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南黎族傳統民俗特色

海南黎族傳統民俗特色

海南島自古就是一個移民島,其移民主要從內地流入本島。作為第一代移民的黎族,她屬於我國南方百越族(指眾多部落)的一支,先秦時期從大陸渡海上島,並且在此繁衍生息,成為海南最早的先民。因此,黎族被認為是海南的原住民。

漢代黎族遍布海南全島,宋元時期,封建王朝加強統治和掠奪,大部分黎民被迫退居海南中部五指山區。現在約130萬黎族同胞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以及保亭、陵水、瓊中、白沙、昌江、樂東和三亞等市縣。

黎族勞動人民在開發海南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特徵,下面我們來介紹海南黎族的傳統民俗特色。

1、黎族制陶技藝

古老的黎族制陶技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種傳承了至少六千年歷史的民族文化,可謂中國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在不斷前進的時代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明印痕。黎族製作陶器主要採取「泥條盤築法」,意即用揉搓好的泥條先盤好,然後在婦女耐心的操持和藝術的想像下,慢慢築成或捏成所要的器物形狀,再精細加工,經烈火燒制而成。有關專家認為她們的泥條盤築制陶技藝是新石器時期產物,在文獻南宋趙汝適《諸蕃志》中就有記載黎族人制陶,現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大坡地區和一些景區中還保留有這種制陶傳統。

2、極具特色的黎族樂器

鼻簫作為海南黎族喜愛的古老樂器之一,鼻簫有長短之別,短的約60厘米,長的竟達160厘米,一頭靠鼻,另一頭以伸長大腿後腳趾夾住。採用五指區特產的白竹製成的鼻簫,管身細,音質好,共有4個小孔,可以奏出7個音節,為適應鼻孔運氣吹奏。

鼻簫在黎語稱之為「雖勞」、「屯卡」或「拉里各丹」,並且在民間已傳承千年。因其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它作為傳統竹木器樂,已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16年10月榮耀地登上了中央電視台《中國民歌大會》,得以向世人廣泛展示。

3、盛大的「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的重大節日,因在每年農曆三月三舉行而得名,是預祝山蘭稻穀和狩獵雙豐收的節日,同時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尋找意中人的好日子。此節是為了紀念一對兄妹而設立的。相傳上古洪水時期,有兄妹倆倖存下來,他們為了成家立業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的三月三會合。一年過去了,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刺破了自己的臉,又染上了顔色,變得面目全非,目的是不讓哥哥認出,兩人結合使族種得以延續。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為黎家後人所敬仰,所以「三月三」一直過得很隆重熱鬧,不亞於漢族人歡度春節。

4、山蘭酒

山蘭酒醇被譽之為黎族「茅台」的山蘭酒,是採用黎族所居山區的一種早糯稻——山蘭稻米和黎山特有的植物,運用自然發酵的辦法製成。這種酒是將天然原料裝入壇內,埋到芭蕉樹下經過一年或數載讓其米、糟、葉均稀化為漿液後的成品。

山蘭酒香氣四溢,往往是一家開壇舉寨飄香。同時,它的營養價值極高,一飲消食去滯,二飲愈傷生機,常飲駐顔長壽。黎族婦女生孩子之後,都要喝此酒用以滋補養身,去濕防病。可是由於釀酒的方法傳統,所需時間過長,產量自然不高,只是自給自足,商品化程度相當有限,所以藏在深閨無人識。為此,海南省近年來將科學方法和傳統方法相結合,在山蘭酒的基礎上生產出的「山蘭玉液」,才顯現產品市場化端倪。

5、黎族船形屋

黎族船形茅草屋是黎族同胞最古老的居屋,也是最具其民族特色的傳統住宅。黎語稱之為「布隆亭竿」或「布隆篝巒」。

相傳黎族祖先來到海南,此地荒無人煙,於是將自己渡海用的船隻倒過來,覆蓋在地面上遮風擋雨,勉強居有定所。隨著時間的推移,黎族人便以此為模型建造自己的房屋。由於這種房屋的形象似船,故稱之為船形屋。

圖片:網路

編輯:豆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島徒步 的精彩文章:

聽了Gai的《火鍋底料》才知道,原來火鍋底料還有這麼深的內涵
熬過了寒冬,春天你還不去旅行,是要留著過下一個冬天嗎?

TAG:環島徒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