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媽媽不鎮痛,不側切,不加奶粉,是如何做到的?
恭喜你順產了一枚小美女!聽說寶寶純母乳,沒有喝過一滴奶粉,真的非常棒!
謝謝呀!其實很自然,我周圍的媽都是這麼做的。
我在孕期就聽了產前準備課程,這個課上有講生產的幾個過程、每個階段的特點和怎麼儘可能減少疼痛。這個課程都是醫保支付的,只有伴侶陪同的話伴侶的費用要自付。產前科講了很多精神的放鬆方式,比如帶音樂進產房聽等等。
是嗎?我的好多媽媽朋友貌似也聽產前課,不過到生了還是痛得懇求剖腹,很多上麻醉鎮痛的。
其實我也糾結過是不是要麻醉鎮痛。因為麻醉鎮痛可以減輕疼痛,但是也會一定程度延長產程,還可能會給母乳餵養帶來困難。
老師給的建議是,不要去想「我要不要麻醉鎮痛」,這在生產前是無法知道的。而是要做好一切的心理準備,可能很痛必須要上麻醉,可能生產困難必須要剖,但是在這些可能成為現實之前,積極主動去做一切自己能做的。簡單來說就是儘力而為,不給自己預設一定要怎麼生產,而是在生產時看情況做決定。這樣帶著放鬆的心情進產房,生產會更順利。
這個話說的好!不過不依賴藥物鎮痛,就需很多人,產婦一個人自己肯定很難挺過啊,如果缺少人去幫助、陪伴和指導,真的還是很痛的!
沒錯,我知道在中國藥物鎮痛和剖腹產率非常高,我也知道中國的醫生、護士和助產士非常忙。這可能是一個原因。在德國我也聽說在產房很滿、助產士特別忙的時候,藥物鎮痛比例就大大上升。
哦,原來也都一樣。
所以既然沒法控制自己能輪到哪個時間哪個助產士,只能自己做好準備,給老公和媽媽也都提前講好怎麼按摩什麼的,我生的時候我的助產士也是來回三個產房跑,她不在的時候就是老公跟媽媽陪我。
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很重要。然而女人們總擔心男人到了產房要暈過去呢
絕對有這個可能性!不過產前課也會教育伴侶啊,講了伴侶陪伴,還練習了伴侶按摩。還有產前的骨盆運動,讓自己的肌肉做好準備。這些運動包括坐在健身球上的,或者藉助一個懸掛的袋子的等等,有單人的也有和伴侶一起做的。
我在孕期也經常游泳,還參加了針對孕婦的水上健身。
哇!原來還是個健康麻麻!跟我們很多大大皮做做家務就要擔心流產反差太大了!
在分娩時,也要運動呢!老師建議在陣痛來的時候呼吸,陣痛走的時候做運動,就是健身球上的運動。
除了這個,我覺得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呼吸法。練習鼻子吸氣到腹部,然後從嘴裡緩緩吐氣的呼吸方法,不僅有助於緩解陣痛,我感覺對推進產程也有幫助。
臨產後的科學運動確實能促進產程,我生娃時也做過,不過沒有老師指導,也沒有健身球。儘管是花了好多錢的特需病產房,也只是醫生稍微說了幾句走了,讓我自己做。可惜我沒覺得有太大作用。
其實我陣痛規律後幾乎沒停過,所以一直在呼吸。在陣痛規律前做過健身球運動。
我的助產士在產前還給我做了幾次腿部和足部的針灸,據說是能刺激子宮,到陣痛規律的時候能更快地開宮口,有沒有效果我就不知道了。針灸在分娩開始的階段也是作為一個鎮痛的手段,不過一般除非產婦自己提出,不是非常主流,只是醫院提供這個選項。
哦,原來歪果仁更相信中醫呀!
還有我在開宮口的階段都是泡在浴缸里的。德國幾乎每家醫院都至少一個分娩浴缸,如果產婦希望水下生產也是可以的。
嗯嗯,水能讓身體放鬆。很佩服你這麼小的個子,不到90斤吧,順產了一個接近6斤半,身長54公分的寶寶,還沒有會陰側切。
還好啦,一般不是特別難生,不側切的,情願讓它自然撕裂再縫合。助產士會根據經驗判斷哪一種損失最小。我是有一個小的陰道撕裂,馬上就用可吸收線縫合了,基本沒有什麼感覺。在產前也有預防會陰傷害的「會陰按摩」,主要就是把肌肉撐一撐,增加點彈性。但是這個手段有沒有效果就跟防妊娠紋乳霜一樣,沒有得到一定的驗證。
你的醫學知識還很專業哇。沒有會陰側切,產後會舒服很多,活動也方便地多,哺乳也會更順利。
是的,我很快就下床走動,自己照顧寶寶。
寶寶一生下來就放在我身上開始吸奶了,她真的好聰明,自己就知道怎麼吃。
然後在醫院會有護士每天來好幾次詢問哺乳是否有困難,有困難的話會找助產士過來看。
回家後家庭助產士隔天家訪,主要看一下哺乳時間、次數、寶寶會不會正確吸吮、胸是否腫脹、乳頭有沒有受損,一直到6周。
這都是醫保支付的,不用額外付費。助產士還幫助我記錄每次的哺乳時間,這個對我也有幫助,有了記錄就容易發現規律。
幫助真的很細緻。寶寶從出生沒有加過一滴奶粉,有沒有遇到一些壓力?比如寶寶不停地頻繁地要吃,周圍的人會覺得媽媽奶不夠,要添奶粉的;還有一些困難,比如乳房的脹痛、乳頭的不舒適或宮縮的疼痛,最主要的睡眠被破壞,是如何堅持下去的呢?
初期的困難是有,最主要肯定是不斷夜醒,休息不好。我確實覺得很艱難。但如果連哺乳都放棄了自顧自睡覺,我很難想像最初的母嬰聯繫要如何建立。
100分媽媽!覺悟很高。看來腦被洗得很清。
哈哈。產前課程里確實有專門講哺乳的。課程里,還有在醫院生產之後都會有人告訴你不要擔心寶寶不夠吃,寶寶的胃還很小裝不下很多東西。另外在醫院也會每天稱重,只要減重不超標就沒問題。
產前哺乳課程里還包括母乳的益處,WHO建議的一般哺乳兩年,六個月之前盡量純母乳等等。我覺得如果了解了母乳的動態成分,能增強免疫等好處,應該還是有很多媽媽願意克服困難去哺乳的。
嗯嗯,我覺得這是一點,另一點也確實是在困難的時候得到了細緻、專業又溫暖的幫助,堅持的可能性才更大。
對的。我也有過乳頭疼痛,助產士給了我一包羊毛脂可以護理乳頭。
宮縮也很痛,不過醫生每天查房告訴我是好現象,會刺激子宮的恢復和回縮。這樣一想,我每次有點痛的時候還挺開心的。
乳房腫脹發硬是我出院的時候開始的。一開始確實很硬還很痛。其中一邊在一次狠狠地哺乳之後就好了,另外一邊一直還比較脹。
助產士家訪的時候讓我用冰鎮的圓白菜葉子敷在乳房上,避開乳頭,說是可以消腫,減輕痛感。我試了幾次覺得效果也就那樣。而且痛的不厲害也就算了,最多的時候自己用手擠點奶出來。
助產士還給的建議是痛得太厲害可以用止痛片。特別要留意乳房腫脹且頭疼的話,要引起重視,堵奶可能會導致乳腺炎。
助產士還教了我如何判斷寶寶在吸吮還是在舔著玩,要盡量讓寶寶少玩,有效率地吃。
看來,你的助產士確實很強大啊。強大的助產士6周之後離開了,你習慣嗎
德國的醫保支付的家庭助產士負責產前和產後6周的家庭服務。6周後,助產士不再家訪,如果哺乳有困難的話還可以繼續給她打電話諮詢,或者藉助其他哺乳諮詢手段,請專門的哺乳顧問上門,這需要支付一定費用。
也可以到附近醫院的哺乳討論組諮詢,討論組由一位醫生或助產士主持,回答大家的疑問,寶媽也可以互相交流,這是免費的;還可以去各種民間母嬰協會諮詢,也是免費的。
看來,除了強大的助產士,支持網路還很豐富呀。我們這裡媽媽也會加入各種媽媽群,看各種資料,可是信息來源太多,不一定都很專業,互相還可能有衝突,有時候反而更茫然焦慮了。
我基本就是谷歌搜一下,中文和德文的都會看,如果有疑問會打電話給助產士。還有就是寶寶每次定期檢查的時候把問題攢起來問兒醫。之前產前準備課的同學有一個郵件群組,她們也組織聚會。
看來,還是助產士很強大!還有強大的兒醫!寶寶現在已經三個月了,越來越好玩了吧,祝她健康成長!
這位偉大智慧的媽媽就是我的表妹。
以上就是她和我的對話。
我大她7歲,看著她從躺在搖籃里,到會走路、會說話。
我和她說這些的時候,腦子裡一直出現她剛會走路時候的樣子。她現在精通中、英、法、德四種語言,回想起來,其實從小就表現出了很高的語言天賦。因為我那時候最喜歡做到事情就是去惹她生氣,比如搶她手裡的娃娃,然後她邁著還不穩的步子,還不會說話,卻會轉過頭來,表情猙獰地看我,還烏拉烏拉罵人一大堆。也許和母乳餵養鍛煉了口腔有關哦,因為她也是個母乳喂大的孩子。
她告訴我的這些讓我為她高興。也讓我有點深思、有點無奈。
雖然生孩子、餵奶是那麼自然的事,但真的並不簡單。
在母乳餵養率和順產率一直領先的背後,有那麼強大的助產士、兒醫和整個社會對新媽媽的關注、肯定和支持。
GIF
TAG:媽咪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