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換個角度重返古詩詞現場

換個角度重返古詩詞現場

作者:李躍

知名學者劉再復曾經說過,中國文化有兩大血脈,一是以孔孟為代表的重秩序、重倫理、重教化的一脈;一是以從老莊禪以及詩經、唐詩宋詞《紅樓夢》的重自然、重自由、重個體的一脈。兩脈都有高價值,都是偉大的思想存在。

書名:古典的魅力 作者:張麒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對性情中人張麒先生來說,顯然更看重後一種文化血脈。他潛心研究紅學,前幾年出版《紅樓夢經濟學》,轟動一時。他醉心於中國古典詩詞,最近,他的《古典的魅力——中國古代詩歌別解》問世,也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

要點就在於「別解」上。他在自序中說,「……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攬下了諸多困惑和不解,甚至不滿意。而且我發現,所有使我困惑不解的地方都有大師們給我們留下的再清楚不過的注釋和講解,所有令我不滿意的地方大都是我的父兄、教師們認為絕妙和精當之處……閱讀欣賞的模式一旦根深蒂固地形成,將導致審美的倦怠,直至導致閱讀主體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他決心以一己之力挑戰權威,或者說,挑戰長久以來所固化的閱讀路徑依賴,去還原他認為被遮蔽的事物的真相。比如,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唐代賀知章的那首《回鄉偶書》;「少時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照通常理解,這裡的「兒童」即為小孩子之意,從未覺得有何不妥。但張麒認為,如果是這樣,詩的意境就大打折扣,「反差」得不到位。一個過路老翁,小孩子見得多了,再平常不過,哪有什麼相識與「不相識」的緣起呢?更沒有「自何處來」的猜疑發問和「取」笑「的道理。況且,兒童「笑問」也不符合唐代的禮儀規範。在他看來,若將「兒童」斷開來解,即意指兒時的小夥伴,才顯得順理成章、合乎情理——雖然這也只是張麒的一家之言,但這種擺脫思維慣性的懷疑精神,這種新穎獨到的「別解」,還是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

再比如,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詩《田家》被很多選本選中:「啾啾雀滿樹,靄靄東坡雨。田家夜無食,水中摘禾黍。」很多人認為這首詩描寫了「種田人的痛苦生活」,其根據就在於「夜無食」這三個字上。

而張麒的理解是,全詩看不出農民夜裡冒雨到水田裡「摘」沒有成熟的稻子來充饑的事實。他認為,「夜無食」的「食」在這裡不光有「食物」之意,也可作動詞解為「吃」的意思,即這首詩寫的只是一個雨中搶收的場景,而不是農民夜裡餓得不行了非要弄些半生不熟的莊稼來充饑。作為一個從農村裡走出來的孩子,我個人完全贊同張麒的這一解讀,認為這才是「正解」——我的湖南老家有一個詞語叫「雙搶」,即搶收、搶種之意,因為作物的收與種是要遵循時令的,小時候,我就有過「夜無食」,頂著星光、握著鐮刀走向稻田的經歷與體驗。

這一本《古典的魅力》讓我們感受到了劉再復所謂重自然、重自由、重個體的文化血脈的魅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別解」的魅力。張麒秉承「惟陳言之務去」的學術底線,打破陳見,直抒新意,給讀者帶來了別樣的閱讀體驗,也讓人們抵達古代詩人的內心有了更多的維度與可能。(李躍)

來源:深圳特區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那年的青春花季
36個古詩詞中的文學典故,你知道「鴻鵠」的出處嗎?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