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臨漢印臨過一段時間之後,在漢私印的印譜里突然發現了有別於常規順序的一種印面文字排列順序的印種,之所以說是印種,是因為這種印面文字排列順序的印不是偶爾的一方,而是有許多這樣的印例,如: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楊始樂印)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周君嚴印)

這跟常規的四字印的印面字順序不一樣,常規的是這樣的: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戴義之印)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弋居丞印)

這種印面字序也見於三字印,如: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左咸印)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王齊印)

這種印文順序,不管是三字印還是四字印,均按逆時針順序排列,這跟常規印面文字順序不一樣: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迴文印的印面字序與常規字序的區別)

這種逆時針排列印面文字的印,我們稱它們為迴文印。迴文印究竟何時開始產生已無從考證,但戰國時期的秦地印中印面字序並沒有嚴格規定時,有各種各樣的印面字序,這種印製寬鬆產生迴文印是正常的,到了漢代,迴文印已大量出現在漢私印中,甚至由此形成了一種章法定式。元代篆刻理論大家吾衍在他的《三十五舉》中提到迴文印時說:

凡名印不可妄寫,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為正也。二名,可迴文寫,姓下著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單名者,曰「姓某之印」,卻不可迴文寫。若曰「姓某私印」,不可印文墨,只宜封書,亦不可迴文寫。

刻名字章,可以單刻名字,或者刻成某某印,某某章,也可以刻成某某印章,或者姓某印章,但都不如只用一個印字更為正式;二字的名字,加上姓就是四個字,可以用迴文的方式寫,姓下面是印字,二字名在左。單名的名字,可刻成姓某之印,但不能用迴文印方式寫。這顯然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漢人把單名的名字刻成了三字印,也可以用迴文了(上面舉過例子了)。

迴文印只能在姓名之外加一個「印」字,不能加「之印」、「私印」、「印章」、「印信」之類的內容,因此,迴文印有一個比較特別的作用,就是分辨印文,比如我們看這一方印: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郝勝之印)

如果按正常印面文字順序去排列,我們就無法斷定這方印的主人叫「郝勝」還是「郝勝之」,因為正常的印序我們去讀,就不知道是「郝勝-之印」還是「郝勝之-印」,但是做了上面這種迴文處理之後,我們很清楚可以斷定,這方印的主人叫「郝勝之」而不叫「郝勝」。

因為有了這種特別的印章章法定式,迴文印為後世印人所喜愛,因為有了迴文順序,篆刻創作中遇到較為難以處理的印面文字時,可以通過迴文的方式改變章法,其實,漢人已經在通過迴文印改變印面的章法,如: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蔡君兒印)

「蔡君兒印」四字篆書,「蔡」和「兒」兩字繁,「君」和「印」兩字簡,如果按常規字序,則「蔡」與「兒」兩字在上並列,而「君」和「印」兩個字並列在上,章法結果顯然上重下輕,而採用了迴文印序之後,四字成交叉的斜角呼應章法,疏密均衡,章法上合適多了。再比如: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漢印:牛勝之印)

顯然,這方印之所以好看,是因為牛字與之字的斜角呼應,但如果不是迴文字序,顯然這種章法上的精彩之處就不可能實現了。

到了近現代的名家手裡,這樣的章法安排也廣泛使用,我們來看看篆刻大師吳昌碩的作品,他給人刻的名章里迴文印章法居多,如: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吳昌碩「樊家榖印」)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吳昌碩:葛昌楹印)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吳昌碩:「馮文蔚印)

顯然,每當遇到如果按照正常印序無法排布章法時,昌老都用了迴文印章法,印面由此精彩多了。當然了,迴文印不僅僅只用于姓名印,還被吳昌碩大師用到了詞語印里,如: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吳昌碩:回頭是岸)

印文是」回頭是岸「,印面用了迴文印式,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文字們也在」回頭是岸「。這是意、形高度統一的佳作,妙就妙在迴文格式。再看:

篆刻小知識:迴文印及其章法應用

(吳昌碩:谷羊臨古)

其實章法上的調整,還是為了對角呼應,如果不是這樣,「谷」和「臨」放在上面,得擠成啥,而羊和古放在下面,整方印得多不安穩啊。

顯然,迴文印給我們創作作品帶來了更多的迴旋餘地,但除姓名印之外用迴文印,印壇爭論極大,正方認為為了追求章法美,迴文印可以放開用;反方認為除姓名印外的詞語印如果用迴文,會造成篆刻文字的釋讀混亂,篆書本就不易釋讀,有些固定詞語因上下文關係或者能順利解讀,但加了迴文之後,導致印文判讀難度加大,章法調整方式哪么多,何必非用這種增加困難的方法。總之,詞語印用迴文順序並不通行,我們可以僅當作一種有可能嘗試的章法方案來對待就好 。

(【老李刻堂】之261,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石鼓文」是個什麼鬼?吳昌碩一代篆刻大師從石鼓文那裡學了啥?
細讀《資治通鑒》:「興漢三傑」的韓信真是被陷害了嗎?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