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月廿六割年肉

臘月廿六割年肉

臘月廿六割年肉

文/01一線

轉眼又到了農曆的臘月小年,每年的這個時候,過去鄉下便迎來鄉民們忙碌的過年殺豬季。一來慶祝新年,招待親朋好友,二來可以腌成臘肉,改善一年的生活。殺年豬一般在臘月小年打掃完灰左右的臘月二十六、七進行,也有提前至二十五的。過去,農家生活很苦,一年難得吃幾次肉。平日餵豬攢糞,年底豬也肥了,加上過年,便將豬殺掉,補償一年付出的勞動。那時,鄉下備年貨時十分節儉,能不花錢的盡量不花,以節省下來充做來年的生產資金。過年下酒的菜除了雞、鴨、魚和少許的牛肉以外,豬肉是主要的盤活菜,而調劑節日生活上的副食品,首推豆腐。咽茶的除了市面上能買到的少許的狀元紅、蘭花根、餅乾以外,大多是自家產的干炒花生、豆子、紅薯乾和糖爆米等。

殺年豬是我國過去的傳統年俗。平時殺豬家裡人一時半會吃不完,一般都是賣了換錢花。惟獨過年歡度春節是個例外,進了臘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為過年包餃子、做菜準備肉料,民間謂之「殺年豬」。然後有割年肉的說法,我吉安老家通說捉肉。北方童謠中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月就是年」,我們吉安的童謠是這麼說:「二十六,去捉肉,三十晚上溫(燉)鍋肉。」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盼望殺年豬吃肉的心情。那時候,過年最看重吃的,特喜歡大魚大肉。可是,一般人家只割五、六斤,富裕的人家才割十多斤大肉過年。這大肉便是鄉村的重頭戲。鄉下流行著「有了豬頭,年貨不愁」、「過年殺頭豬,肝腸肚肺樣樣有」等俗語。

快到過年的時候,按照農村風俗人們會把自家養的豬殺了,然後邀請親戚朋友到家裡來吃飯。

臘月二十六清晨,隨著一陣鞭炮聲,臘月豬的第一聲嚎叫就通曉了整個村子。過年氣氛於是變得濃厚起來了,可謂應驗了「豬怕過年」的俚語。殺豬現場來了好些人,有的是來看熱門的,但多半是前來捉肉的。那天凌晨,在母親的催促了,我也起早跟了過去。過年殺豬,是我在小時候看到的最忙碌的景象。

東家早已準備好了屠宰的場面,兩條板凳,一張梯子,一隻木盆,一隻桶,旁邊還準備了一張門板當割肉檯面。豬經屠宰後,要抬在梯子上做清洗、清理、分割。接著,兩半豬肉下架到門板上,屠夫便要對各家預訂的塊頭和數量做割肉動作。殺年豬時,鄉村充滿了節前的歡樂。一戶殺豬,幾乎全村人趕來圍觀,孩童更為興奮。由於是年豬,豬的東家大都將豬血留做食用,鄉下稱為「接豬血」。因為是留做自家食用,接豬血也有一定講究。首先在木盆里放少許清水、食鹽,屠刀抽出後讓血稍流一會兒再接。這樣接下的豬血乾淨,凝固得快,開水煮後血塊中呈蜂窩狀,有咬勁,好吃。接下豬血,要把殺下的豬用開水浸泡一會後進行快節奏的劈毛。人們在歡樂的氣氛中,看屠夫鼓氣、開膛、劈毛。而屠夫也格外賣弄精神,一邊說笑,一邊操作。干到興奮處,隨手把豬尾巴、豬尿泡割下來,丟給孩子們圍觀,示意讓他們燒烤著吃。東家不僅不會嗔怪,甚至還要白搭柴草。雖說殺年豬是為自家食用,但一般人家只留半扇豬肉,另半扇則略低於市價,分給殺不起年豬的親戚鄰舍。自己留的半扇,割下年節時所需,剩餘的肉暫時裹好存放,也就是往裡面撒少許鹽,以防變質。這樣處理後,存放在閑屋裡,春節時需要則割下一塊,不需用則待節後腌制,供平日食用。

那個時候,殺豬在農家算是一件大事,因為一般人家每年也就只有一兩次,幾乎相當於過節。而對於殺年豬,東家更是不會隨意請個屠夫。先是挑選吉日,再挑選一個殺豬有經驗的屠夫,預意來年餵豬順利。其次,還要找些體大有力的幫手來拽豬耳朵,抓豬尾巴,示意這家女主人來年繼續喂大肥豬。再就是燒香,在殺年豬時,要燒三柱香一疊紙,打發那些孤朋野鬼,不要來搔擾正常殺豬。當年豬嗚呼時,女主人要即時把準備好的紙錢,在豬的刀口處粘上豬血放到豬圈上,表示下一年養豬紅火。鄉村都有一些擅長殺豬的人,由他們「掌刀」,不僅幹得乾淨麻利,而且不會「糟踐」(浪費)有用的東西,把豬的肉和頭、蹄、下水(內臟)、血、骨頭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條,分門別類,各持其用,拿民間的話說是「能多殺出來五斤肉」。當然,請這些殺豬的「把式」也要給一定的報酬,通常是把頭、蹄、下水中的一部分贈送其為酬資,殺豬者也並不推辭,因為這是約定俗成的慣例。那年代,屠夫忙,地位高,也很辛苦。起早摸黑忙殺豬割肉的事情。這天,當屠夫檢視主人家把屠宰現場布置利落後,熟能生巧的他,撈鉤一伸,鎖豬喉,使勁一拽,豬出欄。豬在掙扎倒地後,眾人一齊摁倒,抬上板凳放血,豬慢慢就斷送了生命。

我的老家過年殺豬也是看成是一件隆重的事情。主人要取出豬頭來祭祀,之後還要準備年豬飯。請親朋好友一起慶賀。因為要賣錢,加上肝腸肚肺耳等大多要用來置辦過年下酒的碟菜,故而擺在桌上吃的多半是豬的內臟、血旺和少許的塊頭炒肉。諸如:炒豬肝、燒血旺、回鍋肉、紅燒肉等等。年豬飯里有道「心肺湯」是必上桌的。我們就把這種聚會叫做吃「殺豬飯」。既然是約定俗成,大家也就不怨尤。常常是客人們主動給主人敬酒,祝賀來年繼續殺大肥豬,發大財,吃到中途,大家相互比酒猜拳,輸家必須喝酒吃肉等互動節目,使全場氣氛異常活躍,整個場面洋溢著大家一年辛苦後滿足的歡聲笑語。隨後,東家會熏臘肉、灌香腸、燒豬蹄等等,為春節做準備。為了防止腐爛、人們會把它掛在通風的地方,直到吃完。至今,我還好懷念那段時光。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屠夫礙於臉面一般是不收工錢的,但他會挑檢幾塊上好的豬肉切下,東家自然會意,一般是給他幾斤肉作報酬。據說豬腦子吃了補腦,一些屠夫便在解剖豬的時候,起先就將那溫熱的腦髓給吃了,這場景卻讓小時候的我驚訝。當然,屠夫經辦殺豬這一行,久而久之,他家的肉吃不完,還經常吃上新鮮的肉,百忙中,也就不會去做臘肉了。俗話說,人心不古。隨著市場意識和人情世故的放開,屠夫便開始變得不拿主人家的肉,而改作要工錢了。再到後來,賣家乾脆將整頭豬批發給屠夫,讓他殺豬與銷售一條龍承包下來。這樣自然殺豬飯免了,屠夫也更加專業化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豬市還沒有完全放開,屠宰還得有大隊長批准,所以市面交易的豬肉並不多。加上那時家家都基本上會養豬,市場需求量小。我家也年年有豬出欄,逢年過節殺豬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先也是置辦過幾次年豬飯,後來風氣變了,不大面積請客,但小範圍的至親報信還是要的。對於沒來的至親,父母親會吩咐我們帶肉送上門去,這事當然樂意,因為這給我們有一次做客的機會。除了送親戚的,現成吃新鮮的,剩下的豬肉就整缸腌制,做成臘肉掛在牆上,曬出黃油後就用報紙包住,收藏起來用於日常和過年過節吃,更是早春和三五清黃不接時月桌上的一道佳肴。那時,臘肉是最好的下酒下飯菜,還不能大口大口的吃。因為太珍貴,只能細細的品嘗那腌制和曬過的味道。我還清晰的記得曬臘肉的場景,這一刀刀豬肉掛在向陽牆上,時間久了,滋滋冒油,貼耳都能聽到細細的爆油聲音,有時忍耐不住,還會伸嘴去舔一舔。哪家飯籈飄出蒸臘肉的香味,那絕對是小孩的致命誘惑。往往筷子停下來,兩眼直勾勾看著父親。那個時期的臘肉要供過蒔田甚至更遠的五月三荒時節。

我八二年上大一回來,家裡過年殺過一頭豬,除了留用和送客人外,留下了一大半拖到附近七八華里的夏家圩場上叫賣。臘月的清晨北風呼叫,我隨父親和兩個哥哥一道擺好攤位,我裹著大學為我捐贈的一件軍大衣,定價七毛一分錢一斤的肉,我在那負責算錢數錢,那滋味很快驅除了心中的寒冷。我家人口多,隨著我們的長大成年,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飼料餵豬和大規模的飼養生豬開始興盛起來,家家養豬的習俗漸漸成為了歷史。豬欄基本都變成了牛欄,我因為上大學,也從此告別了起初由母親吩咐,後來也自主興乾的沒日沒夜劈草填豬欄,找豬草、煮豬食和餵豬的家務事兒。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豬肉為什麼好吃,當然,除了人們的空肚缺乏油水外,生豬喂的全是米糠野菜,既環保安全,還因我們太多的勞動付出,辛苦當中湧現出來的肉香。如今,沒有年豬此起彼伏的嚎叫,村莊表面看似乎整潔乾淨了,但其實帶給人們的並不安寧。人心除了浮噪,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良田和飲水資源已遠不如初了。水不清,不見魚歡,人不真,不見心歡。

俱往矣,天時人心在轉變,但願能變得心裡充實,生命年豐。農曆小年一過,意味著離年越來越近了,真正忙年的日子開始了。所以每一天都是掰著手指頭過。如今,雖然過年的「年味」貼近,但年豬的氣象不再,過去臘月二十六集眾割年肉和吃年豬飯的習俗不再重現,從前的年味早已封存在記憶中。農村也跟著時代的車輪在發生變化,只是不知道這種變化,是進步呢,抑或是失落。

(於2018.2.2夜,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羅余作,男,漢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網路與信息管理師,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著名科技工作者。1982年考入江西工業大學(今南昌大學)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自動化專業學習。1986年7月畢業並榮獲工學學士,8月聽從國家分配參加工作後,長期從事設備技術、企業管理、網路與信息技術。現任某央企信息部門主任,吉安市製造業信息化指導專家。個人辭條列入大型文獻《走進大家》、《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錄》等大型文獻。目前系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中國作家(交流)協會等十多個學會會員;系全國科監委行業發展戰略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品牌委行業調查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科技創新品牌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區域理事長、專家團成員。

日常愛好探索寫作攝影,作品主要有專業論著、科技論文、講義(課件)、調研報告、案例、QC成果、創新成果,文學雜文、小說、評論、散文、遊記、詩詞、格言、評論、新聞及攝影。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交流會議和網路媒體上發表論文50餘篇。在報紙書刊、文學期刊、大型文獻和書籍媒體發表新文學作品300餘篇。在自媒體和文學網發表作品500餘篇。在專業領域,曾多個年度榮獲「江西省青工雙增雙節建功賽先進個人」、「江西省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卓越推進者」、「江西省企業信息化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十多項科技和創新成果、技術改正重大成果榮獲省部級和市級表彰。在文學領域,50多篇作品應邀參賽獲獎,曾榮獲 「中國詩詞名家」、「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和「當代百強才子」等榮譽的稱號。

作者自述:我的業餘只想靜守自己的內心,做歲月里的寧靜人。起名「01一線」網路昵稱,故名我是一線的設備技術、網路與信息化工作者。平時喜歡隨筆寫點人生經歷和感悟文字,用以調理白天強於工科的頭腦。

記得在我40歲生日那天,一位朋友給我發過一條簡訊:「你,一口氣在人生的跑道上跑了N圈。今天,又到了起跑點。累了吧?休息一下吧。明天你又將開始新的一圈。而我,將一如既往的站在跑道邊為你吶喊助威。」我回復朋友說:人生是一場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經歷,無論悲喜,都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時,即使青春不再,年華已逝,也終究會遇見最美的自己。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降生人世,我們就坐上了生命的時光列車。如果按生命83年計,我們的人生時光也就只有3萬天。可是,仔細想想,我們會發現,這些日子,我們沒有多少是屬於自己的豪邁之行。

感念之餘,我回顧了過去,檢討了自己。認定了兩點體會:一是要把人生奉獻給那些永恆不變的事物,因為生命的偉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費在比本身壽命更為長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決心為年歲增添生命,因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東西,做出最佳行為的人,生活得最豐富。

01一線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01一線 的精彩文章:

TAG:01一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