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意外發現古墓窯址

意外發現古墓窯址

點藍色「鷹山文學」

意外發現古墓窯址

作者:景文璽

早就聽說,黑龍江省湯原縣湯原鎮仙馬村的仙馬河溝,有很多古代遺址。還聽說,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因為開墾土地和興修水利,使古代遺址破壞得很嚴重,只有在溝口東側還留有幾處穴居坑。

最近幾年,因為興趣所致,曾經在春耕時節去那裡轉轉。在仙馬溝東岸耕地里,我發現了很多地表文物,有陶片、瓷片、宋代銅錢、布紋瓦殘片、青磚殘塊。從地表文物分布規律看,靠近溝口處,陶片較多;離溝口越遠,所見到的高麗瓷片、青花瓷片、粉彩瓷片、哥窯瓷片、均窯瓷片越多。在我撿到的陶片中,有紅衣陶、靺鞨陶。陶片的裝飾紋繁簡不一,說明這個區域從肅慎(周代)、挹摟(魏晉)、勿吉(南北朝)、靺鞨(隋唐),到遼金(宋代)元明清,這裡一直有人類活動。

2016年9月22日,應兩位朋友相邀,去仙馬溝撿瑪瑙、奇石。說起這條河流,不但有歷史,還有很多故事,因為這條河流從遼金時期(甚至更早)就盛產黃金,純度極高。可能是與黃金伴生,石英、瑪瑙、蠟石、雞血石、草花石、木化石、茶水晶也很多,這些礦物質的品質極好。如果幸運的話,還能撿到品質上乘的隕石。

據傳,仙馬溝因為盛產黃金,從清末、民國到滿洲國這裡都熱鬧非凡,有酒館、妓院、煙館和官府徵收所,淘金客最多時達千人。那時,這裡不叫仙馬溝,而叫「青坑」。

那天,我和兩位朋友來到仙馬河時,由於天空陰鬱,根本看不清瑪瑙、奇石,於是我建議兩位朋友,到仙馬溝口東岸看看能不能撿到陶瓷片?兩位朋友也對古代歷史很感興趣,於是跟我一起來到溝口。到了溝口,我們三人爬上河東岸,眼前的情景一下令我驚呆了,去年來時,這片區域還比較完整,可是今年因為興修涵洞取砂石,將地表文化層損毀殆盡,所露出的都是河卵石和砂礫,一直延伸到玉米地旁。我當時心想:這麼密集的一個古代遺址,連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都不是,能怨這些什麼都不懂的施工隊嗎?

正當我們惋惜不止時,我發現一堆黑土被推到東側,也許施工隊為了取砂石,才將黑土層推到了這裡,這讓我興奮不已。當我們來到土堆旁,朋友小朴第一眼就發現了一個重唇罐靺鞨陶殘片,我仔細一看陶片還不少。在這些陶片中,靺鞨陶居多,紅衣陶較少。我用水清洗一下,發現陶片有水波紋、戳刺紋、篦點紋、指甲紋和斜型田字紋,不一會兒撿了一大堆。在黑土堆上,我們還撿到了一個石杵和一個大石斧,這讓我很驚詫,再仔細一找,還發現很多被燒黑的人骨。其中的一個顎骨牙齒整齊,磨損較小,說明死者年齡很輕。伴隨著陶器、石器、屍骨的,還有很多木炭塊和木炭灰,木炭塊最大的有兩公分。這些木炭到底是做什麼的?哪裡來的?有何用途?於是,我沿著鏟車推土的方向向西尋找,就在不遠處,被鏟車破壞的邊緣,發現了0.25米厚,2.2米長的木炭層。在炭灰層上也有散亂的靺鞨陶殘片和燒黑的人骨。人骨用手一碰,立刻粉碎。這使我猛然想起挹摟、勿吉、靺鞨、女真、滿族的喪葬習俗,這不是一個簡易墓穴嗎?

從撿到的陶片紋飾分析,這應該是2000年前挹摟時期的陶片,這些文物可以證明,也許2000年前,這裡就有火葬的習俗(火葬習俗未必是遼代佛教傳入東北地區後才有的),墓葬沒有棺槨。

正當我站在那裡不停地思索時,小朴問我,「景哥,如果這是一個墓葬,這麼多的陪葬品為什麼沒有一個完整的陶罐?」小朴的話一下提醒了我。記得,以前我看過一個史料,上面說,北方古老民族契丹、蒙古,當然也包括肅慎、挹摟、勿吉、靺鞨、女真、滿族,在葬禮時,都有「毀器」的習俗。也就是把陪葬的陶罐瓷器打碎,把弓箭折斷,甚至連箭頭都要掐斷。他們認為只有「毀器」才能使逝者把這些東西帶到另一個世界。我向朋友解釋後,又說,趕緊撿吧,這裡的陶片太多了,每個陶片包含著那個時代的歷史信息。

撿了一會兒,我坐下來仔細觀察這些殘陶片,根據殘片器型分析,陶罐大小不一,大的殘陶片很難推斷出原有陶罐器型有多大,但僅罐口外沿拼湊起來就有45公分,這樣的大陶罐起碼有兩個;中等陶罐殘片也不少,如果拼湊起來起碼有三四個;小陶罐殘片也很多,大約有四五個,其中有個破損一半的精美小陶罐,高12公分,因為破損,很難判斷出直徑是多大。從各種類型的陶罐紋飾上看,大型陶罐紋飾繁縟,小陶罐紋飾簡潔,且造型優美。再看那兩個石器,石杵、石斧都有人工打磨和使用過的痕迹。

根據陶器紋飾繁簡判斷,再加上石杵、石斧佐證,這很可能是挹摟時期的墓葬。

令人不解的是,陶片散亂,人骨排列也不整齊。從墓葬的現場分析,可以推斷出當時舉行葬禮時的情景——

有個年輕壯士因為打獵、打漁或者部落之間的戰爭出現意外,部落的人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因為採取火葬,首先有人挖掘墓穴坑,然後在墓穴上面架起高高的木床,木床下放滿乾柴樹枝,把屍體抬到木床上,點起火來進行火葬。葬禮儀式由薩滿主持,部落的人們跳起了薩滿舞,為逝者祈福升天。在葬禮結束時,將裝有穀物或者草灰的祭祀陶器砸碎扔進墓穴里,隨屍骨一起埋葬,所以陶罐破碎散亂,沒有一個完整的器物。從器物的數量來看,死者可能是一個部落英雄或者富足人家,不然不會有那麼多的陶罐和石杵、石斧陪葬。

可是,事情並沒有到此完結。兩天後,也就是2016年9月25日,我和兩個朋友又一次來到了這裡,在古墓東側一米處又看到一個炭灰層,比古墓稍深些,灰層厚些,有1.5米寬。在炭灰層中,又發現了很多靺鞨陶殘片,但沒有屍骨。沿著炭灰層向里,炭塊越來越小,炭灰層也越來越窄,而且發現了類似於煙道東西,上面搪著一層石板。這些石板也很奇怪,石板閃閃發光,包含很多雲母片,這是湯原境內沒有的。我當時想到,前些年在松花江南岸的依蘭境內,就見過很多這樣的石板,是不是古代人將這些石板從松花江南岸運到這裡來的?從現場推斷,這很可能是一座燒造陶器的古代窯址,因為大部分都被鏟車和挖掘機破壞,已經無法判斷出這個窯址的面積,真是遺憾。

此後的幾天,我聽說發現「鳳林挹摟古城」的王學良老師,正在與省考古隊在饒河縣小南山進行考古挖掘,於是我把遺址現場和各種類型的陶片、石器,用相機拍攝下來,發到王學良的信箱里。有意思的是,王學良和省考古隊的工作人員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兩漢時期的文物,有人說是挹摟時期的文物,有人說是勿吉時期的文物。儘管說法不一,但可以證明仙馬溝有著悠久的歷史。

一次意外發現,使我對2000年前的喪葬習俗有了新的認識,也對東夷文化有了新的了解。

公眾號編輯:楊茹雪 劉振琳

希望全國作者大力支持,踴躍投稿。投稿方式word 文檔。同時,在文稿下方註明:作者姓名、通訊地址、郵編、電話、微信,以便編輯及時與作者溝通。

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鷹山文學 的精彩文章:

【散文】一路有你
【短篇小說】青喬

TAG:鷹山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