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曾不是錢:花色有講究,形狀有講究,唯獨不能買買買
凱風清韻原創內容,歡迎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授權 。
馬上就要過年了,相信很多讀者和小編一樣,已經陷入「搶紅包」的汪洋大海中。
你知道紅包是怎麼來的嗎?古代人拿到紅包是不是也去買買買了呢?
紅包源自漢代,每逢春節前後,我們的祖先們便流行互相贈送一種「銅錢」,慶賀彼此都平安無事,又長了一歲。
這種「銅錢」被叫作「厭勝錢」,又叫「壓勝錢」或「花錢」。
到西漢時期,互贈「厭勝錢」已經非常盛行。這一習俗延續至今,就成了過年發壓歲錢和紅包。
漢代的「紅包」
厭勝錢流傳了兩三千年,文字不外乎是「驅邪降福」「天下太平」「宜子保孫」等吉祥詞語;背面多數是龍鳳、龜蛇、斗劍等克敵制勝的祥和圖案。
今天的紅包上,變成了「恭賀新禧」「花開富貴」「龍鳳呈祥」等現代吉語和圖案,不過「辟邪趨吉」的理念亘古不變。
跟今天的紅包最大的不同是,當時的壓勝錢,不是真的貨幣。
它只是一種形似銅錢的民俗用品,用以避邪或祈求吉祥。除了觀賞和祈福之外,並沒有什麼實際用途。
所以,沒法愉快地買買買嘍。
到了宋代,經濟發達,老百姓更加願意討彩頭,圖個吉利發財,安居樂業。
在當時商市裡常見「祭財神」現象,也叫「拜利市」的禮儀,處處耳聞「討利市」的口彩。比如過年,老人送小孩的壓歲錢;婚慶時送禮金以及店家送買家、店家送乞丐等喜錢,都直呼「利市、利市」討個口彩。
壓勝錢在這時候搖身一變成了方形。上邊有龍馬紋身,據說佩戴在身上能夠驅邪鎮魅。
但重點是,依舊不能拿去買買買。
宋元之後,長輩們終於用真正的銀子來做壓歲錢了!
每逢過年,長輩會用彩繩把銅錢穿起來,編成龍形,放在床腳。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不受傷害。
普通百姓家以這種類似錢幣的物件作為壓歲錢,古代大戶人家發的壓歲錢,可是正兒八經的「金元寶」—金銀錁子。
清代大戶人家的壓歲錢,是實打實的金錠
清朝還盛行用荷包裝散銀當作「押歲荷包」送、賞紅包。
比如乾隆皇帝過年時就會在腰間的荷包里掛上壓歲錢,裡面裝著幾樣不同的金銀寶石,取意辟邪求福。
《紅樓夢》中也有描述,寧國府除夕之夜祭祖後,賈母歸了正座,賈敬、賈赦等領了諸子弟給她行禮。行禮、受禮完成後,又「散壓歲錢、荷包、金銀錁等物」。
《紅樓夢》對紅包禮俗文化的描述非常詳盡,除了壓歲錢外,還有親眷初識時的「見面禮」、生日祝壽的「送壽禮」,尤為講究的是婚慶喜事送的「賀禮」。
那時,送的紅包有三種形式:一是用荷包裝銀錁子或銀錠子;二用「上等封兒」(如同16K大小厚紙粘糊而成的紙袋)裝錢票或裹裝機制幣,以及用「賞封」等紅喜袋裝賞錢;三如果送大禮則先開禮單(或稱稟帖)送給受禮人過目、選擇。
明清時期「交子」「銀元票」等紙幣出現,尤其是小額的「紅紙零票」面世,更有助於紅包的流行。同時也相應出現了用紙張製成的封袋,跟現代的紅包更為接近了。
和現在類似的「紅包」出現在民國時期,當時人們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有條件的人家,若是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則是一枚大洋,象徵「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民國初年的紅包
紅包能傳承到今天,除了因為我國出現了幾大經濟發達貿易興旺的朝代外,最重要的是它寓意著祝福,比起買買買而言,這是更寶貴的精神寄託,正是這種美好的禮俗文化讓它能夠源遠流長。
※聽取網路蛙聲一片:為什麼日本會設計出這隻離群索居的孤獨小青蛙?
※納粹電影最後的瘋狂:這部篡改歷史的電影,腳本竟來自猶太文學家
TAG:凱風清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