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一部純粹關於情感的電影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一部純粹關於情感的電影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靈魂的感應和惺惺相惜

這是一部純粹關於情感的電影,「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沒有劇情」,它講述的是「一些難以名狀的不合理的感覺、預感及各種關係」。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該片中彙集了心靈感應、預感、直覺、夢幻、偶遇、宿命等幾乎所有的神秘主義元素,是他作品中最為感性、細膩、敏感、唯美,以及最為心靈化的一部,其中同樣彙集了他標誌性的孤獨、焦慮和悲傷。他說這部影片適合對片中所述那類情感敏感的人看,從它得到的回應來看,這一類敏感的人,和他有心靈感應的人,絕對不是少數。

這世界上是否會有兩個同名同姓、並且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他們生活在地球上兩個不同的地方,兩人都彼此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卻有依稀的心靈感應?波蘭的維羅尼卡有一天突然對父親說:我總覺得這世界上不光我一個人活著。父親說,那當然。其實他不知道她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兩個維羅尼卡一個在波蘭,一個在法國,都熱愛音樂,她們有一天僅在華沙充滿政治氣氛的廣場上擦肩而過,法國的維羅尼卡上了有軌電車,兩人在剎那間有一個驚訝而短暫的對視,但她們都來不及反應就錯開了,法國的維羅尼卡用手中的相機,拍下了波蘭的維羅尼卡,拍下了另一個自己,這種神秘色彩,包括《機遇之歌》中的趕火車,《殺誡》中律師在案發前先後和殺人犯、被害人在無意中相遇,都表達了導演對於命運的探尋,它不可觸摸,卻又在冥冥之中左右著人的生命。

波蘭的維羅尼卡死在了舞台上,《神曲》天堂篇中《邁向天堂之歌》的高音部分殺死了她,因為她有先天性心臟病,唱歌對她來說其實是冒著生命危險,但她一方面有著令專家嘆服的美妙音色,最主要的,是她喜歡,她唱歌時臉向上仰著,一副幸福投入的神情,像是受到了上帝的召喚,她的歌聲猶如天籟。音樂點燃了她的生命。她死得突然,卻毫無痛苦和遺憾。在她入土下葬的時候,法國的維羅尼卡卻正在床上和情人享受生命的激情,她心裡隱隱地聽到了歌聲,驚然從床上坐起來,此後她總是感到莫名的孤獨和憂傷。她對父親說:「我有種奇怪的感覺,覺得自己孤零零的。」父親說:「那是因為有人從你生命中消失了。」

法國的維羅尼卡經常面臨選擇:是否該同波蘭的維羅尼卡走一樣的路,「是該向藝術的知覺和藝術本身的緊張屈服,還是向愛及跟愛有關的一切屈服」。她沒有選擇唱歌(迴避了生命危險),而是選擇當了一名小學音樂老師(也迴避了自己的藝術理想);她沒有選擇愛,而是選擇了性,她在不同男人之間的性漂泊,有著《愛誡》中瑪格達的影子,這兩個女人的靈與肉、愛與性,都始終沒有得到統一。羅洛·梅說:「焦慮藉以表現自己的一個領域就是在性慾中和對同伴的選擇中。在我們的時代里,性常常被用來服務於安全:這是克服自己的情感冷漠和孤獨的最便利的方式」,他指出,這種方式會使性越來越非人化,其作用十分有限而短暫,最終結果是增加人的疏遠感和無價值感,使人更加焦慮。法國的維羅尼卡和瑪格達,都沒有在性中獲得她們需要的安全感。

片中神奇美麗的木偶是導演的一個隱喻,木偶也有雙重生命,那就是木偶和它的牽線人,兩者合為一體,則產生了真正的生命,木偶被賦予了靈魂,可以隨著音樂起舞,可以表達情緒和憂傷。我們每個人的後面是否都藏著一個神秘的、看不見的牽線人?結尾那個和法國的維羅尼卡上了床的木偶師,照著維羅尼卡的形象做了兩個木偶,維羅尼卡問她為什麼要做兩個,他說一個會在表演中磨損,當一個木偶無法繼續表演時,另一個可以作為替補。在世的生命也會有磨損,甚至突然消失。波蘭的維羅尼卡磨損掉以後,法國的維羅尼卡就開始替補她的生命,但這種替補不是重複和延續,不是生命的簡單接力,而是被喚醒了對生命的渴望和激情。她從木偶身上照見了自己的憂傷——她和他上床,原是為了在他身上尋找些什麼,看他的手到底能牽動自己身上的哪些東西,結果是,他只牽動了她的性感,牽動了她肉體的呻吟,沒有牽動她的靈魂,所以她黯然離去。她最後停留在父親屋前的一棵大樹旁,用手撫摸著它紋理班駁滄桑的樹皮,陷入了對生命的沉思……

基耶斯洛夫斯基借用「雙重生命」這一神秘概a念,表達了人的孤獨——孤獨是他電影中人物典型的存在狀態,同時也表達了他悉心追求和嚮往的孤獨者之間靈魂的感應和溝通。排除其中的神秘元素,兩個維羅尼卡的故事,其實就是孤獨者的形影相弔,是個體自己與自己心靈的對話,是一種生命的內省,是對和自己惺惺相惜的另一個靈魂的盼望。基耶斯洛夫斯基用這部影片,為每一個孤獨者造影,讓我們相信有另一個我的存在,有另一個我的陪伴,我們的生命並不孤單。

影片中還隱含著基耶斯洛夫斯基對祖國的深情回望。從這部影片開始,他的事業重心從波蘭轉向法國,他說:「我對波蘭的愛跟老夫老妻有點像,兩口子彼此都很了解,?有點厭煩對方,但只要其中一個人去世了,另一個也隨之而去」,他和祖國波蘭也構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雙重生命」。

影片中依然不乏神秘主義的細節元素:《十誡》中「永在的旁觀者」,從本片開始,一直到「三色」系列,每部電影中,又都會出現一個同樣與故事情節毫無關聯的老婦人,她總是吃力地彎著腰,想要把手中的瓶子放進垃圾桶里。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衰老,我們終有一天,會連把瓶子放進垃圾桶的力氣都沒有」,其中包含著他對生命的感喟。維羅尼卡手中把玩的水晶球,在鏡頭中屢次出現,它似乎象徵著生命的美麗與脆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汽車交通科技 的精彩文章:

TAG:汽車交通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