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表的前提必須是有科學進展或應用前景

發表的前提必須是有科學進展或應用前景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科學家、科研人員發表是應該的。我們本來都知道,發表是為了同行交流。但現實中發表的目的多有不同,甚至在考核、升職、出名、獲獎等壓力或動力下跑偏了。一些人忘記了發表的目的,或人為降低了發表的條件。

對於「發表」,包括發表期刊論文、國際的、國內的、中文的、英文的、其它文字的,只要你在正式期刊印刷出版了,就是發表了;

還包括會議,國際、國內、雙邊的、各種公開的會議,只要你宣讀了,不管是否有論文集,論文集無出版號的、或者是有出版號的正式期刊、會志、書籍等出版物;無論摘要集、全文的;都是發表了;

還包括展覽會,在各種展覽會、博覽會,你發布、公開了你的科研成果,這都是發表了。

還有網刊和自媒體,包括博客、微博、等等。

只要你發表了,你的科研成果就被公開了,法律上都是一樣的。如果你發表之後再申請發明專利,我國專利法規定不能超過6個月;過了,你就沒權利申請了。

所以,如上所述,很容易明白髮表的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就是學術或技術的交流、共享,當然也會演變為佔地盤和沽名釣譽的。

當然,當下發表的目的有些發生異化,由於畢業、職稱、考核、拿獎金、申請獎項等等壓力或動力,發表都集中到「SCI」了,尤其高因子CNS。當然,還可以降低到「培養人才」。

很多期刊都有明確要求,稿件要有新的Knowledge,或Science, technique創新。總之,發表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科學進步或技術創新,或兼而有之。或者有科學貢獻,或者有工程應用前景和可能性。科學研究是追求真理,我們許多具體工作或說不清具體的應用,但如能增加人們對自然的了解或理解,也是有科學價值的。比如數學,本身使人們探索自然的工具,任何科學,終極水平都要達到定量化和數學化。再比如陳景潤的「1+2」,雖然目前還看不到可以有何應用,但數學是工具,人們研究數學的時候,往往不一定追究具體的應用,但數學大多數都是基於應用而發展的,比如幾何學,其實是人們為了認識和描述自然界的各種物體,包括身邊的,也包括遙遠的天體宇宙。

科學和技術是有區別的,但更是有聯繫的。那種把Science和Technology完全隔離的看法是不科學的,不合理的。工程學科都是基於純科學之上的。但若說工程是簡單應用、純技術問題,不是科研,那就說明你淺薄了。比如說物理學,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太多的分支,包括電子、光學、磁學、聲學、力學、熱學,甚至金屬物理。金屬物理是材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學和化學、熱力學的交叉科學。一個具體工程問題,可以包含了很多科學問題。如果說你材料物理學很有造詣,但鍛造生產中常見的粗晶環現象是什麼原因,你不一定說得清楚;一些不鏽鋼彎曲鍛造之後,表面出現了橘子皮現象,你能說清楚嗎?工程科學家要懂材料物理,通過對生產過程和問題出現規律進行分析,再通過金相顯微鏡OM、掃描SEM、透射TEM、EBSD、XRD等科學儀器觀測,才可能揭示其中的科學道理,才可能與生產工程師一起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也是材料物理科學家每天都在用的手段。那種認為工程問題就是科學原理的簡單應用,是非常錯誤的。實際上,所謂的純科學是很抽象的,甚至不存在的;而真實的客觀世界是更複雜的,就像單晶金屬在世界上很少真正存在,而多晶金屬則是普遍的;因為多晶,就有了晶界;有了晶界,就不是單純的晶體了。晶界提出了更多更複雜的科學問題有待解決,那些材料力學問題,多是因為晶界的存在、眾多第二相的存在,才發展為新的科學,甚至產生了斷裂力學和損傷力學。

很多新聞媒體往往報道,某某科學家發現或提出了一種新現象、新的科學機制,因而在某著名國際國內期刊發表了1篇重要論文,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而不是報道,某某科學家很厲害,剛剛在某著名期刊發表了1篇SCI論文,如果這樣寫,那確實沒有格局,成為笑話,被宣傳的也沒有面子;只有你解決的那個問題有價值,你的論文發表才有意義。

所以發表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有科學貢獻、技術進步抑或有應用前景。這兩點都沒有,那就是浪費資源、浪費他人時間,沒有價值;所謂的可以培養人,不過是為了發表而發表,都是自我安慰罷了。

也可以把發表分為幾個層次,確實有道理,但都是自我安慰了。有價值的發表,就應該敢於公布你的科學貢獻或工程應用價值和前景,這也是能打動主編和審稿人最有力的糖彈。

也有說,不發表、毋寧死, publish or die,這是走極端了,異化了。當然總是不發表,就沒有可能進入這個行當,也就很難吃這碗飯了。

在發表的問題上,我們還是勿忘初心吧,回歸正道。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張士宏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2820-1099427.html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捕捉引力波背後的故事:聆聽天籟之音的韋斯
過度招生是導致師生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