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變後掠翼:70年代戰鬥轟炸機的黑科技東西方共同選擇

可變後掠翼:70年代戰鬥轟炸機的黑科技東西方共同選擇

進入噴氣時代後,第一代噴氣機米格-15/F-86之流都用的是後掠翼;要飛的更快阻力要小,於是二代機的米格-21、幻影FIII開始搞三角翼。

三角翼高速阻力小,但低速升力不夠,起飛滑行距離要長,低速操控性能差。在1960/70年代,火控/觀瞄系列不完善,空對地導彈昂貴可靠性差,於是洗地支援必須走低空低速,但是攻擊機要逃命必須音速。為了解決超音速飛機的對地攻擊問題,東西方設計師不約而同的搞出了可變後掠翼這套黑科技。

小後掠角升力高,用於低速起降或對地攻擊;大後掠角阻力小,用於高速巡航或逃命。此法後來還用到了戰鬥機和戰略轟炸機上。不過到了三、四代機時代,除了美國海軍鹹水的F-14外無一再採用變掠翼。

慣例是:速看版

F-111「土豚」第一種量產後掠翼

F-111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研製的超音速戰鬥轟炸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型變後掠翼飛機,主要用於夜間、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遮斷和核攻擊任務。F-111A型機於1967年交付使用。

變後掠翼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後,在F-111上得到了應用。機翼後掠角變化範圍為16°~72.5°,起飛時為16°,著陸及亞音速巡航時用26°,高低空超音速時可選用72.5°以下合適後掠角。

F-111「土豚」,這外號就知道在美空軍當中「運泥巴」的地位。

F-111B是計劃在A型的基礎上為美國海軍搞的艦載型,由格魯門公司研製,但因結構超重,性能達不到要求,加上導彈火控系統的研製也遇到困難, 1968年停止發展,只生產了幾架原型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事頭條 的精彩文章:

揭秘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完成首次「全商業」發射
美軍欲開啟核武器神秘計劃,為未來戰爭做準備,中俄罕見聯合警告

TAG:軍事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