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用攻略遇到實戰情況,竟慘遭「滑鐵盧」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當比武向實戰和應用靠攏,激烈的「碰撞」給廖常蕊帶來了新思維的火花,他感慨:「如果思維上的『疏忽』被放到戰場上,恐怕就是滿盤皆輸。」冬日演兵場,呵氣成霧,戰鼓催征。在陸軍步兵學院「英雄杯」軍事大比武中,1000餘名學員與近似實戰場面對面的「碰撞」,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
「呼……」起身衝刺、急停卧倒、出槍瞄準,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學員廖常蕊拚命調整呼吸,可劇烈的喘氣帶動槍身上下起伏,準星怎麼也套不到目標上。
眼看1分鐘的射擊時限就要結束,廖常蕊強行壓下槍身射擊,打空彈夾的那一剎那,他的心裡「咯噔」一下:脫靶了!
無論是武裝越野還是步槍射擊,單項考核都是優秀水準的廖常蕊卻在這組合課目中遭遇「滑鐵盧」。
冬日演兵場,呵氣成霧,戰鼓催征。在陸軍步兵學院「英雄杯」軍事大比武中,1000餘名學員與近似實戰場面對面的「碰撞」,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
冬日演兵場上的「化學反應」
——陸軍步兵學院緊盯實戰需求開展軍事大比武錘鍊學員打仗能力
匡大鎮 林希民 謝 浩
一枚手榴彈引發的意外
學員雷明遠在手榴彈投擲課目上來了一個「開門紅」。
投遠53米,投准12枚中11枚,讓他一舉突入前十名。與他同批的學員葉世強雖然投遠58米,但在投准上卻掛了「零蛋」。
一直被視為種子選手的葉世強此次「折戟沉沙」,竟是因為手榴彈。
原來,比賽採用的新式手榴彈和訓練彈相比,外觀一致但重量要輕。葉世強用慣了訓練彈,導致比賽時難以適應新式手榴彈的手感。而雷明遠在訓練中曾把大小不一的水瓶裝滿水,用來模擬各種重量的手榴彈進行投擲,在第一次投准失誤後就立刻調整了投擲力度。
對手榴彈輕重的疏忽也許只關乎這場比武的勝負,但這樣的「慣性思維」如果被帶上戰場,會對一場戰鬥的勝負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此,廖常蕊最有發言權。賽前,他曾詳細研究了比賽課目規則內容,制訂了強化訓練計劃並下了狠功夫。
他的計劃雖與他人相差無幾,但「加量又加價」:別人扛圓木跑400米,他跑1000米;別人戴防毒面具沖200米,他額外穿起雨衣多衝了幾回400米……
儘管賽前來來回回演練了十幾次,一個小「疏忽」卻始終沒有被他發現。原來,他仍像平時一樣把體能與技能分開訓練,跑步時拚命跑,射擊時使勁瞄,卻始終沒想到訓練「劇烈運動後立刻瞄準射擊」這個事兒。思維上的「彎道」沒有轉過來,最終讓他在比賽時吃了「大虧」。
諸如此類的狀況不在少數。匍匐前進要求把鋼盔換成小帽,有的學員沒能及時調整姿勢導致被鐵絲網剮傷;有的學員在教學法比武中只照著事先準備好的教案生搬硬套……
平時慣用的「攻略」通通失效,一進入實戰情況就狀況頻出,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訓練思維!」教員李波濤斬釘截鐵地說,過去我們只想著把體能練強、把技能練精,卻很少想著把體能技能融入實戰應用中。
當比武向實戰和應用靠攏,激烈的「碰撞」給廖常蕊帶來了新思維的火花,他感慨:「如果思維上的『疏忽』被放到戰場上,恐怕就是滿盤皆輸。」
一場抽籤埋下的變數
這段時間對於學員王星來說,「痛苦又漫長」。
若要比試堆沙盤、玩電台等技能課目,他不是一號選手;若要比試戰鬥三公里等體能課目,他也排不上全隊前列。然而,他偏偏被抽中參加「極限條件下射擊」課目比武。
原來,此次比武採取「推薦+抽點」模式,各隊除了推薦尖子,還需上交學員各課目普考成績單,由考核組現場抽點,這意味著每名學員都有參加任意一個課目的可能。
雖然王星的心裡有百般滋味,但既然任務來了,硬著頭皮也得上。和王星一樣,體能尖子黃常鑒的遭遇也著實難住了他。
武裝五公里達優秀水平,手榴彈投遠達優秀水平……訓練場上的黃常鑒,渾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勁,此次他被推薦參加戰鬥三公里比武的同時,也被抽中參加戰例複述比武。
縱然事前有心理準備,但事情發生時他還是傻了眼。讓他去跑步,絕無半點畏難情緒;可如果要讓他上台分析點評經典戰例,半天也吐不出一個字。
隨機抽籤給比武帶來了變數,也戳痛了大家長期忽略的「隱疾」: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能力素質不全的指揮員能適應未來戰場要求嗎?
「過去,我們練的是尖子,比的是長處,然而指揮員的整體素質是由他的短板決定的。」院領導坦言,「變數」多了,成績可能不好「看」,但以此為牽引促進學員全面提升能力才是關鍵。
此次比武推薦與抽考比例各佔50%,像催化劑一般點燃了學員們「聚焦實戰、練兵備戰」的熱情;也像一把「戰場標尺」倒逼他們直面自身短板,加強全面訓練。
比武后,只見學員韓昕珂白天在障礙場和大操場上交替訓練武裝越障和戰鬥三公里,晚上則抱著電台和通信手冊埋頭鑽研,他在體能技能方面的短板迅速得到提升。
一次備賽帶來的改變
比武很快就結束了,但對於學員王征來說,他的征程遠沒有結束。
他的對手是自己。在此次被推薦參加的戰鬥三公里比武中,論成績,他排不上前十;論進步,他是最明顯的一個。
王征體格健壯,長跑耐力非常出色,但肢體靈活性較差,戰鬥三公里中的匍匐前進一直是他邁不過去的「坎」。
為此他下了很多苦功夫,爬壞了2副裝具,手膝肘上的皮磨掉一層又一層。
的確,辛苦的付出沒有白費。比賽當天,他不僅破了自己匍匐前進的紀錄,在武裝奔襲、手榴彈投擲上再創新高。他直言:「比武幫我突破了瓶頸,我想再努力一把,摸一摸自己的『天花板』究竟在哪裡。」
對很多參賽學員來說,比武帶來的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自身「質」的突破。
被抽中參加教學法比武的王文堯一度情緒低落。他性格內向不善交際,隊伍前說話還容易磕巴,他覺得自己缺乏教練員的氣質。
可被抽中了,就不能輕言放棄。他一邊向教員學習編寫教案,一邊努力克服缺點。他對著同學練表達、對著鏡子練身姿、對著操場練口令,常常熄燈後在宿舍外的草地上,借著路燈一遍遍地出情況、拉流程。
比賽當天,當受訓人員意外做出錯誤動作時,王文堯靈機一動,沒有按既定內容講下去,而是抓住機會講解錯誤形成的原因及克服方法,這一細節的處置當場受到考官好評。
獲得小組第一的他,雖然沒能在決賽中脫穎而出,但心態卻很平和:「相比結果,整個過程才是收穫最多的地方。」一場比武下來,王文堯漸漸變得開朗起來,還遞交了骨幹申請書,希望在更多崗位鍛煉自己。
學員常雨康是個不折不扣的「科技迷」,擺弄電子產品是他的強項,但對經典戰例卻是一竅不通。於是他從零學起,對20個戰役進行深入分析,最後作為抽點選手的他成為一匹黑馬入圍決賽。
「群眾性大比武既是練兵契機,也是提升能力素質的平台。」該院領導說,成績只管一時,能力素質才是立身之本。我們要立起著眼未來的導向,引導學員在練兵備戰中久久為功。
角色「三級跳」 能力「節節高」
——陸軍工程大學訓練基地錘鍊學員指揮能力
李校剛 李曉峰
2月初的魯南大地白雪皚皚,一場聯合山地攻防戰鬥演練如火如荼。只見紅軍作戰支援營營長陳海波,指揮部隊保障右翼前沿攻擊群突破藍軍防禦。此前,他還先後以合成旅指揮所參謀、工兵連連長的身份完成電子對抗指揮籌劃、工程保障現地勘察等課目演練,實現了旅、營、連演練角色的「三級跳」。
部隊移防落編後,該基地承擔了工程防化和作戰支援等新編力量營級指揮員培訓任務,90%的入學學員在崗位上要指揮多個兵種,其中指揮5個以上兵種和專業的學員佔到50%。為錘鍊學員指揮多兵種的能力,該基地緊貼新編製開展作戰理論研究攻關,依據形成的新編力量作戰運用初步成果,進行多所院校聯合教學訓練,築牢學員多兵種指揮戰術素養。在此基礎上,他們設置畢業綜合演練環節,按照「多所院校聯演共導、多兵種交叉指揮、多層級轉換身份」的思路設計實施演練。
通過該基地研發的綜合演練指揮信息系統復盤,筆者了解到,在作戰籌劃階段,學員以旅級指揮員或參謀的身份搜集判斷形勢、提出決心建議等;在現地勘察階段,學員以專業連隊指揮員身份進行勘察和報告;在戰鬥實施階段,學員以營級指揮員身份靠前指揮各兵種和專業分隊遂行作戰支援任務。演練總指揮史小敏介紹:「此次演練以營級指揮為主,上掛一級到旅,下沉一級到連,這樣使學員既熟悉上級指揮籌劃,又掌握下級行動特點,從而提高判斷形勢、排兵布陣能力。」
據了解,演練導調組在這次演練中進行了20餘組、近百次隨機導調,他們還特意壓縮作戰時間,使演練晝夜連續實施,鍛煉學員在極度疲勞條件下精準決策能力。演練結束當晚,筆者在導演大廳看到,預設渡口被藍軍轟炸、指揮網受到強電磁干擾、開進路線發現裝填毒劑地雷、主要方向指揮員傷亡等突發情況傳至各群隊,參演學員面對複雜態勢沉著應對、一一處置,獲得導調專家認可。
-30℃下的救護
「進攻二連右翼發現傷員,請急救組迅速前往救援……」1月下旬,陸軍軍醫大學邊防衛勤訓練大隊利用駐地嚴寒氣候條件,將學員帶至陌生複雜地域,開展冬季野外適應性訓練。
在對藍軍的進攻交替掩護中,為突出實戰氛圍,傷員傷情完全依照現地情況現場設置、從難設置,不做「提前病號」、不設「已知傷情」,在貼近實戰環境中鍛造學員過硬本領。在-30℃的高寒條件下,救治的雙手數秒鐘內便被凍得紅腫,這極大增加了戰場救治的難度。
此次訓練,導調組共設置徒步行軍、防化學武器襲擊、武裝奔襲等6個課目,並重點對合成營衛生排傷員救護進行了面向戰場的教、學、練、戰的科學探索。活動的順利完成,不僅有效提升了學員的士氣,錘鍊了學員的戰鬥作風,同時也豐富了學員嚴寒氣候條件下的戰鬥經驗,為今後勝任新時期軍隊衛勤保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 豪、李瑞超、周兢程攝影報道
圖片製作:梁 晨
※絕不讓一寸訓練用地流失
※空軍第十批女飛行學員成長訓練「虐心」事可不少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