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體是最重要的,健康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禮物

身體是最重要的,健康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禮物

臨近新年,中年人、保溫杯、枸杞、紅棗、山藥等有關養生的辭彙,掀起一陣陣的討論潮。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到,那些十年前還熬夜通宵吃燒烤的年輕人,如今陸續開始關注起養生信息。其實,並不是中老年人才需要養生,年輕人甚至剛出生的孩童,同樣需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學習並踐行相關養生知識和經驗。

我們根據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話題,挑選出其中十個廣受好評、實用性強的養生信息,集成一版濃縮型的養生寶典,希望能為您的健康生活提供指導和幫助。

1. 早餐:「挑三減四」營養足

生活中,不少上班族為節省時間,選擇不吃早餐或隨便吃兩口麵包零食應付。殊不知,長期如此,不僅傷害腸胃,還極易引起膽結石,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此外,長期拿油炸食物、零食等當早餐,邊走邊吃早餐等習慣,同樣對身體健康不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強調:營養充足的早餐應包括穀類、動物性食物(肉類、蛋)、奶及奶製品、蔬菜和水果等4類食物。如果能做到「挑三減四」,多「挑」一些有助健康的食物,「減」掉一些不利健康的食物,那就是一份很營養的早餐了。一「挑」粗糧;二「挑」低脂肪的高蛋白質食物;三「挑」新鮮的蔬菜水果。一「減」油條、油餅、蛋黃派、餅乾、速食麵、起酥麵包、點心等添加了很多油脂的精製穀物;二「減」油煎雞蛋、培根、火腿、煎牛排、炸雞腿(漢堡)等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三「減」腌制蔬菜、鹹菜、榨菜、醬菜等高鹽食物;四「減」果蔬飲料、牛奶飲料、酸奶飲料等各色飲料。

2.睡眠:「解析密碼」助安睡

中國睡眠協會曾有相關調查數據顯示,56.9%的公眾表示生活壓力令睡眠受到影響,49.9%的國人起床後有疲憊感,14%的國人凌晨12點尚未睡覺,15%的國人入睡困難。失眠容易讓人第二天出現精神恍惚、反應遲鈍等問題。長期失眠,更會引發人體記憶力衰退、生物鐘紊亂及內分泌失調,嚴重者甚至導致各種疾病。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改善睡眠:1.入睡前平躺在床上,緩慢地深呼吸10分鐘,有助於降低心率和血壓,讓人體得到鎮靜。心緒煩亂時,可以冥想呼吸8—10分鐘。2.睡前2—3小時,不飲酒不吃東西。3.入睡前和睡眠時暴露於光線之下,褪黑激素分泌會受到抑制,進而影響睡眠質量。若窗戶漏光或習慣睡懶覺,可安裝遮光窗帘。如果休息空間無法做到完全遮光,也可選擇戴眼罩睡覺。4.可以吃一些助眠食物如香蕉、牛奶、櫻桃等。

3.補鈣:走出誤區巧吸收

人體中99%的鈣質存在骨骼和牙齒中,支持人體的運動和咀嚼能力。小時候長個要補鈣,長大後減緩鈣流失要補鈣,老了預防骨質疏鬆要補鈣,補鈣問題伴隨人的一生。身體缺鈣就要補鈣,但不少人補鈣時卻存在補鈣越多越好、喝骨頭湯補鈣、喝飲料不影響補鈣等誤區。

專家表示,補鈣其實並不一定要吃鈣片,日常生活中只要合理安排膳食,注意均衡營養,也能達到很好的補鈣效果。比如生活中含鈣高的食物有燕麥、芸豆、榛子、牛奶、芝麻醬、海帶和蝦皮、豆製品、雪裡蕻、小白菜、油菜等,可以多吃。

皮膚在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下,可以自身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幫助我們身體吸收和利用鈣。保證每天在陽光下活動20分鐘以上,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為了更好地促進骨骼對鈣的利用,可通過慢跑、太極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對骨骼進行刺激。

4.出汗:探究內因防病發

有些人,即使靜靜端坐未做劇烈運動,仍舊汗如雨下;有些人,額頭、鼻子、頸部、胸口、手腳心等部位極易出汗;有些人,晚上睡覺才流汗,醒後汗止……這些不正常的出汗情況,有可能是氣虛、肝火旺、脾胃失和、內分泌失調等問題的反射,也可能由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等疾病引發。

多汗的人應適當吃一些能夠補充身體水分的食材,多吃養陰清熱生津的食材,如蓮子、百合、玉竹、麥冬、石斛、銀耳、雪梨等。

可以有針對性地服用一些中藥來改善異常出汗癥狀。氣血不均衡引起的半身出汗可以用小柴胡和桂枝湯一起煎熬成柴貴湯,可疏肝解郁,調和營衛。治療更年期汗多,可服用當歸六黃湯,即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一起用水煎服,可清熱、補氣、養血、舒肝。腫瘤患者化療後傷氣陰,容易出汗,可用生脈飲加牡蠣散。

5.上火:分類對證才能降

生活中不少人很容易「上火」,出現引發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癥狀,嚴重時人體免疫力下降,疾病乃生。很多人不知道,這「火」不僅分「實火」和「虛火」,還有根據臟腑辨證又可以分為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腎火,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特徵和「降火」方法。

實火的人容易出現亢奮、頭痛、目赤、渴喜冷飲、煩躁、腹脹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干、鼻出血等癥狀,建議採用苦寒制火、清熱解毒、瀉實敗火的原則和方法。常用中成藥有三黃片、黃連上清丸、牛黃清胃丸、清熱解毒口服液等。

虛火常伴反覆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盜汗等癥狀。根據病機不同,一般將虛火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氣虛內熱)兩種證型。陰虛火旺治療時應以生津養血、滋陰降火為原則,常用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氣虛火旺者治療時應以補中益氣、甘溫除熱為原則,建議就醫後使用湯藥調理,常用中成藥主要是補中益氣丸等。

6.蹺腿:小心形成「高低肩」

現實生活中,不論是公交車、地鐵上、辦公樓里,隨處可見坐著蹺二郎腿的人。其中除了成年人,一些孩子也有樣學樣地蹺起了二郎腿。殊不知,這個動作背後潛藏著不小的健康隱患。

專家表示,短時間蹺二郎腿,只要不超過十分鐘,一般都不會導致太多的健康問題。此外,若因為禮儀等原因需要搭腿,可以兩條腿輪流來。但是,原本就有下肢靜脈曲張、腰背不適、深靜脈血栓等問題的人,最好不要蹺二郎腿。

長期長時間蹺二郎腿不僅會出現下肢麻木,腰背酸疼等問題,還容易導致脊椎變形,甚至可能引發靜脈曲張,加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病情。對於正處於骨骼發育期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容易形成高低肩。

對已養成蹺二郎腿習慣的人,當一坐下來就想蹺二郎腿時,就站起來走走,等坐下時,可以雙腳一開一合抖動,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同時要注意保持正確的坐姿並放鬆,讓身體氣血自然流動,慢慢就能改過來了。

7.香蕉:巧辨黑斑識美味

香蕉富含鉀和鎂,鉀能防止血壓上升及肌肉痙攣,可平衡鈉的不良作用,並促進細胞及組織生長;鎂則具有消除疲勞的效果。此外,香蕉有促進腸胃蠕動,潤腸通便,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助消化和滋補的作用。但體質偏虛寒者、空腹的人、腎炎患者、關節炎和糖尿病患者等幾類人群不適合吃香蕉。

買香蕉時,大多數人喜歡挑色澤金黃,看起來賣相好又新鮮的香蕉。有時如果香蕉皮上多幾個黑色斑點,都可能會讓消費者敬而遠之。不少人覺得,這是香蕉壞掉的標誌,便不敢再吃。專家表示,香蕉皮上的黑點是香蕉愈發成熟的標誌,此時的香蕉糖分更高、香氣也更濃,吃起來更加美味有營養。不過,當黑色斑點十分密集且剝開香蕉皮後果肉呈現黑褐色時,此時的香蕉可能已過度成熟至開始腐爛,建議不要食用。

8.食果:蒸煮熟吃可食療

水果雖然營養豐富,但寒涼的特性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些脾胃虛寒、體質較弱的人吃了不但不容易消化吸收,還可能腹瀉。其實日常生活中,梨、蘋果、香蕉、山楂、紅棗、柚子等水果可以蒸煮熟了吃,不但寒性能減弱,還能使食療效果加倍,更有養生功效。

為減少水果在加熱過程中營養物質的流失,建議以蒸和隔水燉為主。如果選擇水煮的方式,為防止燉後的湯變得比較酸,應減少加水的量,如果加糖也應控制量。

這些水果蒸熟煮熟後的好處是膳食纖維被軟化,水果變得柔軟,非常適合那些胃腸功能比較弱、牙齒咀嚼能力有限以及不方便吃生冷食物的人。

川貝冰糖蒸梨:具有止咳化痰潤肺功效;蘋果蒸著吃:止瀉降「三高」;紅棗蒸雞蛋:健脾胃養肝腎;熱燉柚子:化痰降火助消化;冰糖山楂:健脾開胃活血化痰。

9.加糖:功效不同要區分

紅糖、白糖、冰糖等不同顏色、狀態的糖,有溫性、涼性的區分,適用於不同人群及不同疾病。食用時,若不加以區分,不但起不到作用,還可能會適得其反。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紅糖性溫、味甘、入脾,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

白糖性平,味甘,潤肺生津、補中益氣、清熱燥濕、化痰止咳、解毒醒酒、降濁怡神;可用於治療中虛脘痛、脾虛泄瀉、肺燥咳嗽、口乾燥渴以及腳氣、疥瘡、鹽滷中毒、陰囊濕疹等病症。此外,白糖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中醫認為冰糖具有潤肺、止咳、清痰、祛煩消渴、清熱降濁、養陰生津、止汗解毒等功能,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肺熱咳嗽、咯痰帶血、陰虛久咳、口燥咽干、咽喉腫痛、小兒盜汗、風火牙痛等病症。

10. 吃「苦」:過量食用傷脾胃

從中醫角度講,苦味食物皆屬於寒涼性質,具有清熱瀉火、祛暑燥濕、生津開胃的功效,特別適合在炎熱的夏季食用。苦味食物能通過其補氣固腎、健脾燥濕的作用,達到平衡機體功能的目的。現代研究證明,苦味食物多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人體十分必需的物質,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除煩、健胃等功效。

吃「苦」也要適度,過多食用或食用苦味過重的食物,可能會損傷脾胃,引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對脾胃虛寒者來說,吃「苦」可能出現腹脹腹痛,甚至嘔吐、腹瀉等癥狀;對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的患者也不宜食用苦寒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學齡前兒童為純陽之體,胃常有餘,脾常不足,不宜過食;孕婦應慎食苦味食物,例如苦瓜內含有奎寧,食用過量會刺激子宮收縮,可能造成流產。

這個春節,太醫苑希望這個寶典能給你帶來幫助,健健康康無憂過新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醫苑 的精彩文章:

冬季養生誤區:這些小小的行為會給身體帶來大毛病
女性在春節最容易出現的老毛病,你都知道怎麼應付了嗎

TAG:太醫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