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負荷試驗 容量反應性
「就像我們去喂一個哭鬧的嬰兒,這種需求一旦被滿足,嬰兒會很快的表現出來。這種方式被我們簡單的用來評價嬰兒是不是渴了餓了。而如果嬰兒仍然持續的哭鬧,我們將會尋找其他導致嬰兒不適的原因。」
這是JL Vincent2006年ccm《Fluid challenge revisited》打的一個比喻。
回顧一下基礎:
容量負荷試驗(Fluid challenge /fc):
a、是臨床通過快輸注液體,檢驗患者心臟前負荷儲備的方法。
b、檢驗患者是否能從,進一步增加血管內容量(補液)中獲益(增加每博量sv)。
c、以最小的液體量,獲取上述答案,以減少過多輸液的風險。
(這裡的指標是每博量sv,不是心輸出量,因為心率的影響並不是容量反應性最直接的結果)
容量反應性(陽性):10~15分鐘靜脈給予500ml晶體液後,每博量(sv)增加10~15%(並沒有統一標準的定義,這裡引用Paul Marik的說法)
(這裡沒有血壓,沒有尿量,沒有心率,沒有乳酸......,如果以這些非sv的指標判定,將會存在很多的假設條件。甚至常說的以「心輸出量」增加判定容量反應性,默認的條件是心率不變。)
引申出來的問題是:
fc需要回答、也只能回答一個問題:心臟能不能把「提高心臟前負荷的液體」有效轉化成每博量或心輸出量。
A、做fc就要有結果,陰性/陽性
(所以fc一定做到位。不能因為無效實施,而得不到或者錯誤結果:陰性/陽性。經常臨床做fc但仍不能回答到底有沒有容量反應性,而重複實施fc導致液體過負荷。)
fc需要給予足夠的容量和速度,來增加右室舒張末容積(rvedv),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影響心功能曲線。如果fc的容量和速度,不足以影響rvedv,sv將不會改變,而導致fc假陰性的結果。
(這裡選取的右心前負荷指標是rvedv,不是cvp,cvp並非右心前負荷的直接壓力指標(應該是跨室壁壓)。)
因為靜脈容量直接影響的是右心,右心的壓力容積曲線與左心是有很大區別。
曲線左側rvedv的上升對應跨室壁壓的上升很小,曲線右側跨室壁壓上升對應rvedv上升很小。
這也就意味著曲線左側rvedv敏感性較好,曲線右側跨室壁壓敏感性較好。
所以對於判斷容量反應性而言,我們把容積指標作為試驗指標,把壓力指標作為限制/安全指標。
(早在1990年Reuse C,Vincent JL,Pinsky MR.在ches 發文《Measurements of right ventricular volumes during fluid challenge.》說過這個問題)
(理論上在曲線右側,高壓情況下,其實也很難通過輸液再去大幅度改變rvedv)
理論的fc過程:
加快輸液速度和量~增加局部靜脈壓力~增加與cvp差~增加輸液迴流至右心的容量~增加rvedv~~......評估左心sv變化
(與常規補液/輸液所提高的平均體循環充盈壓不同,這裡是局部靜脈壓力)
a、需要足夠的輸液流量以加強fc的有效性
b、以同樣輸液流速實施,cvp增高患者,會因為輸液局部壓力與cvp壓差下降,導致所輸液體分散到各容量血管而使容量反應性結果假陰性
B、fc只能回答一個問題:心臟能不能把「提高心臟前負荷的液體」有效轉化成每博量或心輸出量。
a、cf不能回答,是不是休克。
(休克的判斷依然是三個窗口一個指標)
b、fc不能回答,是何種類型的休克。
(休克類型的判斷依然需要整合各個血流動力學指標)
c、fc不能回答,是不是需要提高心輸出量。
(流量需求的判斷依然需要整合各個血流動力學指標)
所以fc之前需要回答:是休克么?是什麼類型休克?需要提高心輸出量么?
(當然,fc的目標還可能是非休克患者:嘗試消除機體代償反應如:心率增快)
之所以談容量,容量負荷試驗,容量反應性;依然是懷著對液體的敬畏:「液體猛如虎」!
借用P. E. Marik的一段話:與低血容量的抗爭伴隨著人類幾千年的進化(心動過速、血管收縮、體液的重新分布);然而,容量過負荷這種近40年逐漸增多的醫源性現象,人體的反應顯然乏力。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擁有自主價值觀的重要性
※相信嗎?你可以掌控生活中90%的問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