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後,中國航海為什麼從此就戛然而止了
原標題:鄭和下西洋後,中國航海為什麼從此就戛然而止了
600多年前,當整個歐洲還沉睡於中世紀時,中國明王朝,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鄭和率領著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前後七次,浩浩蕩蕩地開向了西洋,遠達非洲,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
明朝的洪武、永樂、洪熙、宣德之際,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又一鼎盛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達到了極盛時期。經濟實力增強,商業繁榮,航海科技的發展,構成了鄭和下西洋的必備條件,沒有強大的國力,鄭和的船隊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船舶、人員和先進設備?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在那以後,中國人的遠洋航海事業就像封建王朝盛極必衰的規律一樣,不可思議地戛然而止了,更可怕的是,中國社會日漸封閉保守,喪失了與世界文化相互激蕩的第一次歷史機遇。
17世紀以後,西方列強的迅速崛起,並開始衝擊古老的中華帝國,此時的中國已經邁入了風雨飄搖的時代……
盛極必衰似乎是中國王朝歷史的規律。在明成祖朱棣的極盛之後,政治逐漸黑暗,邊防廢弛,明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中國封建時代的開放,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國家壟斷的開放。鄭和船隊如此龐大之師,耗費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卻並不是為了經濟上擴張的目的,更多的只是為了宣揚天朝的國威,哪裡會想到貿易贏利?相反更多的是只是無限的饋贈,以此來顯示天朝的富庶。
可見,宣揚國威的政治目的顯然是首位的,甚至是唯一的。
到了朱棣時代的後期,明朝就根本沒有國力支持那麼龐大的遠航活動了。
前期的開放外聯只是暫時的,也是曇花一現的,對於農耕社會的中國而言,文化上,認為自給自足就已經夠了,哪裡還再需要什麼航海、貿易,除非再次碰到比較開明的皇帝,還又得是逢遇盛世,航海外聯,對外開放才會有其發展的空間,否則,一切都不會發展起來,明清時期開始的海禁就是這種思想文化的一斑體現。
中華古代文明下產生的這種政治和文化上的封閉保守,造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妄自尊大的傾向,近代開始,它已經無法在世界近代化的衝擊中生存了。
相反,歐洲的開放則擁有了一個強大的推動力——牟利的慾望和機會,商人的利益及其海外冒險事業得到了王室的支持。兩者之間存在著如下交易關係:王室給冒險家們以委任和授權甚至一定的資助,而他們必須將所有掠奪來的金銀等貴金屬運至官署加蓋戳記,登記自己的所有權,並按五分之一的比率納稅。
正是這種截然不同的政策導致16世紀以後東西方歷史的大逆轉。
閉關鎖國,誤國誤家,只會造成落後挨打。所以要將改革進行到底,堅持對外開放政策,是英明的,是歷史總結出來的教訓,是民族進步的必然。
※抗戰時還有一個共和國,源於國民黨,卻反對蔣介石
※武則天究竟有多少男寵
TAG:歷史好望角 |