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Oh,我得了「手機依賴症」嗎?

Oh,我得了「手機依賴症」嗎?

GIF

走路的時候,我們不看馬路,低頭看手機;吃飯的時候,我們不聊天,低頭看手機;睡覺的時候,我們躺著看手機……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機可能導致行為問題和行為障礙,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

這個問題在溝通媒介(communications media)中顯得特別突出,從而誘發出新的病態,如「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 No-MobilePhobia)「社交控」(「FOMO」; Fear Of Missing Out),指的是害怕沒有了手機,害怕無法連接網路;「信息痴呆(「Textaphrenia」)和「手機幻聽(「Ringxiety」),指的是在手機沒有響動的情況下,人們聽到手機響或者感到其震動的錯覺,接著不停地查看自己的手機;「信息焦慮」指的是總覺得收到了簡訊,然後想著立馬回復(Taneja,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手機成癮的易感人群,這與物質成癮和其他類型的行為成癮是相似的(Jo, H., Na, E., & Kim, D., 2018)。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手機成癮的易感人群,這與物質成癮和其他類型的行為成癮是相似的(Jo, H., Na, E., & Kim, D., 2018)。

智能手機因其與一般移動手機在操作系統和能夠連接3G和4G網路上的不同,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它(Bian & Leung, 2014)。我們在拿著手機的時候,可曾想過它好像漸漸成了我們的主人?

在我們課題組對廣西某學校高一學生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存在手機依賴的學生高達44.2% 。

在韓國,關於智能手機的研究(Korea Internet & Security Agency, 2013a)表明在智能手機的用戶中,45.8%的人在沒有拿著手機的時候會感到焦慮,27.1%的人認為自己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在手機上,22.6%的人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減少使用手機卻失敗了。另外,21.0% 的智能手機用戶報告稱過度使用手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或工作。

在青少年和二十幾歲的群體中,這些問題的比例更高。如今,很多老師都認為手機正在毀掉我們的小孩。

你真的認識手機依賴嗎?

目前,由於研究者開始對於智能手機帶來的消極影響越來越感興趣,關於手機依賴的研究開始逐漸增多。Griffiths (1996)提出把科技成癮(technological addiction)當作是行為成癮的一個類別,科技成癮就在人機交互過程中發生,實際上並沒有化學物質的參與。

那麼,什麼是手機依賴呢?手機依賴(mobile phone addiction)是過度沉迷於以手機為媒介的各種活動,對手機使用產生強烈、持續的渴求感與依賴感,並導致個體出現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Yen C, Tang T, Yen J, et al, 2009;黃海,牛露穎,周春燕,吳和鳴,2014)。手機依賴被認為是一種在沒有致醉物質影響下的衝動控制障礙,它與病理性賭博相似(Leung, L., & Ph, D. , 2007)。

Bianchi & Phillips (2005)發現了手機成癮會呈現出來的一些癥狀,快來看看你有沒有哦:

1

形成手機依賴後,手機會佔據你的整個人(例如,才一會沒有拿著手機,你就會開始擔心錯過別人的電話);

2

通過增加使用手機的時間來獲得滿足;

3

不斷努力地控制、減少或是停止使用手機,卻總是失敗;

9

當嘗試努力減少使用手機,會感到迷茫、坐立不安、情緒多變或易怒;

10

使用手機的時間比開始計劃的要多;

6

對家人,朋友或者是其他人隱瞞你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

7

使用手機來逃避問題或是緩解煩躁不安的心情(如感到孤立無援、焦慮、孤獨和抑鬱)。

為什麼手機可以成為我們的主人?

在大部分情況下,人們使用手機來娛樂或是緩解壓力(Lee, Chang, Lin, & Cheng, 2014),因為這種方式可以讓他們得到及時的滿足感。

01

網路使用補償理論

個體把上網當作是應對生活問題的一種方式時,就容易出現問題性使用。個體使用網路的動機不是導致問題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把網路作為一種逃避問題的方式。

基於網路使用補償理論,低生活滿意度被認為是引起網路使用的潛在動機,在一些情況下,這種相互作用可能會導致一些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手機使用上,最終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reatismcts

這個理論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儘管受到了消極影響,仍然堅持使用網路或手機,一些學者把這種行為稱為成癮行為(Kardefelt-Winther, 2014)。Kardefelt-Winther (2014)發現感知到壓力更大或有著較低的自尊的人會有更多逃避的動機,因此會受到問題行為帶來的更多的消極結果。

02

感知到的壓力與手機問題性使用

感知到的壓力出現在個體沒有足夠的資源用以應當這種情況時,而且這種情況具有威脅性而且很費力(Cohen, Kamarck, &Mermelstein, 1983)。壓力環境和生活事件會影響生理和心理的狀態,從而轉化為壓力反應,因此使得個體更容易成癮(Hawkins, Catalano, & Miller, 1992; Rhodes & Jason,1990)。

在面臨過多的生活壓力時,年輕人更傾向於增加網路的使用來調整自己的心情,進行社交補償,逃避現實(Leung,2007)。因此,研究者認為一些個體很可能主要通過使用新媒體(如網路和智能手機)來應對壓力(Anderson & Collin, 1996)。

壓力山大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王金良教授課題組對600名典型的智能手機用戶(大學生)進行研究發現:

1)在手機問題性使用得分高的用戶中,感知到的壓力可以調節娛樂動機與手機問題性使用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調節逃避動機與手機問題性使用之間的關係;

2)在手機問題性使用得分低的用戶中,感知到壓力可以調節娛樂動機與手機問題性使用之間的關係,但是不能調節逃避動機與手機問題性使用之間的關係。這個研究說明了真實生活中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會促進手機問題性使用。

我感覺離不開手機了,我該怎麼辦?

1

認識到問題的存在

手機依賴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小問題,研究表明它已經與壓力、焦慮和認知能力下降等有關。

雖然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們也需要去正視在使用手機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使用的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正視問題。

2

建立一個短期小目標

突然完全停止使用手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當你開始每天減少半個小時的使用時間,你就是在一步一步地前進。

3

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

在你的社交媒體上發出減少使用社交媒體的消息,這可以改變別人對你的期待,同時緩解你的社交壓力。例如,你可以發消息告訴他們你接下來不會頻繁地使用微信。

4

睡覺前請放下你的手機

很多人喜歡在睡前玩手機,有的人是刷刷微博、微信朋友圈或者是QQ空間,有的人是看看新聞、電子書和視頻等,有的人是聽聽音樂,還有的人是同時進行多項活動。

但是我們在工作學習了一天之後,大腦和眼睛都是疲憊的,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休息。而且,在光亮的屏幕上閱讀會延遲睡眠,這會導致更少的深度睡眠,從而影響你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如果你真的喜歡在睡前閱讀,不妨嘗試一下傳統的紙質書本。

另一方面,要保持一個好的睡眠,在進入睡眠前要準備30分鐘左右的放鬆時間。所以,可以給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睡覺前把手機放下。如果實在沒有辦法一下子放下手機,那麼請嘗試逐漸減少睡前玩手機的時間。

5

豐富自己的生活

網路生活與現實生活是存在差別的,過分沉迷虛擬世界容易讓人脫離現實。過分沉迷手機讓我們逐漸放棄了現實生活中很多的興趣愛好和活動。我們可以多豐富自己的現實生活,多運動,多和朋友出去玩,看看書,都是不錯的選擇。

要記住,手機的網路世界能帶來的及時滿足只是暫時的,長期以往對我們心理健康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參考文獻:

Wang, J., Wang, H., Gaskin, J., & Wang, L. (2015).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The role of stress and motivation in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3, 181–188.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7.005

Taneja C. Te psychology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Delhi Psychiatry J (2014) 17:448–51

Leung, L., & Ph, D. (2007). Leisure Boredom , Sensation Seeking , Self-esteem , Addiction Symptoms and Patterns of Mobile Phone Use 1 Leisure Boredom , Sensation Seeking , Self-esteem , Addiction Symptoms and Patterns of Mobile Phone Use.

Your, B. (1973). Why science is winning the vaccine wars.

Jo, H., Na, E., & Kim, D.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rtphone addiction predisposition and impulsivity among Korean smartphone users.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0(0), 77–84. https://doi.org/10.1080/16066359.2017.1312356

Hawi, N. S., & Samaha, M. (2017). Relationships among smartphone addiction , anxiety , and family relation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0(0), 1–7. 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17.1336254

Yen C, Tang T, Yen J, et al. 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9, 32(4): 863-873

黃海,牛露穎,周春燕,吳和鳴. 手機依賴指數中文版在大學生中的信效度檢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4,22(5):835-838

文案 梁小冰

排版 李若琳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王金良教授網路心理與行為課題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心網 的精彩文章:

TAG:青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