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專家詳解:為何流感會暴擊中產新市民?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鄧鉑鋆】今天,一位赴美國行醫的朋友在朋友圈轉發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以下簡稱「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北京通州區的「新市民」中產,「白天炒茅台、晚上加槓桿炒幣」,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然而,疾病面前,個人公眾號里天天巴菲特、「對沖投資」的金融投資弄潮兒,也躲不過小小感冒驚變為ICU里的生離死別。那麼,這場讓無數讀者心頭一緊的流感又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是流感
人的呼吸道黏膜有重要的免疫作用。冬季空氣乾冷,呼吸道黏膜易受損,讓各類病原微生物有機可趁。所以很多朋友一不小心受涼,鼻咽部立即不適,隨後各種「感冒」癥狀接踵而至。「文章」作者的親人就是冬天開窗換氣時受涼導致患病。
其實,平常大家所謂的「感冒」,其實是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是三種癥狀相近、病因和影響卻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在生活中,許多朋友會混淆這三類疾病,對「流感」掉以輕心。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發生在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竇、咽部、喉部)的一種急性感染。此區域感染的病原體多為病毒,少數由細菌、真菌引起。
普通感冒是一種輕微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也稱為感冒。這種感染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鼻咽部,又可以稱之為急性病毒性鼻咽炎。感冒初期癥狀主要是包括咳嗽、流涕、打噴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癥狀。這類癥狀被稱為「卡他症」,意為形容黏膜滲出液多,出現在各類感冒藥的說明書上。有超過1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的病因有關,其中「鼻病毒」最為常見。
流感與普通感冒並無關係。它是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流感可能會有一些呼吸道癥狀,但更多的是「發熱、頭痛、肌肉痛」等全身表現。流感的肇禍範圍不局限在上呼吸道,還可造成肺部感染,更會導致全身併發症。在跟流感相關的死亡病例中,僅有三分之一是流感直接殺死的。另有三分之二的病人死於既有的糖尿病等慢性病迅速惡化、繼發性細菌感染等原因。
流感何緣暴擊
圖源:南方周末
自2017年11月以來,各地流感病人呈暴發增量。雖然人們漸漸的通過患病獲得了抵抗力,醫院中的就診人流較前些日子下降,但是據國家疾控中心2018年1月9日新聞發布會透露,至2018年第1周(1月1-7日),我國流感發病水平仍然高於2015-2017年同期水平四到八成。當前是近三年來最大的流感流行水平「大年」,流感確診住院與重症病例數均有所上升。
近期流感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
1, 今冬北方降水偏少,天氣乾冷導致流感發病上升。一場鵝毛大雪,降下的都是「達菲」和「萬古黴素」。
2, 現在我國許多地區流感流行的優勢病毒為乙型流感的Yamagata系。該毒株近幾年流行量較少,導致大批居民缺少免疫力。
3, 除了前述優勢病毒,目前我國仍然有甲型流感(包括H3N2和H1N1)流行。三種毒株齊上陣,加劇了本輪流感流行的複雜性。
每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都會預測當年的流感流行,提醒有關方面應對,並推薦疫苗貨品。很遺憾,2017年世衛組織推薦的三價疫苗可預防三種流感,正好避開了我國現在流行的優勢毒株。世衛組織推薦的另一款四價疫苗雖然包括了優勢毒株,但是我國疫苗廠商不生產四價苗。
目前,我國流感疫苗接種率不足總人口的2%,很多醫護都沒有接種自覺性,有「四價苗」也於事無補。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6~7成的流感患病概率,當一國流感疫苗接種率超過60%時,該國即可避免大的流感流行。在西方發達國家,兒童、孕婦等易受流感傷害的人群,流感疫苗接種率高達60%以上。現在我國每年生產2600萬劑流感疫苗,實際約銷量2000萬左右。市場冷淡,供過於求,導致廠家缺少生產四價苗等高端產品的積極性。
「新市民」的「看病難」
「文章」的作者居住在通州區。和生活在這裡的許多「新市民」一樣,他在我國「入世」之後的經濟周期中,通過自己的努力,離開家鄉與原生社會階層,躋身為大城市裡令人羨慕的中產新市民。然而,在本輪流感流行中,這些「新市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 「長安大,居不易」。
1953年上海某住宅小區規劃圖,文化宮、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及醫院、衛生室赫然入目
儘管人均面積不高,但是該小區的住宅用地與公共建築用地之比接近1:0.4
新市民成就了欣欣向榮的新城區,新城區的醫療、教育資源卻不盡人意。
近日,媒體報道了北京市一位兒科醫生的一天。報道中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兒科人滿為患,兒科醫生每天疲於奔命,到了放棄正常生活、「拋夫棄子」的程度。經筆者詢問在該院工作的朋友,報道內容完全屬實,讓筆者不由心疼報道中那位被同事稱讚「業務強、人品好、性格好、人漂亮」的女醫生。
青島一網友微博貼圖:
120指揮中心通知:老城區醫院急診室滿員,新城區醫院急診室「連站的地方都沒了」
清華長庚醫院的「紅火」,源於醫院是人口70萬的「睡城」天通苑地區唯一的大型醫院。由於規劃失敗,天通苑一帶缺少公共服務設施。居民除了回家睡覺,凡事都要進城解決,加重了首都城市機能的負擔。由於天通苑地區缺少基層醫療服務設施布點,清華長庚醫院這家按照三甲醫院硬體條件投資建設的醫院,醫務人員雖忙,處置的卻多是社區常見病,「大材小用」。以至於筆者的朋友自嘲「鄙院是全世界最大的社區醫院」。
「五色令人目盲」
圖片來自網路
流感是常見病,可在基層就診。重症的病人是少數,能及時轉往大醫院。面對近期的就診人群高峰,媒體呼籲分級診療、「小病進社區」,合理分流大醫院的就診壓力。如今大醫院「人滿為患」毋庸贅言,「文章」中也有頂級呼吸專業醫院的醫生疲於應付的描寫,讓病人家屬產生「醫生推諉病人」的反感。但是,尋求最好的醫療機構是人之常情。病人合理分流,首先基於醫患關係高度依賴彼此的信任。
老住戶在城市裡生活了幾十年,在中小醫院裡有自己熟悉的醫務人員,甚至在醫院裡有幾個其實找不找都一樣的「關係」,很容易建立起對醫院的信任。 「新市民」為了奮鬥「997」,對職場之外的這座城市知之甚少,就醫的時候只能迷信大醫院。凡事找網上排名最大的醫院、最好的醫生,自然「看病難」;造成他們和來投奔他們的老人小病硬扛,延誤了病情。如今,「文章」引起了同一階層讀者的普遍焦慮,他們或許會更加迷信大醫院。
「新市民」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原生環境中脫穎而出的秀才。他們過去的人生經驗,使得他們有著較強的自信心。但是,醫學是一門複雜的科學,很多時候人們無法從以往的主觀經驗做出判斷;醫學不能速成,「病急抱佛腳」了解的醫學知識碎片化、不成體系,容易被人們渴望康復的主觀因素片面化。這些原因都導致經常為自身的知識能力專業性自豪的「新市民」,更容易誤解同樣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對醫護人員的專業判斷缺少信心。
互信的誤區
醫學是一門並不完善的科學,臨床實踐中的「試錯法」並不罕見。偶爾讓「新市民」猜對一次,證明了自己比醫生「高明」,更助長了他們的獨斷。在一些醫護人員的眼中,中產「新市民」不是好主顧。他們往往依從性差,自己有太多主意,干擾醫療活動卻不自知;滿口「維權」、「投訴」卻對個人的權利邊界缺少認識。自然,接待他們的時候醫護人員要適當選擇合理避險的方式。
「文章」中,作者很配合的醫護人員工作。但當他的親人每次向更好的醫院轉院,醫生都要向目標醫院的同行保證「不存在糾紛」;決定實行高風險的轉院,家屬需向醫院承諾「自己有穩定的工作,不會鬧事」,可見目前醫患關係惡化對醫療的束縛。文章作者的親人是醫院重點關注的危重病人,專家們把病人當做典型病例在微信公眾號上公開講解,作者從中感受到了醫務人員為親人痊癒付出的心血。但是為了避免「多說多錯」,醫務人員在現實中卻盡量減少跟作者一家的溝通。除了在病人病情相對好轉的時候多談了一些,其他時候「每次五分鐘」。
「新市民」的朋友圈多是社會精英,也有一些「關係」。在他們缺少醫學專業知識又對醫務人員缺少信任的情況下,他們未免不會像他們不屑的老輩人那樣,盲從「關係」。一些醫療界的朋友「事後諸葛亮」,認為「文章」的作者並沒有做出就醫的最優解。從最初對疾病缺少足夠重視,到就診醫院的選擇,以及就診期間的醫患溝通效果,各個環節均有遺憾,在此不展開。
「無根」奮鬥新家鄉
我們的中產「新市民」多從事體面的高薪工作,「現金流」大。但是因為房貸和諸多消費主義陷阱,他們「能賺會花」,儲蓄率較低,「凈值」低,抗風險能力差。同時,他們多數出生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之後的小家庭,養老育幼的負擔較重。因此,對重大疾病的焦慮成為了新市民心中的一塊隱痛。
「文章」的作者經濟條件不錯,但在求醫過程中,也曾經考慮賣房為親人治病。事實上,以筆者的經驗,如今需要居民考慮賣房子的大病,賣了房子也治不好。所謂「大病保險」,真遇到大病,只能盡量保全階層,保不了命。但是,積極治療花費高、預後差的親人,治還是不治,卻成為了困擾許多人一生的精神負擔。文章作者後悔積極治療讓親人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但是對不少家庭來說,昂貴而又令病人有失尊嚴的延命治療,是治療家屬心病的葯。和病人家庭的經濟地位同樣脆弱的是他們的心理。在我們國家,「生命尊嚴」的概念有待深入人心。
來自中產的人生經驗:1,要有學醫的朋友;2,不能讓孩子學醫
「文章」暴露了新生社會階層的痛楚。中產階層自豪的現代生活方式一夜之間打回原生態。平日里各種高大上的市場經濟生活準則、「契約精神」變成了托關係、找門路。信息發達並沒有帶來靠譜的管家、幫傭,只能提供作者文中出鏡多次的某品牌網約車。照顧病人和期間家事操勞最重要的「人手」不是靠社會與市場提供的服務,而是多虧了黑龍江老家關係不錯的親戚遠道而來。平常大家都嫌棄「關係社會」,但是當病人急需獻血救命的時候,提供幫助最多的是「單位」這個帶著舊時代色彩的社會組織。
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家族」、「單位」、「街道」等舊的社會組織,「新市民」難免「原子化」。 人際關係疏離化、個人與公共世界的疏離;規範失靈,社會道德水準下降,必然是困擾了這一代人的苦惱。
※涉嫌「賄賂」蘋果以壟斷晶元 高通遭歐盟罰款12億美元
※TFboys也長大啦,還好沒長歪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