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投顧來了,機器人理財靠不靠譜

智能投顧來了,機器人理財靠不靠譜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謝瑋 賈國強︱北京報道

編輯:牛綺思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7、8期)

視覺中國

中國經濟在過去10年經歷的高速發展為中國私人財富總量的迅速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16年底,中國私人財富規模約165萬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私人財富市場。隨著國民財富的不斷提高,我國的財富管理市場迎來黃金髮展期。

智能投顧(Robo-Advisor)這一風靡華爾街的創新性金融科技,開始迅速進入主流金融機構的視野,券商、傳統銀行等紛紛試水。比如,美國金融數據分析服務提供商Kensho,其系統可以在2分鐘內解釋下述問題:當三級颶風襲擊佛羅里達時,哪只水泥股的漲幅會最大?蘋果發布新iPhone,哪家供應商股價上漲幅度更大?

然而在2018年2月6日,隨著標普500指數下挫4.1%,美國兩家大型機器人顧問公司Wealthfront Inc.和Betterment LLC的網站崩潰了,成為金融市場人工智慧顧問遭遇的一大挫折。

究竟什麼是智能投顧?它到底能否將傳統金融業推向新的高度?

金融機構爆髮式入局智能投顧

智能投顧又稱機器人理財,可以理解為是利用人工智慧的優勢,結合投資人的風險水平、期望收益以及市場動態,通過演算法和模型完成以往人工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海外智能投顧公司如Bettermen、Wealthfront、Personal Capital、FutureAdvisor等經過幾年發展,已經得到市場的認可。

近兩年,國內智能投顧呈現爆髮式增長。2016年,以招商銀行、廣發證券為代表的銀行和券商等金融機構開始入局智能投顧。比如,長江證券推出「iVatarGO」,光大證券上線「智投魔方」,廣發證券發布「貝塔牛」等。還有工行上線智能投顧「AI投」、招行推出「摩羯智投」、浦發銀行推出「財智機器人」、廣發銀行上線「廣發智投」、興業銀行推出「興業智投」等。

到2017年,又有更多券商上線了智能投顧應用。華泰證券發布了漲樂財富通APP,提出「讓專業世界更簡單」的投資理念;中泰齊富通APP提出要打造智能投資生態圈+全程O2O(線上到線下)服務;銀河證券發布智能交易APP新版本,新增智能客服功能。

與此同時,保險系資金也開始發力智能投顧。2017年6月,安邦保險集團旗下綜合金融平台安邦金融宣布,與璇璣展開戰略合作,聯合開發數字化金融服務「安邦金融&璇璣智能投顧平台」,在金融安全和人工智慧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從理財領域的發展路徑來看,2017年7月,易觀諮詢發布的《人工智慧理財市場報告》指出:中國AI應用處於早期,更加關注對用戶的理解,重點為提升客戶在理財方面的認知能力,建立更健康的投資理念等投資者教育工作。

老話「錢生錢」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投資理財。30年前,中國的老百姓還沒有理財的概念,有了閑錢,首選是自己存入銀行。

即便是成功的智能投顧,背後也離不開人工支持

一邊是金融機構的爭相布局,另一邊是對智能投顧當下進展的質疑之聲:它究竟是推動傳統金融業走向新的高度動力,抑或僅僅只是一個概念?

從政策層面看,2017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聯合起草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對金融機構智能投顧的從業資質作了規定,還規定了金融機構提供智能投顧服務的「勤勉盡責」要領,指明了金融機構防範及處置智能投顧風險的思路。

「很多券商、投行和商業銀行都在開發自己的智能投顧,都希望能給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我們也在全力以赴。」中金財富管理部負責人、董事總經理吳波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金公司等近20家頂級投資機構參投了商湯科技,後者在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方面非常先進,未來會在智能投顧方面做一些探討。

吳波坦言:「目前為止,全世界的FinTech也還沒有特別完美的解決方案,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出來,正在積極地努力。」中金財富服務中心首席投資官、董事總經理邱勁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直言:「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沒有一個投資策略是完全依賴數據、量化引擎的。我們也有所謂的智能投顧體系,但這絕非純粹基於大數據,而是要我們的研究團隊、投資顧問團隊來投資支持。」

他表示,部分在海外比較成功的產品,仍有許多投資顧問在背後支持。截至目前,沒有產品是只依賴數據的成功案例。投資與其他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服務差別非常大,並非市場的每次投資波動都是簡單的歷史重複。要利用人工智慧做投資,需要很多歷史數據,再進行機器學習。

1996年的股民們,去交易大廳看大屏幕上股價滾動,那裡就是人間悲喜劇場。漲的時候會有人鼓掌喝彩,幾個買了同一隻股票的散戶還會在快速拉升的時候有節奏地喊號子。跌的時候大廳里一片愁雲慘霧,一個個靠在座椅上發獃不說話。

智能投顧為何在2017年股市中節節敗退?

另一方面,智能投顧在股票市場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證券市場專業而深奧,既要從政策面分析宏觀新聞,又要從基本面分析公司價值,還要從K線圖研判趨勢。

2018年1月15日,哈工大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HIT-SCIR)稱,即日起開始推出「智能薦股」公眾號,將通過對股市信息的智能分析,每日推薦若干只國內A股市場的股票,並給出每日收益情況以及一段時間內的累計收益情況總結。

據其官方介紹,這一智能薦股服務,是基於HIT-SCIR開展的事件驅動的股票分析與預測技術,通過對國內A股市場的新聞事件信息和股票量價數據進行抽取與表示學習,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完全自動化地給出股票未來走勢的預測,進而推薦若干只潛力股。

不過,到1月28日,這項服務在進行僅兩周之後就被暫停。HIT-SCIR稱,他們將根據用戶的反饋改進股票預測演算法和服務模式。後續,會在取得更高更穩定的預測指標的前提下,擇機以其他形式為用戶提供智能投顧服務。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觀察到,在這一公眾號運行的兩周里,第一周(1月16日—19日)中,16日—18日這3天所推薦股票都跑贏了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滬深300,1月19日跑輸三大指數,這4天的累計收益率為2.97%,也跑贏三大指數;第二周(1月22日—26日),除了1月26日所推薦股票跑贏三大指數外,其餘4天都表現一般,這5天的累計收益率為0.66%,而同期的三大指數累計收益率分別為2.38%、2.36%和2.63%。

除了HIT-SCIR「智能薦股」的短暫服務,早前在網路間更廣泛流傳著一則AlphaGo也被A股打敗的段子,「研發AlphaGo的AlphaBeta旗下的DeepMind團隊發表論文,公開其研發的人工智慧交易系統AlphaStock已經在中國A股市場潛伏交易36個月,在經過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進化後,最終凈值虧損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且凈值波動區間和換手率也呈現飆升趨勢。該團隊最終決定暫停該領域的研究,將重新審視研究框架。」

如果未來人工智慧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那是否意味著人人都能從股市中賺錢呢?

點掌財經執行總裁顧遠洋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目前的智能投顧原理並不難,大部分都是基於歷史數據因子組合回測而來。AlphaGo和國內部分早先做量化模型的機器人都在2017年遇到了一個歷史特有的問題,就是炒股邏輯結構變換。2017年是價值投資元年,白馬股一飛衝天,也是在中國A股歷史上從來不曾見過的事情,而歷史數據方面這塊幾乎是空白。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人工智慧會在2017年股市中節節敗退的主要原因。」

顧遠洋認為,當市場越趨於成熟化,數據越完備的時候,這才是真正人工智慧產品發力的時機。現在全行業都在摸索階段,通過一段時間實操之後,會有更多的升級版智能投顧產品。

此外,也有一些機構人士非常看好,如北京資配易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林認為,在證券投資領域,投資者每天必做的功課就是根據當前市場信息作出決策,因此,利用人工智慧作為輔助,甚至替代人腦作出交易決策,必將成為人工智慧技術同證券投資的融會點,未來將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徹底改變現有的證券投資模式。

當老牌投行變成了「科技公司」

在螞蟻金服財富事業群AI項目總監余鵬博士看來,人工智慧早已不是科技公司的專屬,金融領域都在追趕這一潮流。老牌頂級投行高盛和摩根大通不但宣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更花重金布局以人工智慧為代表新科技。普華永道、摩根大通等機構甚至有了「機器學習主管」這一職位。而從2019年開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考試這一金融行業的「黃金標準」也將引入人工智慧的專業知識。

那麼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財顧問,這事究竟靠不靠譜?

在余鵬看來,這取決於三方面因素,即用戶洞察能力、智能化匹配引擎以及市場洞察能力。

「螞蟻金服目前已經可以通過大數據勾勒出更清晰客觀的用戶畫像,並通過大量樣本的積累和推薦演算法,完成千人千面的匹配推送。至於市場洞察能力,越來越多金融合作夥伴的加入讓其不斷完善成為可能。和很多領域的人工智慧一樣,三大基礎結合最終以機器人形態呈現。」余鵬解釋道。

比如,余鵬介紹,在理財平台螞蟻財富上,有著「財富社區一號女神」稱號的機器人安娜,正在回答理財社區用戶各種刁鑽奇怪的提問,結合過往「學習」的金融知識、經濟報告、貨幣政策、社會事件等,她推演出變化趨勢及概率,反饋給理財用戶建議。

據悉,安娜平均每天回答網友1000多個問題,獲得的滿意度高達93%,是社區里不折不扣的第一大V。可以看到,機器人理財顧問正在讓金融這個專業性強,甚至有點兒枯燥的行當,變得通俗、有趣,也走進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周刊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出生人口、人口出生率雙降,應對老齡化要有緊迫感
「總有一天,比特幣的屍體會從你面前漂過」

TAG: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