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憶,是最真情的告別——追憶孫樞先生

回憶,是最真情的告別——追憶孫樞先生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倫敦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原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原執行委員、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和中國石油學會原副理事長、國際沉積學家協會(IAS)原理事、全球沉積地質計劃委員會(GSGP)原委員、國際岩石圈計劃(ILP)執行局原委員、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原所長、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沉積學家、沉積大地構造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樞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2月11日08點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孫樞先生將畢生精力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他在學術研究和解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曾先後出版多部專著,發表論文200多篇,培養的學生多已成為科研、教育行業的骨幹,曾獲先後獲得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

孫樞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科技管理專家和地學、資源環境領域的戰略科學家,擁有多層次組織管理工作和科學諮詢直至參與國家層面的科技規劃的豐富經驗,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十多個國際、國內重要學術組織中擔任要職,為推動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提高我國相關領域的國際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孫樞先生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光明磊落、學風嚴謹、學識廣博、團結協作,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無限忠誠;他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譜寫出光輝人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的逝世是中國科學界的一大損失,我們深切懷念孫樞先生,沉痛悼念孫樞先生!

回憶,是最真情的告別!

——僅以此短文,緬懷孫先生工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

01

孫樞,1933年07月23日生於江蘇金壇。

02

1950-1953年,就讀於南京大學地質系。

同班同學畢業離校前在南京大學草坪上留影(1953年08月)

第一排左起:張璐瑾、楊美娥、李梅玲、李慶媛、陳敏娟、敖玉、趙谷華、蔣明霞

第二排左起:顧昌祖、趙隆業、張振洲、陳維輝、潘恆椿、陳武、吳書秀、王鉅谷、朱建業

第三排左起:王林海、張曾淯、於庄、雷克任、孫樞、丁貴春、王杭生、陳沐秋

03

1953年(國家批准提前一年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最初在南京,1954年初遷到北京,1999年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04

1953-1956年,從事錳礦、磷礦和石油地質等研究。

用偏光顯微鏡研究河北、遼寧、湖南、廣西和江西等地同錳礦有關的岩石薄片

(1954,沉積室)

1955年在實驗室做泥質沉積物的粒度分析

05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06

1957-1960年,任中蘇合作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隊小興安嶺地質隊隊長。

1956年7月,中蘇合作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隊小興安嶺地質隊在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同蘇方商談工作計劃後,當地政府領導同中方人員一起。中方右起:姜春潮、侯德封(地質研究所所長、小興安嶺地質隊學術指導)、葉連俊(地質研究所沉積室主任、小興安嶺地質隊隊長)、孫樞

在江邊陡崖上觀察遠方地質地貌

右起:陳友明、陳志明、陳其英、孫樞

在蘇聯境內考察時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按當地習俗贈送大麵包,上面書寫著「友誼」(俄文),左側持花束者是楊紅(女)。

在蘇聯小興安嶺濃密的灌木叢中進行考察時,頭戴防蚊帽,蘇聯助手尼娜打死了一條蛇,注意當時蘇聯的地質錘是長柄的。

07

1961年初-1962年初,在北京大學進修有機化學課程。

08

1962-1965年,研究四川盆地西緣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學、磷塊岩和磷鋁質岩。

09

1965年08月-1966年07月,參加中國科學院河南禹縣四清工作隊。

10

1966年08月-1973年07月,接受湖南錳礦、援阿磷塊岩物質成分、遵義錳礦石鐵的存在形式、河北豐寧磷礦地質以及有關地震地質工作等任務。

11

1973年07月-1974年07月,在中國科學院河南確山五七幹校勞動學習。

1973-1974年在河南確山五七幹校

12

1974年下半年-1975年下半年,對川、滇、桂、湘、鄂、豫和晉等省十多處磷塊岩和沉積鐵礦開展調查和研究。

1974年隨張文佑副所長(後排左二)去吉林考察石炭紀地質特徵,前排右一:鍾嘉猷,右二:葉洪

1974-1975年同陳其英、陳志明一同考察四川、雲南、廣西等地磷塊岩和沉積鐵礦,在峨眉山下留影。

13

1975年下半年-1979年,參加國家地質總局、冶金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富鐵礦會戰的科研工作,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冀東隊隊長和中國科學院許昌隊隊長;期間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七室負責人。

1975-1980年先後開展冀東和河南富鐵礦地質研究,右起:張洪波(河南隊政治隊長)、孫樞、李達周、張啓銳。

1978年全國地質會議,我國的改革開放迎來了地質工作的新發展,前排左四:徐克勤(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

14

1978年,晉陞為副研究員,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1980年張文佑院士(中)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時的領導班子,右起:孫玉科(副所長)、沈力(常務副所長)、霍清源(黨委書記)、孫樞(副所長)。

1980年初在地質研究所會見蘇聯科學院謝格洛夫通訊院士(左三)和伊林教授(右三),左一:楊淑珍、左二:吳利仁、右一:趙秋波、右二:孫樞。

1980年初在中原油田觀察岩芯,左三:張文佑、右二:孫樞。

受國家海洋局委託,以中國觀察員身份出席「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會議(1980,紐西蘭),會後向政府建議儘快開展南極科考。

在印度參加國際磷塊岩會議(1981),右二:Sheldon(美國)、左一:孫樞。

15

1979年,開始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慶祝會(北戴河)期間。黃汲清理事長(中坐)同老地質學家以及部分正副秘書長討論會議安排。右:塗光熾、李春昱;左:馬杏垣、孫殿卿;後排左起:姚培慧、孫樞、王澤九、李廷棟。

16

1981-1985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蘇北盆地綜合研究隊及東濮盆地綜合研究隊隊長。

1983年觀察黃土高原地貌,左起:李繼亮、邵興亞、孫樞、顧兆炎、許靖華、陳海泓、劉東生、當地同志、吳子榮、韓家懋、陳明揚、丁仲禮、崔久旭、高福清。

17

1982年,晉陞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8

1984-1987年,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84-1987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領導班子。左起:易善鋒(副所長)、胡輔佑(黨委書記)、孫樞(所長)、王思敬(副所長)、蘇明迪(副所長)。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35周年所慶(1951年-1986年),孫樞在大會展示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贈禮品。

19

1985年,開始同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地質研究所許靖華教授合作研究。

中國科學院授予許靖華名譽教授儀式(1985),左起:顧以健(時任院秘書長)、許靖華、孫鴻烈副院長、許靖華夫人、孫樞。

20

1986年,當選國際沉積學家協會(IAS)理事,連任兩屆至1994年。

1986年國際沉積學大會會前地質考察(澳大利亞悉尼—堪培拉路線),前排右起:葉連俊、孫樞、Fuchbauer(德國,1986年大會上當選IAS主席)、Einsele(德國)。

21

1987-1991年,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部分同仁合影(1990)

中國科學院冰川站考察(1987)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同仁在新疆西准同中國科學院從事金礦研究的科技人員在一起(1988)

1988年到廣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討論工作並訪問科考船「實驗」3號,左二:范時清、左三:孫玉科(所長)、左五:沈遠超、右一:祁鳳茹。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召開中國科學院承擔305課題的工作進展交流會

(1989,合肥,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會同計劃局組織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論證(南京,1989)

在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1989),左一:周新華、左三:辛格(土耳其)、右二:孫樞、右一:徐樹桐。

主持305遙感地質找礦成果驗收專家組會議(1990)

INQUA大會組委會秘書長孫樞(右五)和副秘書長安芷生(左六)歡迎部分國內代表

22

1991-1995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95年,任新一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至1999年12月)和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至2003年)。

23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左圖為中央音樂學院辦公地址(1986-1991);中圖為花園路辦公地址(1991-1999)右圖為現辦公地址,雙清路83號(1999-至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二屆領導班子(1991,部分)。左起:梁棟材(副主任)、金國藩(副主任)、唐敖慶(名譽主任)、陳佳洱(副主任)、張存浩(主任)、胡兆森(副主任)、孫樞(副主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國家基金實施十周年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開闢資助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專項基金(1992年),隨後發展成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基金重大項目成果驗收會(1991,清華大學)

參加喀喇昆崙山和昆崙山國際研討會時與部分國內長期研究青藏高原的科學家合影(1992,新疆喀什),左起:許榮華、常承法、孫樞、鄧萬明、尹集祥。

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訪問香港大學並討論香港科學家申請國家自然科學獎,右起:王賡武、孫樞(1993,香港大學)

199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選地球科學部黨支部為優秀黨支部,支部全體黨員合影。前右起:張知非、范元炳、沈文雄、孫樞、朱志文、趙楚年;後右起:項永仁、郭進義、於晟、馬福臣、郭廷彬、陸則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三屆領導班子成員(1995-1999),左起:沈文雄(副秘書長)、袁海波(秘書長)、周炳琨(副主任)、孫樞(副主任)、張存浩(主任)、陳佳洱(副主任)、張新時(副主任)、梁森(副主任)。

到大慶油田調研國家基金重大項目實施情況和經驗(1996),右起:於晟、孫樞;左起:徐金堃、劉光鼎。

率團赴台北參加海峽兩岸地球科學研究推動研討會(1998)

大洋鑽探船JOIDES Resolution號完成184航次後停靠香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安排了在香港的各項活動。1998年04月14日下午登船,美國JOI主任Dr.K. Moran介紹鑽頭鑽具情況,左:張彌曼。

訪問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了解科學與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經驗(2001)。前右起:林女士(該局項目經理)、馬福臣(基金委副主任)、李錫勛(該局副總裁)、孫樞(基金委顧問)、陳顒;後右起:於晟、鍾華(時任駐港中聯辦副調研員)、王逸、姚玉鵬、李兆新。

24

1992-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連選連任三屆)。200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連選連任三屆至2006年)。2008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任期至2012年)。

1992年在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會議上報告有關工作,左起:施雅風、周明鎮。

受國家科委委託,地學部對新疆305項目進行評估考察與諮詢(1993),在新疆西准帳篷里同當地地質隊討論305項目有關課題的進展情況。

考察新疆奇台硅化木,靠近根部要6人合抱,右前:徐克勤。

兩院院士在西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1999)

祝賀侯仁之院士90壽辰(2001,北京大學)

在第九次院士大會地學部會議上報告工作(1998)

在地學部院士大會上為陸大道頒發院士證書(2004)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會(2004,桂林),左起:安芷生、張國偉、張彌曼、袁道先、葉大年、戎嘉余、蘇紀蘭、孫樞、陳顒、高俊、童慶禧、鄭度、沈保根。

2010新春大聚會,前排右起:殷鴻福、於崇文、趙鵬大、田在藝、孫樞、李德生、翟裕生;後排右起:戴金星、王鐵冠。

「改進完善院士制度」重點任務專家組會議(2012,北京),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部分有關領導和院士以及兩院有關部門同志合影。

25

1993年,當選全球沉積地質計劃委員會(GSGP)委員,至2000年。

26

1997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15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在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五大期間,左起:詹文龍、陳宜瑜、孫樞。

27

1997-2003年,當選國際岩石圈計劃(ILP)執行局委員。

曾擔任《地質科學》副主編、《沉積學報》主編、《中國科學》副主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主編、《地質學報》副主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編委,以及若干其它科技期刊編委。

《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主編聯席會議(2008,北京),前中:周光召。

曾先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和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及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及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顧問等。

出席第四屆全國沉積學大會並作報告(2009,青島)

還先後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質地球物理學科組召集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家305項目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構造演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專家諮詢委員會共同主任,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第17專題組組長,國家「十二五」科技規劃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大洋鑽探計劃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調查局顧問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院士顧問等職。

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質地球物理學科組會議,右起:汪品先、謝先德、劉本培、薛祥熙、施央申、孫樞、王德滋、錢祥麟、歐陽自遠、張貽俠、曾融生、徐世浙。

「973計劃」第一屆專家顧問組任期屆滿後部分成員和夫人合影(2000,海南)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評審會(1998),前排右起:韓啓德、張存浩、韋鈺、楊振寧、朱光亞、陳至立、周凱旋、孫樞。

國家海洋局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二屆三次會議(2011,上海)

南海深水油氣973項目總結會(2011),右起:常旭、羅治斌、胡見義、孫樞、劉光鼎、秦蘊珊、汪集暘、朱偉林。

第415次香山會議:CO2鹹水層埋存(2011),執行主席右起:彭蘇萍、張東曉、孫樞、沈平平。

曾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主任,南京大學董事會副董事長和名譽董事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西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地質學院(現東華理工大學)和河南大學客座(兼職)教授,中南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及桂林理工大學名譽(榮譽)教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後20餘人。還先後擔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副主任、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委員會副主任、何梁何利基金獎評選委員會委員、Shen-Su Sun基金會主席。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會議(1989)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評選出首屆獲獎人(2002),第一排獲獎者:左一劉傳虎、左二王宜林;右一黃潤秋、右二邱燕(女)、右三吳永平的代表;第二排右一高抒、右三至六楊振宇、丁仲禮、唐建明、王駒。黃汲清基金工作人員,第一排左三至六王弭力、王澤九、孫樞、陳毓川;第二排左一至二王宗起、艾永德,右二禹啟仁。

同研究生們在一起(1992),左起:肖文交、侯泉林、孫樞、謝翠華、李培軍、任勝利。

與學生們在一起(2010),左起:邱振、陶輝飛、孫樞、王舒、由雪蓮。

先後當選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第199項國際工作組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PSA)執行局委員、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中期評估國際委員會委員兼分析研究培訓系統(START)評估國際專家組主席,還擔任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ICSU-SCOPE)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國際減災十年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國際岩石圈計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孫樞先生

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本文所用素材主要來自:單家增 於潔整理的《孫樞60年工作側影》,特此感謝!)

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科學家上天入海開展「熱」研究
2017網安全局態勢報告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