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粵港澳大灣區未來
暢想粵港澳大灣區未來
——三地青年相聚騰訊青年營同學會
光明日報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長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和文化聚集地,人才資源是其最為重要的建設要素之一,而粵港澳三地青年將成為未來創新和發展的「引擎」。
日前,75名來自香港、澳門和25名來自深圳的中學生一起參加了在廣東深圳舉行的騰訊青年營同學會。活動主辦方騰訊公司希望此舉能推動三地青年的交流,引領他們朝著精彩人生和共同的中國夢進發。
來自香港、澳門和深圳的中學生在交流問題。羽博攝/光明圖片
關注「科技+文化」
培養共同愛好
青年營同學會的「無現金日」「想像力實驗室」「對話2028」等活動,令同學們對前沿科技驚嘆連連,沉浸在創新文化的氛圍中。「『無現金日』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用手機就可以做許多日常的事,比如騎共享單車、打計程車,等等。香港沒有這些,而內地就有,這改變了我之前對內地知之甚少的狀態,覺得這裡很好。」香港中學生袁健城興奮地告訴記者。
科技與創新作為全球青年人普遍關注的話題之一,不但能夠激發青年人的想像力、創造力,而且是最沒有區域邊界的、能引起「共同愛好」和「共同語言」的領域,而充滿拼搏精神的創新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內外青年人所普遍認可。近兩年來,不少大灣區青年工作機構立足於深圳的科技優勢和創新文化搭建平台,以「科技+文化」為切入點,使三地青年在共同探索中增進交流,也增強了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在2017年夏季,騰訊還舉辦了青年夏令營,讓同學們參與科技、文化及公益領域的主題活動,不但加深了對內地的了解,也相互交起了朋友,在交流中收穫想法與靈感的碰撞。
「下一代青年人之間的交流代表了未來,這其中的核心就是三地青年人的交流、融合。」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總經理李航表示,目前三地之間的青年交流並不多,相互之間對於內地的發展、深圳科技的發展和香港的發展等都缺乏了解,但是大家對交流的需求與渴望度較高。「『科技+文化』是我們活動主要的內容,去年的青年營活動就取得了良好的反響。目前我們正在探索建立線上線下常態化的交流機制。」
「如果能促進粵港澳三地的青年交流,幫助大家拓寬眼界,利用科技企業的能力和資源,讓我們能從小就培養青年人對科學的熱愛,讓科學成為一種時尚,這將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騰訊學院院長馬永武說。
探討「共同語言」
共尋美好未來
「2028年的新新人類該是什麼樣子?」「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安裝一個控制器,將自己的現實形象和虛擬皮膚結合在一起;我們將運用天台等空地,通過AI交通系統的安排,在交通樞紐間搭乘公共交通懸浮飛行……」在由騰訊青年營同學會和好奇心日報聯合打造的想像力實驗室,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同學們針對「請回答2028」的提問熱烈探討。
面對學生們給出的許許多多美好的暢想和充滿熱血、自信的回答,好奇心日報主編楊櫻循循善誘:「你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到達未來?要保持思辨能力和好奇心,要發現世界的多元化,對未來保持一種相對開放的心態,接受更多可能,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面對未來。」
這是大灣區青年工作的又一積極探索——邀約科技、文化、教育、創新創業等眾多領域的專業、知名人士組成「導師團」,帶領青年們對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展開探討,並分享經驗。基於共同對未來的嚮往和對熱點的關注,學生們不再羞澀、拘謹,而是大膽交流;面對前沿的科技和創新創業的環境,學生們增強了團結合作的願望,更加融為一體……
「我特別喜歡這個過程,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下長大,有著不同的觀念。」深圳中學生張子芮告訴記者,「這種表達自我的環節,讓我們可以有很多思想的碰撞,引發許多新的思考。」
「針對年青一代群體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要激發大家自主性和個性。因此無論是活動設計的多元化,還是活動中體現出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都能讓孩子們的個性得到發展和張揚。」馬永武表示,「青年交流是從不認識到認識的過程,參與感非常重要,目前大家已經有了一起動手創新、創造的願望,相信未來將會成為推動社會科技發展的潛在動力。」
(光明日報深圳2月10日電)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11日 04版)
※空中Wi-Fi網速慢是誰的「鍋」?專家:通信硬體設施亟需完善
※18位吉林名將出戰平昌冬奧會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