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跑步的初衷是什麼?達級?跑馬?PB?還是……
在1924年巴黎第八屆奧運會上,首次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口號.。
在當下的馬拉松熱潮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跑步這項古老的運動。而有些人卻不再滿足於現有的成就,認真踐行了上面那句口號——「更快,更高,更強」。
有些人早已達到了300,330的水平,被圈內人稱作為「大神」,而他們卻有更高的要求。要達到國二,更甚至於國一的水平。
有些則不滿足於國內的賽事,還要去國外參加比賽,東京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等等一系列WMM馬拉松大滿貫賽事。有些不過中籤率低些,而有些則是要求比賽成績的。
例如我們跑者心中的「朝聖之地」「有生之年非跑不可」的——波士頓馬拉松。
而參加波馬則是需要BQ的。
以男子為例,BQ的標準是18-34歲:3小時05分,35-39歲:3小時10分,而我國的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是3小時10分。女子為例,二級運動員是3小時50分,而BQ的標準是18-34歲:3小時35分(離3小時20分的國家一級標準只有15分鐘),35-39歲:3小時40分。
等等,先不說各位跑友能不能再有生之年達到這個BQ,國家在2月6日修訂了最新的《田徑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
原男子等級標準
有可能原本你還能跟身邊不跑步的朋友炫耀「我可是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的人」,而今後這個牛逼也不能再吹了。
好好看一看最新的標準吧!
國家二級水平提高最大,由原來的3小時10分提高到了2小時53分27秒,提高幅度近17分鐘(不知各位跑友心中是何想法,反正我的心中沒有一絲波動,反而有點想笑,畢竟原國二我也是達不到的。就算達到,我也才十八,沒有參加全馬的資格)。
而反觀我的朋友圈和跑友群,一個個都炸開了鍋。
有些吐槽「原來我也六級都達不到。」
有些則無所謂「愛幾級就幾級,咱們也不是靠這個吃飯的。跑著玩就得了。」
而其中也不乏一些理性看待的聲音「這是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下達的,這個標準說明國家對馬拉松越來越嚴格了,這是針對專業運動員的達級標準,直接影響到很多專業運動員上大學改變命運的大事,國家能含糊嗎?」
然而這是專業運動員的等級,我么業餘大眾跑者自有自己的一套等級評定標準,精英級也不過才是324。
這樣想來各位跑者是否覺得心裡舒服一點。
曾幾何時,全馬330是一道分水嶺。很多人以此為目標,不分晝夜,寒冬酷暑的都在訓練,只為達到這個標準。
因為它劃分了業餘與專業,認真與娛樂的區別。因為他能證明你是否是個嚴肅跑者。
然而不得不承認,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想想今年上馬跑進3小時的選手首次突破了400人大關,男女總共有403人跨進了全馬300的關卡。
和朋友談論此事的時候,甚是激動,覺得中國的馬拉松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朋友卻不免一針見血的講到:「你要知道,那可是上馬,算得上中國的標杆賽事了,基本上全國的高手差不多都會雲集此事,也不過才400人破300。」
我當時反駁「有可能其他的高手沒有參加,或者根本就沒有中籤的機會呢?你不能以偏概全,就說這就是中國的最高水準了。」
而然以至於我之後看到2017年,在田協認證賽事中男子跑進3小時的有3663人次,女子跑進3小時20分的有772人次,26.8萬人次全馬完賽時也會認真思考一番這個數據背後的深層次的含義,從而指出文章的不嚴謹性。
完賽人次和完賽比例完全是兩回事。馬拉松持續升溫,人數參加是不可避免的,乍一看好像參加的人多了,但完賽的還是來來回回原來那群人。
跑得更快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大有弊端。
中國的馬拉松才剛剛起步,很多相關的配套機構和運營賽事都不完善。馬拉松文化也沒有真正的形成。很多跑者都是跟風去跑馬拉松,全然不顧自己到底適不適合。
曾經我就在去領取半馬參賽包的路上遇到一位跑友,說這是他第一次參賽,也不知道能不能跑下來。
我便問他,你平時最遠跑多遠。
他回答道,也就4,5公里吧,我才跑步不到一個月。
我當時就驚呆了,追問道「你為什麼要參加這場馬拉松?」
他接下來的回答簡直讓我怒不可遏。
「就是學校裡面有免費的名額,想著反正也是玩玩嘛!就報名過來參加下。對了,你說我能趕在中午回去嗎?我還有場籃球賽要回去打呢。」
我當時盡量剋制著自己。這種人對馬拉松完全沒有一種敬畏之心,想著玩玩又無所謂。
然而其他的運動或許可以這樣,因為門檻低,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上手,或許一兩個小時就可以上場打打比賽玩玩。
但這卻是馬拉松啊!沒有幾個月的認真刻苦訓練,完全是跑步下來的。
你或者可以說:「大不了途中堅持不了就走完嘛!」
然而很多今年馬拉松猝死的人也是像你這麼想的。
我不知道那位最後這麼樣,或許他根本就沒有去參加比賽,而是去準備自己擅長的籃球比賽,而這也正是我最想看到的結果;或許他去了,而且竟然還安全完賽了,那我只能在心底祝賀他,他天生就適合跑步;或許他開跑沒幾公里,就氣喘吁吁,從而坐上了收容車,那這也不錯。
最怕的在賽後第二天新聞中看到在終點前猝死的某位跑友或許是他。
我並不是在此詛咒那位同學,只是想告訴大家,要對馬拉松要有敬畏之心。我相信,想他那樣的人在跑友當中還有很多很多。跑步沒兩天,就想報名去參加馬拉松。半程尚且勉強可以光靠毅力支撐下來,如果是全程怎麼辦呢?
我也一直跟身邊跑步的人講:跑步可以,跑馬拉松還是要好好仔細考慮。畢竟,跑馬拉松只不過是長距離的跑步罷了,但是跑步卻不是跑馬拉松。
而一旦跑了馬拉松之後,你可能希望自己的每一次比賽都能夠PB。
而為了PB,你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跑著,你需要認真詳細的制定一份計劃,還需嚴格執行上面所列的每一條訓練;有可能你不再會像以前那樣輕鬆地跑者,你需要嘗試以前從未接觸過的間歇跑,或許還會在周末出去拉一個30公里的LSD;有可能你不再像以前那樣堅持每天跑著,只因積勞成疾,各處損傷;有可能你的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樣那麼支持你跑步,只因你在跑步上面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從而沒有精力去陪伴他們。
不知道你們跑步的初衷是什麼?反正我是看了村上春樹的一本《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後才正式走上跑步的路。而在那之前,初中寒暑假時候就會斷斷續續間斷地跑著。
2018年,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當初開始跑步的初衷。
在奧林匹亞阿爾菲斯河岸的岩壁上保留著古希臘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而這應該是大部分人跑步的初衷吧?
我相信,不會有人一開始就奔著達級,PB去的,除非你是專業運動員。
生而為跑∣一個跑者的公眾號
※對於自己跑步時的掙扎表情,我也表示很無奈
※如何讓跑步熱情停不下來?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