三部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等。

這首常用於弦樂合奏或小提琴獨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於1871年寫作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而《D大調弦樂四重奏》也正因有這個傑出的樂章,才特別受到世人的鐘愛。《如歌的行板》 的主題,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一個當地的泥水匠處聽來的,這是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

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覆而成。第一主題就是前述的那首優雅的民謠曲調,雖由二拍與三拍混合作成,但毫無雕琢的痕迹(片段1)。在幽靜的切分音過門後,引出第二主題,這一曲調的感情較為激昂,鋼琴伴奏以固執的同一音型連續著,卻並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片段2)。此後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題,後來又反覆第二主題,但存在變化。

樂曲的結尾是第一主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創作的D 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是這部作品中最動人的樂章。主題採用俄羅斯民歌《凡尼亞坐在沙發上》。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輔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莊園里聽泥瓦匠唱的歌。記錄後,立即配上和聲,收入改編為鋼琴二重奏的《俄羅斯民歌五十首》內。

兩年後,他寫《第一弦樂四重奏》時,就很自然地運用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曲調。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為人們熟悉與喜愛的作品之一。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聽這一樂章時,曾為它流下眼淚,只是因為它很感人。並說通過這一作品使他「接觸到忍受苦難人民的靈魂深處。」

鮑恩和巴爾巴拉在《摯愛的朋友》一書中說:「《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詞,正如亨德爾的《廣板》一樣,世人有時簡直忘了作者還寫過別的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典小提琴藝術中心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曲 小提琴經曲音樂

TAG:金典小提琴藝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