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年「大掃塵」除舊迎新,拔不祥

小年「大掃塵」除舊迎新,拔不祥

今天,臘月二十四,

小編有必要提醒各位:

「二十四掃塵日,

今天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

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物件。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小年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情感願望,此習俗向人們傳遞著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也反映了中國人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驅除病疫,祈求安康,這就是掃塵的意義

「臘月二十四掃塵這件事,也有傳說」

今天「掃塵日」也是有規矩的

打掃要輕拿輕放

打掃要面面俱到

打掃最好用祝掃帚

打掃時最好男女分工

打掃要人人參與

當然,「掃塵」不光有規矩,還有規律

紗窗

把廢報紙用抹布打濕,粘在紗窗的背面,五分鐘後將紗窗上的報紙取下,你會發現潮濕的報紙上粘滿了紗窗上的灰塵污漬。用這種辦法,省時又省力!

地板

假如廚房地板有油垢,拖地前不妨在拖把上倒入一些醋,這樣就能輕鬆除掉油垢!

地板縫隙

可將舊報紙剪碎,加入適量明礬,用清水或米湯煮成糊狀,用小刀將其嵌入裂縫中,並抹平,干後會非常牢固。再塗以同種顏色的油漆,傢具或地板就能恢複本來面目。

瓷磚接縫處

擠適量牙膏在刷子上,縱向刷洗瓷磚接縫處,就能把污垢清除乾淨。然後把蠟燭塗抹在接縫處,縱向橫向分別塗一遍,讓蠟燭的厚度與瓷磚厚度持平,以後地板接縫很難再堆積污垢了。

冰箱

如果家裡的冰箱和電飯鍋是白色的,長期使用後如果變黃了,可以在清洗時擠些牙膏輕輕擦洗,這樣就會變得潔白光亮。

飲水機

將飲水機中的水放完,加入白醋後再加入少量的水,然後加熱十分鐘,最後把醋從放水口放出,沖洗兩遍即可。

抽油煙機

先將油盒裡的油污倒掉,然後將油盒浸泡在肥皂水,或者中性清潔劑兌成的溫水中20分鐘左右。如果油污頑固,可浸泡40分鐘。

牆壁

廚房牆壁的油污用吐司麵包就可以擦除,清除後再在廚房臨近灶上的牆面上貼一張保鮮膜。數星期後,待保鮮膜上沾滿油污,重新換上保鮮膜就可以長期保持牆壁不沾油污。

水龍頭

一般水龍頭表面都經過電鍍,長期不擦拭會產生腐蝕與斑點。用去污液清潔後,再用軟布沾一點機油來擦拭,就會很光亮。千萬不可使用酸性清潔劑來擦拭,否則會腐蝕水龍頭。

浴缸

浴缸清潔可使用去污液,緩慢地一次次清洗,直到皂垢被完全清洗乾淨。在浴缸排水孔處放置一個集發器,可以避免水管堵塞。

碎發

家裡有「掉毛怪」、「汪星人」、「喵星人」的都可以試試,用橡膠手套收碎毛,再也不怕毛髮到處跑了。

木製傢具

取一塊乾淨的抹布在過期的牛奶里浸一下,然後擦桌子柜子等木製傢具,去污效果非常好,最後再用清水擦一遍即可。

床單

人們每天都接觸床墊、被褥和枕頭,因此要經常晾曬清潔床上用品。有研究機構調查結果顯示,一張3年左右沒有清潔過的雙人床墊上的細菌量超過10億,其中最多的就是蟎蟲。晚上睡覺時,床上的塵土、蟎蟲的肢體碎屑以及糞便被吸入人體是非常不衛生的,因此要經常換洗。

下面就是獨門絕技,是重點

「屋子乾淨整潔是有決竅的!

不是懶,只是你不懂」

1

茶葉渣

茶葉里的茶多酚、茶葉鹼可以吸異味,紅茶吸異味的作用更強。茶葉渣可以用來去掉容器里的腥味,晾乾後在廁所里點燃可除惡臭。

2

食醋

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和有機酸,它們不僅能溶解油污,還能殺菌防霉、去異味。將食醋與等體積的水混合裝入噴壺,噴在玻璃或瓷磚上,再用抹布擦拭,即可變得明亮如初。

3

淘米水

淘米水中含粗纖維、鉀、澱粉等多種成分,頭一兩道淘米水呈弱酸性,洗過兩遍後就呈弱鹼性,這時的淘米水洗凈力適中、質地溫和,簡直就是「天然洗潔精」。用淘米水刷碗、洗抹布、擦傢具,都是不錯的嘗試。

4

過期牛奶

過期牛奶雖不能食用,卻是良好的木地板清潔劑。過期牛奶中乳酸含量增加,可以去掉污垢,剩餘的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可當作石蠟的替代品來保養地板。

5

鹽的吸附力很強,剛灑到衣服或地毯上的水果汁、茶水等,可以用鹽吸出來。新衣服用淡鹽水洗一遍,可防止褪色。此外,用濃鹽水擦拭傢具可防止木質朽壞。

這些「冷科學」可就是你們沒見過的了

香蕉皮清潔鞋面和除銹

蘋果皮清潔鐵鍋油垢

洋蔥清潔烤箱殘渣和油膩

今日掃塵,全家出動,照此秘訣去做

掃去不幹凈,平安過大年!

加油,幹起來吧!

轉自:人民日報

推送:新晉小編--阮家慧

審核:孫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農團青匯 的精彩文章:

春節的序曲,兒時的記憶

TAG:蘇農團青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