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箭步!「埋伏」雪地的短耳鴞叼出肥鼠,吃飽後吐舌頭賣萌
新疆晨報訊(文/記者 趙梅 圖/通訊員 劉忠德)一隻短耳鴞[xiāo]「埋伏」在農田附近,也許是聽到了積雪下老鼠的動靜,它以最快的速度飛向農田,俯衝進雪裡叼出一隻掙扎尖叫的老鼠。近日,新疆觀鳥會鳥友劉忠德在瑪納斯附近,拍到一組短耳鴞雪地抓鼠的有趣畫面。
據劉忠德介紹,2月9日上午,他在瑪納斯周邊拍鳥時,在一片積雪厚達幾十厘米的農田邊發現了一隻短耳鴞,「個頭和一隻小的家雞差不多,大圓臉大眼睛,頭背深棕腹部灰白,背部分布著白色斑塊,雙腿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羽毛,像穿了一雙雪地靴。」它站在農田邊的水泥柱子上,不時側耳聽著雪地的動靜,伺機獵捕食物。大約過了十幾分鐘,這隻短耳鴞突然騰空而起,以最快的速度飛向雪地,箭一般地將雙爪插進雪裡,叼出一隻掙扎尖叫的肥鼠。
這隻短耳鴞叼出老鼠後環顧四周,似乎在觀察周邊是否有同伴來搶食自己的「戰果」,發現沒有危險後,它才把老鼠吞進肚子。
吃完老鼠後,這隻短耳鴞開始在雪地里賣萌,「像是在配合我拍照一樣,一會轉頭沖我笑,一會兒對著鏡頭吐舌頭。」大約逗留了五分鐘左右,這隻短耳鴞飛向農田邊,再次伺機捕鼠。
據了解,短耳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又叫短耳貓頭鷹,因為耳羽短於長耳鴞,又叫小耳木兔、短耳貓。它和一般的鴞類成員不同,喜歡在有草的開闊地帶活動,白天夜間的視力都很好,喜歡吃田鼠,也吃昆蟲等食物。
據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介紹,短耳鴞等鴞類鳥之所以能在雪地自如抓鼠,是因為它們擁有其它鳥類不具備的四項捕鼠絕技。
其一,它們的耳朵非常靈敏,被稱為鳥界「順風耳」,由於鴞類鳥耳朵四周布滿了皺褶和耳羽,羽毛呈放射狀,形成所謂的「面盤」,能接受風波,擴大接受面,所以,老鼠在地面活動的任何聲音,它們幾乎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其二,它們的監察視野比其它鳥類廣闊,一般鳥類頭部只能轉動180度,鴞類鳥可以轉動270度。
其三,它們的視力超級好,因為雙眼瞳孔直徑比人眼大2倍,眼睛在夜間的感光度比人的大100倍。因此,它們的眼睛如同望遠鏡,即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也能看清老鼠行蹤。
其四,它們因為翅膀和身體的羽毛特別柔軟,所以,飛行時幾乎無聲無息,經常能在老鼠完全沒有察覺時,捕殺老鼠。
據馬鳴介紹,鴞類鳥俗稱貓頭鷹,目前,新疆分布有12種貓頭鷹,體型最大的是雕鴞或雪鴞,體長60厘米至70厘米,體重2公斤至4公斤,最小的是花頭鵂鶹[xiū liú],個頭僅比麻雀大一點。
繼續閱讀:
滅鼠能手貓頭鷹曾背負「不祥鳥」惡名
據馬鳴介紹,因為長相兇狠、叫聲凄厲,滅鼠專家貓頭鷹曾一直被人們視為「不祥之鳥」。
詩經中這樣記載貓頭鷹,「此鳥名鴞,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之」,貓頭鷹不孝惡名自此傳開。
實際上,馬鳴在野外調查中發現,貓頭鷹並無吞食過「父母」的行為,他從貓頭鷹吐出的食團里發現,它們只吃老鼠、小鳥等食物。
民間還曾流傳「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等俗語,對此,馬鳴解釋,這其實是古人對貓頭鷹厭惡的情緒反映,實際上,貓頭鷹是幫助人們消除鼠患的益鳥。
TAG:舌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