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味兒」楊信畫「年味兒」

「京味兒」楊信畫「年味兒」

畫家楊信在為觀眾講解

畫家楊信在為觀眾講解

北京春節的習俗是:剛進臘月人們就開始忙活準備年貨,盼望已久的「年」又將在期盼中徐徐到來。昨天小年之際,畫家楊信攜50幅作品在東城區角樓圖書館上演一出濃濃京味的大展,「年味兒」來了。

用畫作呼喚淡出視野的年俗回歸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首早年間婦孺皆知的民謠,道出了北京人對過年的期盼嚮往,也道出了老北京過大年的隆重和熱烈,北京人的認真、規矩、實誠也由此「顯露無遺」。

談到為什麼要舉辦這個「年味兒」展覽,畫家楊信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一個民族的傳承。中國人過年就是從進入臘月到正月一系列的習俗,就是最大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隨著時代變化,許多舊有習俗已經越來越被淡忘,保護老北京文化,保護中國的文化遺產不能被淡忘。就是我舉辦此次畫展的初衷。」

楊信介紹,用「京味兒、年味兒」風俗年畫回味京城舊俗,回味兒時年俗,懷念那個心急雀躍,滿心滿腦的期待:「閨女要花兒、小子要炮、老頭還要新氈帽……」在他看來,「京味」正是平民百姓苦澀生活所釀出的佳釀,而不是王公貴族奢華享樂所體現的貴氣。

用人文藝術的影響力保護文化傳承

楊信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幼時受到家庭熏陶開始學習傳統文化,接觸浩瀚的老北京文化傳承,產生了對傳統文化底蘊的敬畏,堅定了藝術創作之路和保護老北京文化的信念。幾千年的傳統文明孕育出了北京文化。他在努力用人文藝術的影響力保護文化傳承,保護這民間文化傳統。

老北京的文化傳統,也是楊信質樸無華的民俗風情畫最終能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我知道過年時有錢人家的孩子舉的是什麼燈籠,沒錢人家的孩子舉的是什麼燈籠。」我們從他對底層人物細膩、溫暖、關愛的筆觸中,領略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意境。被畫家從心靈深處發出的善意與同情心所浸潤的畫幅,那色彩一定是最絢麗、迷人的,也最能將人文精神的深刻內涵凸顯。

北京的什剎海以及附近的鐘鼓樓、衚衕、四合院、廟會、王府、綠柳、白雲、碧波……對楊信來說太熟悉了,一幕幕景緻跳躍在眼帘,鐫刻在心底。不必渲染,卻早已激情蕩漾,墨色淋漓。楊信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生生不息的傳承,是一個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印記,也是民族傳承的根,承載著民族的價值觀。這種赤子情懷,只有在衚衕中長大的人才能真正體味和理解。

用筆觸記錄衚衕春夏秋冬

京城人可不光會侃,踏實幹活兒才是衚衕爺們兒的本色。楊信現在採取以油畫、水彩、彩色鉛筆的形式繪製中國畫風的京味作品,表現對北京老字號的喜愛,「在一個個不眠之夜,我恍惚徜徉在什剎海,登上鐘鼓樓,穿越大柵欄,置身琉璃廠……目睹了『同仁堂』、『內聯升』、『瑞蚨祥』、『吳裕泰』的興衰起伏……聽到了天橋的評戲、相聲,也看到了雜耍藝人和販夫走卒……我在他們中間,感慨著,可是更多的是體味其困窘中的自得其樂,掙扎向上的那股勁頭兒。我被他們激動著,引導著,手中的畫筆不由自主地傾訴。」

關注北京衚衕文化藝術創作的楊信,以生動細膩的筆觸,記錄著北京衚衕的春夏秋冬,成了一個北京衚衕文化的傳播者,被譽為京城實力派的「京味畫家」。

文/本報記者王岩

攝影/本報記者崔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黑龍江官兵國界線徒步巡邏
你春運了嗎?人在旅途慎防「旅途綜合症」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