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由《品人錄》談起——歷史的循環問題

由《品人錄》談起——歷史的循環問題

今天看完了易中天老師的《品人錄》,感慨頗多。

記得我在高一的時候,當時的語文老師有一本《品人錄》。我借來讀了前幾節,覺得寫得很好。只是不知何故並沒有看完,只是看完了項羽一人。

僅此對這一人的品讀,就頗有新意,之前我對於項羽這個人的印象基本停留在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等幾個詞的層面上。對於他的評價,我比較認同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看完了這本書之後,才發覺從一個人身上竟可以發掘出如此多的東西。

《品人錄》中易中天老師選擇品讀的五個人分別是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和雍正,都是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這幾個人,後世也是說來說去,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都有不同的評價,這是很正常的。

記得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寫道「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我頗以為然。其實這句話放在這五個人身上也有一定的道理。

項羽敗給了劉邦,他固然缺點多多,可那種霸王別姬時的英雄悲情卻令人動容。都說曹操是奸雄,打不過人家就說是奸雄,這算什麼本事,天天拿正統說話,可哪個正統不是用刀劍和血換來的。武則天爭議極大,就算她留個無字碑,還是無字勝有字。她挑戰了上千年的傳統,做了皇帝,這血染的皇冠戴上之後才知是那麼沉重。海瑞,作為清官的代名詞,已被人傳頌。可他過於理想化,以一己之力去實踐先賢理想,贊其英勇。雍正,人們對他的誤解頗多。他也比較尷尬,夾在中國歷史上頗具話題性的兩個皇帝康熙和乾隆之間。人們常說「康乾盛世」,至於雍正,有時候做得再好,也被人說成承先帝盛功,是個好的守成之君,就更別說做得不好的假設了。

在品評這五個人之外,我對易中天老師提出的制度與人的關係更感興趣。他反覆提到一個詞——群體意識。

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對於這樣一種文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處理人際關係,維繫群體生存。這就只能靠道德,不能靠法制。

這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困惑,那就是為什麼我國歷史上的改革大部分都失敗了。根本原因在於無法觸及制度深處,無法改變「德治」的傳統。而這種傳統的力量之大,任何個人都無法抵抗。

書中提到了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由此易中天老師寫了這樣三段話。

黃先生把這部書中所述,稱作「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因為書中涉及的人物,從皇帝朱翊鈞、權臣張居正、閣老申時行、名將戚繼光、清官海瑞、哲學家李贄,到太監馮保、貴妃鄭氏、首輔高拱、皇子朱常洵、將領俞大猷等等,統統都沒有好結果。黃先生認為,「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正因為制度本身出了問題,所以,皇帝是勵精圖治還是偷安耽樂,輔臣是獨裁攬權還是妥協調和,文官是廉潔奉公還是貪污舞弊,武將是富於創造還是習於苟安,思想家是極端進步還是絕對保守,都無關緊要而且沒有意義。因為「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這是相當深刻的見解。在此以前,我們總是習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袖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被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被分成好人和壞人、君子和小人,分成仁君和暴君、明君和昏君,或者忠臣和姦臣、清官和貪官,以及好漢和混蛋、英雄和流氓等等。於是,歷史人物無一例外地都被臉譜化了,中國歷史則變成了一個大戲台。紅臉的、白臉的、花臉的和沒有臉只有白鼻子的,紛紛登台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我們從來就不知道舞台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白臉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紅臉的關公和黑臉的包公什麼時候才能出現,因為我們不知道編劇和導演是誰。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運氣和等待,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卻不肯承認每一次的「善報」,往往也差不多意味著下一次「惡運」的來臨。

歷史就這樣循環往複著:由亂而治,由治而亂;由興而衰,由衰而興,直到有一天,這戲再也唱不下去。

這三段話的論述極為精彩,把歷史的不斷重演的原因用極為簡潔的語言描述出來。我們總說吸取歷史教訓,可是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我們從來不去吸取教訓。這或許是歷史不斷重演的原因之一。而制度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制度又是人定的,而人又受文化的影響。

這種文化就是上面提到的群體意識,縱使你是帝王,也無法抵抗這種文化意識,還是會牽制於群體。這也是《品人錄》中五個歷史人物為何爭議那麼大,因為無論成功與否,標準都是文化決定的。

別人讚美你,罵你,都是有目的的。在這種群體意識的影響之下,任何制度的改革阻力之大超乎想像。因為你要打破一個制度,就需要及時建立一個新制度,而新制度的建立談何容易。在新的制度還沒建立好的情況下,打破制度只會引起更大的混亂。

辛亥革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之前我對辛亥革命的理解就是一場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可是革命之後呢?新制度還沒完全建立起來,中華民國在跌跌撞撞中前行。

但還有個問題就是,不破不立,往往新制度還沒完善,就被扼殺了。所以還是需要革命而不僅僅改革了。而制度的變革僅僅通過改革是很難的,所以歷史上大多數改革都失敗了,失敗之後往往就快到了革命的時候,也就是改朝換代,由此進入歷史的循環。

難道這個循環無法打破嗎?我們國家如今實踐的,就是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至於答案到底什麼,就需要實踐來解答了,當然,實踐是需要時間的。我期待答案,我也在實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荊隨博漾 的精彩文章:

TAG:荊隨博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