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想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你想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2018.2.7

星期三

我們先做一個小測試:

如果你的戀人不接電話你會怎麼做?

A.那TA一定在忙,過一會再聯繫TA吧。

B.TA是不是不愛我了?然後開始奪命追魂Call,直到對方接電話並答覆自己。

C.立馬懷疑對方,但不動聲色。開始疏遠對方,當伴侶會電話時會故意表現出冷漠,即使被問及是否生氣也會立馬否認。

D.無所謂。TA一定是在博取關注。如果經常這樣,那就不要聯繫了。

「依戀類型」測試,你會選擇哪一項?

什麼是依戀類型?

自幼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形成,影響成年後親密關係的「框架」,又被稱為人與人之間的「依戀」,在親密關係中反映出的信任與安全感。

選項對應類型及「原生家庭」(出生的家庭)決定因素:

A

安全型

最理想、最健康的類型。在親密關係中適度依賴伴侶,也尊重彼此的獨立性。

不會過分擔心失去對方,也不懼怕向對方作出承諾。

能有效的與伴侶溝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能及時回應對方的需求。

原生家庭:

父母在孩子幼年時給予穩定且持續的關注和回應。

B

痴迷性

總是表現出一種「情感上的饑渴」,以及對依賴和承諾的渴望。

常常過度擔心會失去對方,也害怕當自己需要的時候對方不在身邊或不能及時回應,總希望能時刻掌握對方的去向、和誰在一起、在做什麼…

無法真正相信伴侶是愛自己的,總需要用各種方式反覆確認。

原生家庭:

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不能持續穩定的給予回應和關注,時而滿足,時而忽視。

這樣會造成孩子對父母是否在身邊,什麼時候回應自己的需求感到焦慮。

渴望父母時刻滿足自己的需求、親近自己,也害怕被拋棄和忽視。

C

恐懼型

一方面總是擔心被伴侶拋棄、被拒絕(認為自己不夠好),但另一方面卻在感到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是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

在親密關係中,常常容易陷入戲劇化的、大起大落的、分分合合的關係中。

原生家庭:

通常在童年時期始終都得不到父母的回應,總是被忽視和冷落的人,就會發展出害怕與人親近、迴避親密的特點。

將這種經歷以「羞恥」的感受記憶下來——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好好對待,才會被忽視。

一方面總是擔心被伴侶拋棄或拒絕,但感到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

D

疏離型

疏離型的人通常既不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伴侶對自己產生情感上的依賴或向自己尋求安慰。

甚至不會花太多時間去關心彼此關係的進展,更不會擔心被拋棄。

常被伴侶認為是不坦誠的、難以親近的,也更容易陷入一種「假性親密關係」。

原生家庭:

遭到父母冷落和忽視的人,則將這段經歷以「憤怒」的感受記憶下來——認為是因為父母不夠好,自己才遭到忽視的。

在成長過程中,徹底抑制了這種情緒的產生,突顯出自己的獨立、無所謂。漸漸地,在意識層面徹底「封鎖」了這些感受。

不是在體會到感受之後才發揮作用,而徹底抑制以至於自己根本感受不到。

成年後依戀類型仍可以被改變嗎?

為什麼每次戀愛都會「重蹈覆轍」?

到底「媽寶男」是怎麼養成的?

「戀母/父情結」是怎麼回事?

下篇文章我們聊一下這些,周五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拉轟 的精彩文章:

暢銷書,請讓閱讀少些「套路」
我們得病了,「慢性扔東西無能症」

TAG:阿拉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