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論熱病,一種中醫傳統的論點

論熱病,一種中醫傳統的論點

黃帝問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對曰:夫寒盛則生熱也。此段舊誤在水熱穴論。

寒盛於外,束閉皮毛,營血郁遏,則生內熱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月真)脹而頭痛也。此段舊誤在腹中論內。

病熱者,風邪在表,郁其陽脈也。病熱而有所痛者,以三陽之郁動而衝突也。太陰行氣於三陰,脈動寸口,陽明行氣於三陽,脈動人迎,人迎一盛,是少陽之郁發,二盛二倍。是太陽之郁發,三盛三倍,是陽明之郁發。三陽以陽明為長,病及陽明,陽旺極矣,由是自陽分而入陰分也。夫陽入於陰,則經氣盛滿,脈絡弗容,故在上之經,逆沖頭上,在下之經,陷遏腹里,乃腹脹而頭痛也。

帝曰:善。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餘熱遺留,纏綿未去也。諸遺者,以其熱邪猶甚,而遽強食之,脾土虛弱,未能消克,水谷不消,中氣脹滿,熱邪郁發,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勢已衰,而餘熱有所伏藏,因其飲食新下,與谷氣相薄,兩熱相合,內熱與飲食之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大凡病熱少愈,而餘熱未清,食肉而不消則病復,多食而難化則病遺,此其禁也。治遺之法,視其臟腑之虛實,補瀉無差,調其經絡之逆從,升降如故,可使其病必已矣。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二段舊誤在熱論中。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夏至以前謂之病溫,夏至以後謂之病暑,以其時令而異名也。溫暑之病,皆由風閉皮毛,郁其內熱而成,當泄其皮毛,令經熱與汗皆出,勿止也。熱病之遺者,熱未透泄耳,汗之既徹,經熱全清,則無所遺留矣。

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陰陽交者,陰陽交並,獨陽無陰也。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汗者,精氣也,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氣,谷氣即胃氣也。衛氣之本。谷氣蒸發,泄而為汗,而氣化之原,實生於精。水谷消磨,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而後氣化也,是汗乃精氣相合而醞釀者。今病溫熱發,邪氣不致內蒸臟腑,爍其陰精,乃致交蒸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熱外卻,而陰精里勝也。精勝邪負,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所為也。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而精負也。邪勝而不能食者,精無餘也。無俾,猶言無瞧類也。病勢如此,而人尚存留者,其壽可立待而傾殞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靈樞·熱病》語。汗後脈宜安靜,今脈不與汗後相應,此正氣不勝其病邪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緣腎藏精,精舍志,《靈樞·本神》語。精亡則志亂也。今見三死,脈躁疾,一。狂言,二。不能食,三。不見一生,雖汗出暫愈,亦必死也。

論熱病,一種中醫傳統的論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少銀專欄 的精彩文章:

麻黃類十一方劑,傷寒病經典方
婦女調經章與妙治,絕對值得學習

TAG:吳少銀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