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名醫嘈雜病案賞析
【醫案1】
易飢心悸,膈脹咳逆。此肝胃有火也,暫用溫膽法。川連、法夏、茯苓、丹皮、蘇子、廣藿、鉤藤、石決明、生草,加竹茹。(《壺春丹房醫案·嘈門》)
按:此案乃因痰熱中阻所致,其治用黃連溫膽湯去枳實、陳皮,清化痰熱,加丹皮清熱,藿香化濕,鉤藤、石決明平肝。
【醫案2】
蔣氏子,心嘈索食,以白朮、黃連、陳皮為丸,白湯下七八十丸,數服而止。(《醫學正傳·嘈雜噯氣》)
按:此案乃因胃中有熱所致,故用白朮、陳皮健脾和胃,黃連清解鬱熱。
【醫案3】
浦東施元廓,劇飲後忽發嘈雜,似痛非痛,似飢非飢。或曰痰因火動,治之以芩、連、花粉、知母、瓜蔞,劑盈百矣,而病猶是也。余為診之,滿指而緩且軟,是脾家濕痰,非肺家燥痰也。是虛氣為孽,非實火為殃也。為處六君子湯加蒼朮以勝濕,加薑汁以行痰。越半月不復來招,余意其更醫矣。比使者至,遺手啟云:弟為酒誤,釀此奇痾,他人歷歲月無功,仁兄以一七立起,不十日而盡掃病。業已改煎作丸,茲且朝夕服矣。(《里中醫案》)
按:此案乃因素體脾虛,兼酒濕內盛所致。其治用六君子湯加味,方中党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滲濕,陳皮理氣和胃,蒼朮、半夏、生薑汁化濕和胃。葯證相符,故數劑而安。
【醫案4】
蘇淞道程九屏,嘈雜不寧五月矣,服痰劑、涼劑。余曰:脈陽強而陰弱,病得之酒且內,用連理湯同加減八味丸並服,三月而胸中之楚盡釋。(《里中醫案》)
按:此案乃因脾腎陽虛,兼酒濕化熱所致。其治用理中湯合加減八味丸溫補脾腎,加黃連清化濕熱。
【醫案5】
某。經半月一至,夜嘈痛。肝陰虛。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白芍、丹參。(《臨證指南醫案·嘈》)
按:此案乃因肝胃陰虛所致,其治用生地黃、阿膠、天冬、白芍滋補陰血,茯神、丹參寧心安神,和胃通絡。
【賞析】
嘈雜是一種因邪而擾亂胃氣或因虛而胃絡失養所引起的,以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為主要表現的脾系癥狀。其病有虛、實之分,實證以痰熱(見案1)、胃熱(見案2)為主,虛證有氣虛(見案3)、陽虛(見案4)與陰虛(見案5)之分。其治療要在辨證的基礎上和降胃氣,胃氣和則嘈雜可止。
TAG:湘麓醫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